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曬種
浸種前曬種1~2天,曬種時要薄攤勤翻,注意防止弄破種殼。通過曬種有很多好處:第一,增強種皮的透性,使種子內(nèi)部獲得較多的氧氣,提高種溫,以增進酶的活性,使淀粉降解為可溶性糖,提高發(fā)芽勢;第二,使種子含水量一致,以使萌發(fā)較整齊;第三,降低種子內(nèi)發(fā)芽抑制物質(zhì)(如谷殼內(nèi)酯A、谷殼內(nèi)酯B、離層酸和香草酸等)的濃度,提高發(fā)芽率,加快發(fā)芽;第四,利用紫外光線殺死附在種子表面的病菌;第五,排除種子貯藏期間因呼吸作用積累的二氧化碳等廢氣。曬種一般在即將播種前1~2天進行。
2.選種
籽粒大小,與幼苗生長密切相關(guān)。不飽滿的種子,幼芽細弱,發(fā)根不良,如遇到不良環(huán)境或氣溫變化,易發(fā)生死苗爛秧。因此,要培育壯秧,必須選用充實飽滿的種子,通過選種可以去癟留飽,縮小種谷間質(zhì)量差距,使其萌發(fā)整齊,苗體強健。選種的方法:首先結(jié)合曬種進行風選或篩選,除去雜質(zhì)和部分空秕粒,提高種子凈度,其次,在浸種時,用一定濃度的比重液選種。比重液可以是50千克水加20千克左右的黃泥攪拌而成,也可以用50千克水加8~10千克食鹽配成。其比重一般要求達到波美度1.10~1.12,即用鮮雞蛋進行測試,待雞蛋浮起露出水面有5分硬幣大小時即可,再用籮筐裝谷種浸于比重液中,充分攪拌,使秕粒種及雜物漂在液面上,然后迅速撈凈。選種過程中,比重液的濃度會逐漸變稀,要注意補充黃泥或食鹽等以保證比重。經(jīng)過這樣選種的種子,要用清水沖洗1~2次.除去附在種子的黃泥或鹽分,以免影響發(fā)芽。還有一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用籮筐等容器裝谷種浸泡在清水中充分攪拌,將浮面的秕粒、雜物撈凈即可。
3.浸種
浸種是使種子吸足水分,以便開始生理活動,通過吸水使種子膨脹軟化,增強呼吸作用,使原生質(zhì)從凝膠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榭扇苣z狀態(tài),在酶的作用下,把胚乳貯藏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可溶物質(zhì),并降低種子中抑制發(fā)芽物質(zhì)的濃度,把可溶性物質(zhì)運送到幼芽、幼根,使其生長。當種子吸水達自身重量的25%時才能發(fā)芽,但要發(fā)好芽,吸水量要達自身重的40%左右。因此,在種子消毒過程中未能吸收足夠水分的都要用清水浸種補足。浸好種的標志是:稻殼顏色變深,稻谷呈半透明狀態(tài),種胚膨大,米粒易捏斷,手碾易碎。雜交稻種殼通常較薄,浸種時間應適當縮短。一般情況下,浸種時間為20-30小時即可。
4.催芽
種子萌發(fā)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氧氣。谷種催芽前,除了要做好選好種、消毒等工作外,還必須做好浸種工作,讓種子充分飽和水分,然后才能進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有多種,但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谷芽出得快、齊、壯。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要掌握好催芽的三個階段:高溫破胸,適溫催芽,常溫煉芽。
(1)高溫破胸(露白):種子露白是在酶的催化反應下進行的一列系生理變化。酶的活動和溫度變化密切相關(guān),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溫度越高,酶越活躍,胚乳貯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解快,種子露白就快。所以,這個階段主要是掌握適宜的高溫。一般以35~38℃為宜,最高不超過40℃。早春氣溫低,催芽開始時,種子的呼吸作用較弱,釋放熱量不多,只靠種子本身的熱量升溫,露白較慢,這時必須進行人工加溫。在催芽開始時,把谷種裝進籮筐,放在45~50℃的溫水中洗種2~3分鐘(根據(jù)氣溫高低,靈活掌握水溫和洗種時間,使谷溫不超過40℃,以免燙傷谷種),撈起后,用消毒過的稻草蓋好,或用塑料薄膜覆蓋(如種量少,可用纖維袋裝谷種,以方便浸溫水加溫)放入密閉的室內(nèi)。一般經(jīng)過12小時以上就能破胸。
(2)適溫催芽:當谷種露白90%以上時,進行翻動,將溫度降到28~32℃。因為溫度過高,消耗養(yǎng)分多,影響谷芽茁壯,而且容易發(fā)生燒芽。要掌握“干長根,濕長芽”的原理,每天翻動淋水兩三次,特別是晚造催芽,時值高溫,谷種發(fā)芽生長快,溫度升得快,釋放有害物質(zhì)多,更要注意翻動淋水,降溫除害。給根芽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保證谷芽發(fā)育生長齊一,促使達到根粗芽壯的要求。
(3)常溫煉芽:當谷種的根有一兩粒谷長、芽有大半粒谷長時,將谷種攤開,進行降溫,在接近當時的氣溫下進行煉芽,提高對外界條件的適應能力。若遇寒潮不能播種,可在通風的室內(nèi),把谷種攤在竹墊上,3寸厚度左右,適當翻動,保持谷種不干白,干了噴些水。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14~16℃,可維持幾天不爛種。等天氣好轉(zhuǎn),及時播種。
浸種前曬種1~2天,曬種時要薄攤勤翻,注意防止弄破種殼。通過曬種有很多好處:第一,增強種皮的透性,使種子內(nèi)部獲得較多的氧氣,提高種溫,以增進酶的活性,使淀粉降解為可溶性糖,提高發(fā)芽勢;第二,使種子含水量一致,以使萌發(fā)較整齊;第三,降低種子內(nèi)發(fā)芽抑制物質(zhì)(如谷殼內(nèi)酯A、谷殼內(nèi)酯B、離層酸和香草酸等)的濃度,提高發(fā)芽率,加快發(fā)芽;第四,利用紫外光線殺死附在種子表面的病菌;第五,排除種子貯藏期間因呼吸作用積累的二氧化碳等廢氣。曬種一般在即將播種前1~2天進行。
2.選種
籽粒大小,與幼苗生長密切相關(guān)。不飽滿的種子,幼芽細弱,發(fā)根不良,如遇到不良環(huán)境或氣溫變化,易發(fā)生死苗爛秧。因此,要培育壯秧,必須選用充實飽滿的種子,通過選種可以去癟留飽,縮小種谷間質(zhì)量差距,使其萌發(fā)整齊,苗體強健。選種的方法:首先結(jié)合曬種進行風選或篩選,除去雜質(zhì)和部分空秕粒,提高種子凈度,其次,在浸種時,用一定濃度的比重液選種。比重液可以是50千克水加20千克左右的黃泥攪拌而成,也可以用50千克水加8~10千克食鹽配成。其比重一般要求達到波美度1.10~1.12,即用鮮雞蛋進行測試,待雞蛋浮起露出水面有5分硬幣大小時即可,再用籮筐裝谷種浸于比重液中,充分攪拌,使秕粒種及雜物漂在液面上,然后迅速撈凈。選種過程中,比重液的濃度會逐漸變稀,要注意補充黃泥或食鹽等以保證比重。經(jīng)過這樣選種的種子,要用清水沖洗1~2次.除去附在種子的黃泥或鹽分,以免影響發(fā)芽。還有一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用籮筐等容器裝谷種浸泡在清水中充分攪拌,將浮面的秕粒、雜物撈凈即可。
3.浸種
浸種是使種子吸足水分,以便開始生理活動,通過吸水使種子膨脹軟化,增強呼吸作用,使原生質(zhì)從凝膠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榭扇苣z狀態(tài),在酶的作用下,把胚乳貯藏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可溶物質(zhì),并降低種子中抑制發(fā)芽物質(zhì)的濃度,把可溶性物質(zhì)運送到幼芽、幼根,使其生長。當種子吸水達自身重量的25%時才能發(fā)芽,但要發(fā)好芽,吸水量要達自身重的40%左右。因此,在種子消毒過程中未能吸收足夠水分的都要用清水浸種補足。浸好種的標志是:稻殼顏色變深,稻谷呈半透明狀態(tài),種胚膨大,米粒易捏斷,手碾易碎。雜交稻種殼通常較薄,浸種時間應適當縮短。一般情況下,浸種時間為20-30小時即可。
4.催芽
種子萌發(fā)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氧氣。谷種催芽前,除了要做好選好種、消毒等工作外,還必須做好浸種工作,讓種子充分飽和水分,然后才能進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有多種,但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谷芽出得快、齊、壯。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要掌握好催芽的三個階段:高溫破胸,適溫催芽,常溫煉芽。
(1)高溫破胸(露白):種子露白是在酶的催化反應下進行的一列系生理變化。酶的活動和溫度變化密切相關(guān),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溫度越高,酶越活躍,胚乳貯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解快,種子露白就快。所以,這個階段主要是掌握適宜的高溫。一般以35~38℃為宜,最高不超過40℃。早春氣溫低,催芽開始時,種子的呼吸作用較弱,釋放熱量不多,只靠種子本身的熱量升溫,露白較慢,這時必須進行人工加溫。在催芽開始時,把谷種裝進籮筐,放在45~50℃的溫水中洗種2~3分鐘(根據(jù)氣溫高低,靈活掌握水溫和洗種時間,使谷溫不超過40℃,以免燙傷谷種),撈起后,用消毒過的稻草蓋好,或用塑料薄膜覆蓋(如種量少,可用纖維袋裝谷種,以方便浸溫水加溫)放入密閉的室內(nèi)。一般經(jīng)過12小時以上就能破胸。
(2)適溫催芽:當谷種露白90%以上時,進行翻動,將溫度降到28~32℃。因為溫度過高,消耗養(yǎng)分多,影響谷芽茁壯,而且容易發(fā)生燒芽。要掌握“干長根,濕長芽”的原理,每天翻動淋水兩三次,特別是晚造催芽,時值高溫,谷種發(fā)芽生長快,溫度升得快,釋放有害物質(zhì)多,更要注意翻動淋水,降溫除害。給根芽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保證谷芽發(fā)育生長齊一,促使達到根粗芽壯的要求。
(3)常溫煉芽:當谷種的根有一兩粒谷長、芽有大半粒谷長時,將谷種攤開,進行降溫,在接近當時的氣溫下進行煉芽,提高對外界條件的適應能力。若遇寒潮不能播種,可在通風的室內(nèi),把谷種攤在竹墊上,3寸厚度左右,適當翻動,保持谷種不干白,干了噴些水。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14~16℃,可維持幾天不爛種。等天氣好轉(zhuǎn),及時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