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為害中下部葉片,成株期和苗期均可受害。病斑葉兩面生,初為淡黃色綠豆大小的斑點,條件適宜時擴大,中央變相并不下陷。后期病斑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常愈合,邊緣深褐色,有黃色暈環,中央灰白色,大小為3一l0×5―9(mm),上生黑色刺毛狀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
病原 Annellolacinia dinemasporioides Sutto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葉面生,散生、集生或合生,位于角質層與表皮間,也穿入表皮下的組織,圓形或橢圓形,杯狀,黑色,刺毛狀,55―240μm;基部子座中等發達,由多角形細胞組織構成,細胞壁薄,淺褐色或近無色。外層細胞深褐色。剛毛簡單,錐形,圍生,無分隔或基部有一個分隔,偶有2―3個分隔,壁厚,光滑,褐色或深褐色,初彎曲,覆蓋分生孢子盤,后直立,40一148×3.3―5(μm)。分生孢子梗淡欖色,分枝或不分枝,圓筒形,直或彎曲,有分隔。產孢細胞環痕型,圓筒形,淡欖色,壁光滑,環痕可達8個,大小為9―23×2.6―3.4(μm)。分生孢子芽殖式產生,紡錘形或橢圓形,頂端尖,基部平截,稍彎曲,單胞,淡欖色,壁光滑,有l一3個油球,多為兩個,10―17×3.3―4(μm),兩端各有一根管狀附屬絲;附屬絲不分枝,彎曲,10―18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參見佛手炭疽病。
病原 Annellolacinia dinemasporioides Sutto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葉面生,散生、集生或合生,位于角質層與表皮間,也穿入表皮下的組織,圓形或橢圓形,杯狀,黑色,刺毛狀,55―240μm;基部子座中等發達,由多角形細胞組織構成,細胞壁薄,淺褐色或近無色。外層細胞深褐色。剛毛簡單,錐形,圍生,無分隔或基部有一個分隔,偶有2―3個分隔,壁厚,光滑,褐色或深褐色,初彎曲,覆蓋分生孢子盤,后直立,40一148×3.3―5(μm)。分生孢子梗淡欖色,分枝或不分枝,圓筒形,直或彎曲,有分隔。產孢細胞環痕型,圓筒形,淡欖色,壁光滑,環痕可達8個,大小為9―23×2.6―3.4(μm)。分生孢子芽殖式產生,紡錘形或橢圓形,頂端尖,基部平截,稍彎曲,單胞,淡欖色,壁光滑,有l一3個油球,多為兩個,10―17×3.3―4(μm),兩端各有一根管狀附屬絲;附屬絲不分枝,彎曲,10―18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參見佛手炭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