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根據(jù)水稻生產(chǎn)相關原理和我省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條件,為達到水稻豐產(chǎn)、優(yōu)質的目標,應著重抓好以下關鍵技術。
1 合理密植,處理好關鍵苗
秧苗栽插密度不足往往會導致增產(chǎn)困難。在我省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早稻每畝應栽插雜交稻組合8萬株左右關鍵苗,常規(guī)稻品種20萬株關鍵苗;一晚每畝栽插雜交稻組合6萬株,常規(guī)稻品種12萬株關鍵苗;二晚每畝栽插雜交稻組合7萬株,常規(guī)稻品種15萬~16萬株。此外,肥力低的田塊應適當密植,肥力高的田塊可相對稀植。按照以上原則處理好拋栽密度,就可以打好豐產(chǎn)基礎,形成高產(chǎn)群體。
2 平衡施肥
在施肥管理上,應大力提倡平衡施肥。推廣平衡施肥技術,能充分利用肥料資源,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作物產(chǎn)量,改善產(chǎn)品品質,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同時能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環(huán)境污染,提高農產(chǎn)品的安全性,是農業(yè)增產(chǎn)、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
水稻的需肥量為每100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kg,五氧化二磷0.9~1.4kg,氧化鉀2.5~3.8kg,氮、磷、鉀配比約為1∶0.5∶1.2。根據(jù)我省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土壤供肥特點和水稻的需肥規(guī)律,水稻畝產(chǎn)400~500kg的平衡施肥技術要點如下:
2.1 有機肥用量
有機氮用量約占總施氮量的50%。一般每畝施鮮綠肥1500~2500kg,或廄肥1000~1500kg,或商品有機肥50~60kg。
2.2 氮、磷、鉀配比用量
根據(jù)我省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的利用情況,水稻畝產(chǎn)400~500kg,共需純氮10~12kg,五氧化二磷4.5~5.5kg,氧化鉀12~15kg,氮、磷、鉀配比為1∶0.4∶1.2。
2.3 肥料品種選擇 選用優(yōu)質、高效的尿素、碳酸氫氨、鈣鎂磷或過磷酸鈣;硫酸鉀或氯化鉀等單質肥料或水稻專用肥、復合肥等。
2.4 施用時期
有機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有機肥于翻耕前施入。追肥宜分作2次施用,各占一半,第一次追肥于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第二次追肥于移栽后15天左右施用。穗肥應在幼穗分化時期施入,早稻移栽后25天左右、晚稻移栽后30天。葉面肥應在孕穗期、成熟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或水稻葉面肥。
3 合理灌溉,處理好關鍵水
根據(jù)水稻生理需求,不同生育階段應采取針對性的灌溉措施,總的原則是“寸水返青、薄水分蘗、夠苗露田、孕穗不脫水、薄露灌溉、干濕壯籽、成熟后斷水”。
除了把握以上灌溉原則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早稻要適當曬重些,晚稻要曬輕些。二是早稻后期應灌深水防止高溫逼熟,晚稻在抽穗揚花時灌深水防止寒露風為害。三是早稻應防止斷水過遲,晚稻應防止斷水過早。水利設施不好的地方,還應采用薄露灌溉節(jié)水措施,基本要點是“后水不見前水”。
4 抓好病蟲防治
我省水稻生產(chǎn)應重點防治“三蟲兩病”,即稻縱卷葉螟、螟蟲、稻飛虱和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危害葉片,早稻應在6月中下旬破口抽穗初期防治第二代,晚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孕穗期防治第四代。螟蟲(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水稻造成枯心,早稻應在6月中下旬的中熟偏遲田塊防治第二代,一晚和二晚在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防治。稻飛虱危害早稻后期可致其枯穗倒伏,危害晚稻苗期可致植株發(fā)育不良,防治適期分別為:早稻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一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二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稻瘟病在水稻的各個生育期都可發(fā)生,防治時應做到控制葉瘟減少穗瘟,切實打好保穗藥,主要預防措施是: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適時曬田、防止氮肥施用過量和藥劑防治;穗瘟在分蘗末期至穗期初見病斑時,搶晴天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分蘗后期開始發(fā)生,孕穗至抽穗發(fā)生最重,防治適期為分蘗末期至孕穗期。
1 合理密植,處理好關鍵苗
秧苗栽插密度不足往往會導致增產(chǎn)困難。在我省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早稻每畝應栽插雜交稻組合8萬株左右關鍵苗,常規(guī)稻品種20萬株關鍵苗;一晚每畝栽插雜交稻組合6萬株,常規(guī)稻品種12萬株關鍵苗;二晚每畝栽插雜交稻組合7萬株,常規(guī)稻品種15萬~16萬株。此外,肥力低的田塊應適當密植,肥力高的田塊可相對稀植。按照以上原則處理好拋栽密度,就可以打好豐產(chǎn)基礎,形成高產(chǎn)群體。
2 平衡施肥
在施肥管理上,應大力提倡平衡施肥。推廣平衡施肥技術,能充分利用肥料資源,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作物產(chǎn)量,改善產(chǎn)品品質,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同時能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環(huán)境污染,提高農產(chǎn)品的安全性,是農業(yè)增產(chǎn)、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
水稻的需肥量為每100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kg,五氧化二磷0.9~1.4kg,氧化鉀2.5~3.8kg,氮、磷、鉀配比約為1∶0.5∶1.2。根據(jù)我省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土壤供肥特點和水稻的需肥規(guī)律,水稻畝產(chǎn)400~500kg的平衡施肥技術要點如下:
2.1 有機肥用量
有機氮用量約占總施氮量的50%。一般每畝施鮮綠肥1500~2500kg,或廄肥1000~1500kg,或商品有機肥50~60kg。
2.2 氮、磷、鉀配比用量
根據(jù)我省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的利用情況,水稻畝產(chǎn)400~500kg,共需純氮10~12kg,五氧化二磷4.5~5.5kg,氧化鉀12~15kg,氮、磷、鉀配比為1∶0.4∶1.2。
2.3 肥料品種選擇 選用優(yōu)質、高效的尿素、碳酸氫氨、鈣鎂磷或過磷酸鈣;硫酸鉀或氯化鉀等單質肥料或水稻專用肥、復合肥等。
2.4 施用時期
有機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有機肥于翻耕前施入。追肥宜分作2次施用,各占一半,第一次追肥于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第二次追肥于移栽后15天左右施用。穗肥應在幼穗分化時期施入,早稻移栽后25天左右、晚稻移栽后30天。葉面肥應在孕穗期、成熟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或水稻葉面肥。
3 合理灌溉,處理好關鍵水
根據(jù)水稻生理需求,不同生育階段應采取針對性的灌溉措施,總的原則是“寸水返青、薄水分蘗、夠苗露田、孕穗不脫水、薄露灌溉、干濕壯籽、成熟后斷水”。
除了把握以上灌溉原則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早稻要適當曬重些,晚稻要曬輕些。二是早稻后期應灌深水防止高溫逼熟,晚稻在抽穗揚花時灌深水防止寒露風為害。三是早稻應防止斷水過遲,晚稻應防止斷水過早。水利設施不好的地方,還應采用薄露灌溉節(jié)水措施,基本要點是“后水不見前水”。
4 抓好病蟲防治
我省水稻生產(chǎn)應重點防治“三蟲兩病”,即稻縱卷葉螟、螟蟲、稻飛虱和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危害葉片,早稻應在6月中下旬破口抽穗初期防治第二代,晚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孕穗期防治第四代。螟蟲(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水稻造成枯心,早稻應在6月中下旬的中熟偏遲田塊防治第二代,一晚和二晚在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防治。稻飛虱危害早稻后期可致其枯穗倒伏,危害晚稻苗期可致植株發(fā)育不良,防治適期分別為:早稻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一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二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稻瘟病在水稻的各個生育期都可發(fā)生,防治時應做到控制葉瘟減少穗瘟,切實打好保穗藥,主要預防措施是: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適時曬田、防止氮肥施用過量和藥劑防治;穗瘟在分蘗末期至穗期初見病斑時,搶晴天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分蘗后期開始發(fā)生,孕穗至抽穗發(fā)生最重,防治適期為分蘗末期至孕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