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從播種到移植為秧田期。秧田期的長短,因育秧方式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秧田期又分為發芽期、幼苗期和成苗期。
發芽期:水稻種子在適宜的水分、溫度和氧氣的條件下即可發芽。最初出現的幼芽為圓筒狀芽鞘,最初出現的幼根為種根(只有一條)。當芽鞘伸長到與谷身同長,種根伸長到谷身的兩倍時,即為發芽期。種子發芽的速度與溫度有密切的關系。據試驗,在平均溫度為14.6℃時,秈稻(本書均指秈稻)發芽的平均日數為11.96天;在20.5℃時,為5.55天;在23.7℃時,為2.4天;在27.3℃時,為1.37天。而以32~36℃為發芽的最適宜溫度,40℃以上則不發芽。在濕潤或旱播的條件下發芽,是幼根先出,幼芽后出,幼根伸長較快;在水播或水浸的條件下發芽,則是幼芽先出,幼根后出,幼芽伸長較快。這是因為幼根要有充足的氧氣才能伸長,而幼芽在缺乏氧氣時也能伸長的緣故。
幼苗期:從發芽到三葉全出為幼苗期。在三葉期內,已先后伸出芽鞘和不完全葉,幼苗的生長主要靠種子本身所貯存的養分,供生長的需要,所以幼苗期又稱乳苗期。到三葉全出時,種子所貯存的養分已被耗盡,稱為離乳期或斷乳期。這時期對外界環境條件比較敏感,容易受害,在育秧過程中應充分注意。
成苗期:從第四葉開始伸出時起,秧苗轉入獨立營養,即靠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靠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物質,秧苗才能成長壯大,這段時間就稱為成苗期。早稻一般于5~6片葉時移植,典型晚稻于7~8片葉時移植。
發芽期:水稻種子在適宜的水分、溫度和氧氣的條件下即可發芽。最初出現的幼芽為圓筒狀芽鞘,最初出現的幼根為種根(只有一條)。當芽鞘伸長到與谷身同長,種根伸長到谷身的兩倍時,即為發芽期。種子發芽的速度與溫度有密切的關系。據試驗,在平均溫度為14.6℃時,秈稻(本書均指秈稻)發芽的平均日數為11.96天;在20.5℃時,為5.55天;在23.7℃時,為2.4天;在27.3℃時,為1.37天。而以32~36℃為發芽的最適宜溫度,40℃以上則不發芽。在濕潤或旱播的條件下發芽,是幼根先出,幼芽后出,幼根伸長較快;在水播或水浸的條件下發芽,則是幼芽先出,幼根后出,幼芽伸長較快。這是因為幼根要有充足的氧氣才能伸長,而幼芽在缺乏氧氣時也能伸長的緣故。
幼苗期:從發芽到三葉全出為幼苗期。在三葉期內,已先后伸出芽鞘和不完全葉,幼苗的生長主要靠種子本身所貯存的養分,供生長的需要,所以幼苗期又稱乳苗期。到三葉全出時,種子所貯存的養分已被耗盡,稱為離乳期或斷乳期。這時期對外界環境條件比較敏感,容易受害,在育秧過程中應充分注意。
成苗期:從第四葉開始伸出時起,秧苗轉入獨立營養,即靠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靠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物質,秧苗才能成長壯大,這段時間就稱為成苗期。早稻一般于5~6片葉時移植,典型晚稻于7~8片葉時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