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提高奧尼羅非魚出苗率和雄性率的技術探討

   日期:2016-09-0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6    
羅非魚屬約有100多個種和亞種,但主要的養殖對象只有十幾種。尼羅羅非魚和奧利亞羅非魚自20世紀7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已成為中國淡水養殖的重要對象,但性早熟和過度繁殖一直是困繞羅非魚養殖的重要因素而為人們所關注,同時,雄性羅非魚的生長要快于雌性,若能控制羅非魚的性別進行全雄性羅非魚養殖,則可以大大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生產中,利用雌性尼羅羅非魚(染色體為××型)和雄性奧利亞羅非魚(染色體為ZZ型)雜交生產全雄性奧尼羅非魚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有效途徑,且奧尼羅非魚具有雄性率高、生長快等特點,成為許多養殖戶喜愛的養殖對象,然而,在生產奧尼羅非魚的實踐中往往存在出苗率低等問題,又因親魚種質退化和混雜現象比較嚴重而使其雜種優勢不盡如人意,不能給養殖戶帶來期望的經濟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品質優良的親魚及其生產技術等。 

    一、親魚的選擇 

    親魚純度是影響奧尼羅非魚雄性率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國內羅非魚的品種繁多,且大多來源不明,遺傳背景不清,因此導致很多生產場家難以判斷羅非魚親魚的優劣。總體來講,養殖者應從有實力、信譽好的大型良種場、科研院所引進來歷清楚、遺傳純度高的親魚,如新吉富羅非魚;在生產中應選擇特征典型的個體,如尼羅羅非魚的尾鰭條紋垂直且連續、體側條紋清晰等,以及奧利亞羅非魚鰓蓋上的藍斑明顯、尾鰭上具有明顯的蘆花斑等。 

    二、親魚的年齡、放養密度及性別比例 

    1.親魚的年齡 用于繁殖的1齡奧尼羅非魚親魚的懷卵量小、出苗率較低,高齡奧尼羅非魚親魚的繁殖后代質量較差,因此,選擇2~4齡的奧尼羅非魚親魚為佳,且個體體重最好在250g以上。親魚個體體重懸殊會影響交配和降低出苗率,由于奧利亞羅非魚親魚中的父本生長速度較慢,所以生產中最好選擇高出母本新吉富羅非魚1齡的奧利亞羅非魚為父本,以保證親魚規格的整齊。 

    2.放養密度及性別比例 水泥池養殖時,親魚放養密度為3尾/平方米;土池養殖時,親魚放養密度為1尾/平方米。雌雄比例通常為2.5~5∶1,然而,在實際生產中發現,親魚雌雄比例為2~4∶1的放養池塘比親魚雌雄比例為3~5∶1的放養池塘的出苗率高15%~20%,所以,筆者認為在奧尼羅非魚的生產中親魚的雌雄比例以2~3∶1為最好。究其原因,羅非魚屬性腺不同步產卵的魚類,親魚雌雄比例低的池塘增加了雄魚與雌魚的交配機會,從而提高了奧尼羅非魚的出苗率。 

    三、繁育池的選擇 

    生產過程中的實驗表明,泥沙底質的繁育池最好,出苗率最高,其次是沙泥底質的繁育池,最差為沙底質的繁育池。這是因為羅非魚在發情產卵季節有打窩的習性,如果池塘底質過硬,則親魚不容易打窩繁殖而影響出苗率。同時,繁殖池的面積不能過大,以2~5畝為宜,一般面積為5畝左右池塘的出苗率最高,通常比面積10畝左右池塘的出苗率高20%~30%。 

    四、提高親魚的營養水平 

    提高親魚的營養水平,主要從增加投喂飼料的質量著手,包括投喂飼料的蛋白質含量、飼料不能發霉等。實驗表明,用蛋白質含量為30%左右的飼料投喂羅非魚的親魚,繁殖后的出苗率較高;投喂飼料的蛋白質含量高于30%,親魚體內脂肪含量較多,營養過剩,反而會影響性腺的發育;投喂飼料的蛋白質含量低于30%,則親魚的營養不足,性腺發育不充分。同時,不能投喂變質或受到污染的飼料,否則會導致羅非魚的親魚體質下降,出現腸炎等病癥,從而大大降低出苗率。 

    五、改善養殖水體環境 

    改善養殖水體環境,主要是注意養殖水質的變化情況,保持水質“肥、活、爽、嫩”。結合生產實際和科研成果,表明養殖水質的pH7.5、溶解氧含量5.5mg/L左右的水體中奧尼羅非魚的出苗率最高。筆者在生產中還發現,在親魚產卵期間可以通過調節池塘的進排水系統,每天向池塘中充水來達到刺激親魚腦垂體的作用,使親魚的繁殖次數、排卵量增加,從而達到提高出苗率的目的。 

    六、加強飼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投喂時,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原則,每天投喂2次,親魚營養強化期的日投喂量占魚體總重的5%~7%,親魚產卵期的日投喂量占魚體總重的1%~3%,如遇天氣變化則適當調整日投喂量。筆者在實際生產中發現,在產卵期間,投喂親魚1~2天,再停止投喂親魚1~2天,如此循環往復,可以提高出苗率。同時,日常管理中要堅持每天早晚巡塘,注意觀察魚體活動情況,如親魚出現病癥則采用中草藥治療為好,不提倡使用西藥,否則會導致親魚性腺的退化而影響出苗率。 

    七、提高撈苗技術 

    當在池塘中發現魚苗時,每天采用規格為4.0m×1.5m×2.0m的長方形網片(網目為40目)捕撈魚苗2次,時間為上午6時~8時和下午3時~5時;每隔10天采用大密網(網目為40目,網長為池寬的1/3,網高1.5m~2.0m)沿池塘往返捕撈魚苗1次。這是因為羅非魚魚苗有互相殘食的習性,尤其在魚苗階段,個體大的魚苗吞食個體小的魚苗的現象十分嚴重,筆者在生產中發現,體長3cm~5cm左右的魚苗每天能吞食剛離開親魚不久的體長0.7cm~0.8cm左右的幼苗100~200尾。因此,為避免發生魚苗個體間的“互殘”現象,在整個羅非魚繁殖季節內應及時將繁育池內的魚苗捕撈出池,在羅非魚親魚繁殖低谷期應及時對出苗池塘的親魚進行清塘,以徹底清除池塘中的大規格魚種,保證親魚連續生產,可提高單位面積的出苗量。同時,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如遇悶熱及陰天天氣,上午撈苗時間可相應推遲,否則容易使親魚缺氧而將口中孵化的卵吐出,最終降低了出苗率。 

    八、采用網箱、水泥池繁殖的方式 

    羅非魚可在各種水體中自然產卵繁殖,目前生產上多采用土池繁殖的方式,也有采用在網箱和水泥池中繁殖的方式。一般來說,從單位水體面積、單位體重親魚的出苗率計算,羅非魚的繁殖率以土池最低,網箱次之,水泥池最高,這是因為采用水泥池培育的方法更容易采取各種措施來加強對親魚的培育和管理,同時也便于撈苗操作,進而提高出苗率。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