近年來,筆者在江蘇省贛榆縣墩尚鎮推廣池塘高效養殖泥鰍技術,有一養殖戶共計養殖泥鰍15畝,獲純利潤達11000余元/畝,現將其主要養殖技術及管理措施介紹如下:
一、養殖條件
泥鰍養殖應選擇水源可靠、水質清新且無污染、進水與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質應為中性、微酸性的粘質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確保用電。養殖池多為長條形,單口面積1畝~2畝,池深0.8m~1m,水深可保持在0.4m~0.5m,并夯實池壁泥土。沿池塘四周用網片圍住,網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cm,可有效防止泥鰍逃逸和防止敵害生物進入養殖池。池內鋪放厚約15cm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機質的黏土。進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設置在池塘底部,平時封住,進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網布包裹。
二、放養模式
1.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鰍種放養前20天~30天,清整鰍池,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再用生石灰清塘,池塘水深10cm時用生石灰70kg/畝~80kg/畝,兌水化漿后立即全池均勻潑灑。鰍種放養前10天,池塘加注新水20cm~30cm,施入干雞糞30kg/畝,均勻撒在池內,或用60kg~65kg的豬、牛、羊等糞肥集中堆放在魚溜內,讓其充分發酵。以后,視水質肥瘦適當追肥,保持水體透明度在20cm左右,以看不見池底泥土為宜。
2.苗種放養 鰍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進行魚種消毒,浸洗時間為5分鐘~10分鐘。4月當水溫升高到15℃以上時,即可開始放養鰍種,規格為70尾/kg~80尾/ kg苗種的放養密度為1000kg~1500kg,規格為100尾/kg~120尾/kg苗種的放養密度為800kg~1000kg。同一養殖池中,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均勻整齊,并以放養大規格鰍種的養殖經濟效益較好,且養殖周期較短,也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及時捕撈或進行多茬養殖。鰍種的具體放養量要根據池塘和水質條件、飼養管理水平、計劃出池規格等因素靈活掌握。
三、養殖管理
1.飼料投喂 主要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同時搭配投喂一些餌料生物(如魚蟲等),且投喂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養殖初期,日投喂量掌握在魚體總重的2%左右,以后至泥鰍生長適溫范圍內再逐步增加日投喂量,當水溫達25℃~28℃時,泥鰍攝食與生長均十分旺盛,此時日投喂量應提高到魚體總重的10%,以促進泥鰍快速生長。若水溫高于30℃或低于12℃時,投喂量應減少甚至不投喂。每天投喂3次,若苗種未經馴化則以傍晚投喂為主,每次投喂量以次日凌晨不見殘餌或略見殘餌為度。
2.水質調控 養殖池水質的好壞對泥鰍的生長與發育極為重要。池水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以20cm~30cm為宜,酸堿度為中性或弱堿性。當水色變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mg/L時,要及時注入新水,更換部分老水,以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避免泥鰍產生應激反應。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施用有機肥15kg/畝左右。另外,根據水色的具體情況,每次施用1.5kg/畝左右的尿素或2.5kg/畝的碳酸氫氨,以保持水體呈黃綠色。若水質過瘦,水體透明度過低,則必須適當追施肥料。
四、經濟效益分析
一般飼養4個月左右時間即可收獲,若市場行情好也可提前收獲,隨后放養下一茬泥鰍苗種。該養殖戶平均放養規格為80尾/kg的泥鰍苗種1400kg/畝,共計收獲商品泥鰍2130kg。苗種均價10元/kg,畝均飼料投入12600元,加上人工、水電等費用,畝均成本27200元。所產泥鰍經連云港出口韓國,售價19元/kg,銷售收入38340元,畝獲純利潤11140元。
五、養殖管理關鍵點及注意事項
主要是加強巡塘,堅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一是檢查堤壩,堵塞漏洞,保持水位,防止浮頭和泛塘;二是觀察泥鰍的攝食、活動和疾病發生情況,清掃食場,撈除殘餌;三是防止鴨、黃鱔、蛇等進入養殖池內傷害泥鰍;四是經常使用有機肥,保持水質為活、爽的肥水;五是夏季可在魚溜上方搭棚遮陽,冬季保持淺水或排水過冬。
6月~10月,每隔2周用漂白粉消毒水體1次,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有條件時還可以潑灑一些光合細菌。天氣悶熱時,若泥鰍浮頭現象嚴重,應及時加注新水。另外,嚴禁含有甲胺磷、毒殺酚、呋喃丹等劇毒農藥的水體流入養殖池,寧可不換水,也不要把受污染的水體引進養殖池內。
一、養殖條件
泥鰍養殖應選擇水源可靠、水質清新且無污染、進水與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質應為中性、微酸性的粘質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確保用電。養殖池多為長條形,單口面積1畝~2畝,池深0.8m~1m,水深可保持在0.4m~0.5m,并夯實池壁泥土。沿池塘四周用網片圍住,網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cm,可有效防止泥鰍逃逸和防止敵害生物進入養殖池。池內鋪放厚約15cm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機質的黏土。進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設置在池塘底部,平時封住,進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網布包裹。
二、放養模式
1.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鰍種放養前20天~30天,清整鰍池,堵塞漏洞,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再用生石灰清塘,池塘水深10cm時用生石灰70kg/畝~80kg/畝,兌水化漿后立即全池均勻潑灑。鰍種放養前10天,池塘加注新水20cm~30cm,施入干雞糞30kg/畝,均勻撒在池內,或用60kg~65kg的豬、牛、羊等糞肥集中堆放在魚溜內,讓其充分發酵。以后,視水質肥瘦適當追肥,保持水體透明度在20cm左右,以看不見池底泥土為宜。
2.苗種放養 鰍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進行魚種消毒,浸洗時間為5分鐘~10分鐘。4月當水溫升高到15℃以上時,即可開始放養鰍種,規格為70尾/kg~80尾/ kg苗種的放養密度為1000kg~1500kg,規格為100尾/kg~120尾/kg苗種的放養密度為800kg~1000kg。同一養殖池中,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均勻整齊,并以放養大規格鰍種的養殖經濟效益較好,且養殖周期較短,也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及時捕撈或進行多茬養殖。鰍種的具體放養量要根據池塘和水質條件、飼養管理水平、計劃出池規格等因素靈活掌握。
三、養殖管理
1.飼料投喂 主要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同時搭配投喂一些餌料生物(如魚蟲等),且投喂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養殖初期,日投喂量掌握在魚體總重的2%左右,以后至泥鰍生長適溫范圍內再逐步增加日投喂量,當水溫達25℃~28℃時,泥鰍攝食與生長均十分旺盛,此時日投喂量應提高到魚體總重的10%,以促進泥鰍快速生長。若水溫高于30℃或低于12℃時,投喂量應減少甚至不投喂。每天投喂3次,若苗種未經馴化則以傍晚投喂為主,每次投喂量以次日凌晨不見殘餌或略見殘餌為度。
2.水質調控 養殖池水質的好壞對泥鰍的生長與發育極為重要。池水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以20cm~30cm為宜,酸堿度為中性或弱堿性。當水色變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mg/L時,要及時注入新水,更換部分老水,以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避免泥鰍產生應激反應。通常每隔15天施肥1次,每次施用有機肥15kg/畝左右。另外,根據水色的具體情況,每次施用1.5kg/畝左右的尿素或2.5kg/畝的碳酸氫氨,以保持水體呈黃綠色。若水質過瘦,水體透明度過低,則必須適當追施肥料。
四、經濟效益分析
一般飼養4個月左右時間即可收獲,若市場行情好也可提前收獲,隨后放養下一茬泥鰍苗種。該養殖戶平均放養規格為80尾/kg的泥鰍苗種1400kg/畝,共計收獲商品泥鰍2130kg。苗種均價10元/kg,畝均飼料投入12600元,加上人工、水電等費用,畝均成本27200元。所產泥鰍經連云港出口韓國,售價19元/kg,銷售收入38340元,畝獲純利潤11140元。
五、養殖管理關鍵點及注意事項
主要是加強巡塘,堅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一是檢查堤壩,堵塞漏洞,保持水位,防止浮頭和泛塘;二是觀察泥鰍的攝食、活動和疾病發生情況,清掃食場,撈除殘餌;三是防止鴨、黃鱔、蛇等進入養殖池內傷害泥鰍;四是經常使用有機肥,保持水質為活、爽的肥水;五是夏季可在魚溜上方搭棚遮陽,冬季保持淺水或排水過冬。
6月~10月,每隔2周用漂白粉消毒水體1次,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有條件時還可以潑灑一些光合細菌。天氣悶熱時,若泥鰍浮頭現象嚴重,應及時加注新水。另外,嚴禁含有甲胺磷、毒殺酚、呋喃丹等劇毒農藥的水體流入養殖池,寧可不換水,也不要把受污染的水體引進養殖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