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鋅在作物體內能夠促進酶的活動,而且在摒化還原反應中起重要的作用缺乏時作物體內積累硝態氮,生長發育受阻,蛋白質、淀粉的合成也受影響。
含鋅量較多的有:大豆、小豆等豆科作物及松蘑、得菇等菌類。與此相比,含量較低的有:水稻、麥類和海帶、裙帶菜等海藻類。
當土壤中含鋅較少時,作物對鋅的吸收較少,如果增加施用量,就能吸收相當多的量,如果土壤為酸性,則鋅吸收顯著增加。至于鋅在作物體內的生理意義尚有許多不明之處
2. 癥狀
水稻缺鋅癥多在移栽后2~4周內發生。新葉中肋及其兩側褪綠而黃白化,葉片展開不完全,失綠部份漸呈棕紅色或赤褐色,葉鞘脊部也可失綠而黃化,老葉葉身出現散生的紅棕色斑點,葉尖發紅枯萎而呈赤枯狀的田間景觀;嚴重時,葉枕距平位甚至錯位,新葉葉鞘比老葉葉鞘短而呈“倒縮稻”,植株明顯矮縮,如病癥延續到抽穗期,則不能正常抽穗,此時葉色深濃,葉形短小似竹葉,葉鞘比葉片長,葉片發脆易折斷。
3. 發生原因
①土壤pH:雖然酸性至堿性土壤均有可能發生缺鋅,但石灰性或次石灰性土壤上較易發生缺鋅。另外,種植在石灰窯附近土壤上也容易發生缺鋅癥。
②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土壤長期漬水,還原性強,容易導致土壤中鋅的有效性降低。
③施肥不當:過量施用磷肥、氮肥或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一方面會影響水稻對鋅的吸收,另一方面會造成水稻體內養分不平衡,誘發缺鋅。
④氣候條件:氣溫低,土壤有效鋅的含量低,易發生缺鋅,另外,強光多照時也可促發缺鋅。
4.防治方法
(1)對已發生缺鋅的秧苗,可用0.2~0.3%硫酸鋅液作面肥噴施,一般可消除缺鋅癥狀。
(2)種植綠肥,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水稻植株缺鋅癥狀減輕,因為綠肥可以提高土壤耕作層中有效鋅的含量。在平整土地時,要注意保護表層土壤,因為表土層中含鋅量較下面生土多,如不注意,容易引起缺鋅。
(3)增施硫酸鋅作基肥。每667m2用1~1.5kg硫酸鋅耕翻入土,作基肥。由于鋅在土壤中不易移動,因此施用一次,可管2~3年。在施用時,可與生理酸性肥料混施,但要避免與磷肥混施。
(4)用0.1~0.2%的硫酸鋅液連續浸種12小時。或在秧苗3葉期、移栽前3~5天、大田移栽5~7天或10~15天均可噴施鋅肥,噴施濃度均為0.1~0.2%。
①改善土壤環境。由土壤還原條件下鋅的有效性降低所引起的缺鋅,可采用冬季耕翻曬垡,水稻生長期間提前落干、曬田等技術措施,提高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和鋅的有效性。對于大面積成片的低漬水田,應開溝排水,強化農田基本建設,以防止水稻缺鋅。
②合理施肥。在低鋅土壤上要嚴格控制磷肥和氮肥用量,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化學磷肥,尤其是過磷酸鈣;在缺磷土壤上則要做到磷肥與鋅肥配合施用;同時,還應避免磷肥的過量集中,防止局部磷鋅比例的失調而誘發缺鋅。對于水稻,還應避免大量施用末腐熟的有機肥料,保證土壤中鋅的有效性和水稻根系對鋅的吸收,防止因土壤中鋅的有效性降低而促發水稻缺鋅。
③增施鋅肥。鋅肥的施用以作基肥為宜。用硫酸鋅作基肥時,通常用量為15~30公斤/公頃;另外,還可葉面噴施鋅肥,一般用0.15%~0.30%的硫酸鋅,鋅肥用量為2.0~3.0公斤/公頃,生育期間連續噴施2~3次,間隔5~7天。水稻秧田施用鋅肥可顯著提高秧苗素質,對移栽后水稻缺鋅的發生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鋅肥的當季利用率低,殘效明顯,因此,不一定每年都要重復施用鋅肥。
2.鋅中毒癥的防治
①控制污染:嚴格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適時監測,謹防其對土壤的污染。
②合理施用鋅肥:根據水稻的需鋅特性和土壤的供鋅能力,確定適宜的鋅肥施用量、施用方法及施用年限等,防止鋅肥施用過量而引起水稻鋅中毒。
③慎用含鋅有機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含鋅廢棄物作有機肥料施用時,要嚴格監測,用量和施用年限應嚴格控制在土壤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內。
鋅在作物體內能夠促進酶的活動,而且在摒化還原反應中起重要的作用缺乏時作物體內積累硝態氮,生長發育受阻,蛋白質、淀粉的合成也受影響。
含鋅量較多的有:大豆、小豆等豆科作物及松蘑、得菇等菌類。與此相比,含量較低的有:水稻、麥類和海帶、裙帶菜等海藻類。
當土壤中含鋅較少時,作物對鋅的吸收較少,如果增加施用量,就能吸收相當多的量,如果土壤為酸性,則鋅吸收顯著增加。至于鋅在作物體內的生理意義尚有許多不明之處
2. 癥狀
水稻缺鋅癥多在移栽后2~4周內發生。新葉中肋及其兩側褪綠而黃白化,葉片展開不完全,失綠部份漸呈棕紅色或赤褐色,葉鞘脊部也可失綠而黃化,老葉葉身出現散生的紅棕色斑點,葉尖發紅枯萎而呈赤枯狀的田間景觀;嚴重時,葉枕距平位甚至錯位,新葉葉鞘比老葉葉鞘短而呈“倒縮稻”,植株明顯矮縮,如病癥延續到抽穗期,則不能正常抽穗,此時葉色深濃,葉形短小似竹葉,葉鞘比葉片長,葉片發脆易折斷。
3. 發生原因
①土壤pH:雖然酸性至堿性土壤均有可能發生缺鋅,但石灰性或次石灰性土壤上較易發生缺鋅。另外,種植在石灰窯附近土壤上也容易發生缺鋅癥。
②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土壤長期漬水,還原性強,容易導致土壤中鋅的有效性降低。
③施肥不當:過量施用磷肥、氮肥或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一方面會影響水稻對鋅的吸收,另一方面會造成水稻體內養分不平衡,誘發缺鋅。
④氣候條件:氣溫低,土壤有效鋅的含量低,易發生缺鋅,另外,強光多照時也可促發缺鋅。
4.防治方法
(1)對已發生缺鋅的秧苗,可用0.2~0.3%硫酸鋅液作面肥噴施,一般可消除缺鋅癥狀。
(2)種植綠肥,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水稻植株缺鋅癥狀減輕,因為綠肥可以提高土壤耕作層中有效鋅的含量。在平整土地時,要注意保護表層土壤,因為表土層中含鋅量較下面生土多,如不注意,容易引起缺鋅。
(3)增施硫酸鋅作基肥。每667m2用1~1.5kg硫酸鋅耕翻入土,作基肥。由于鋅在土壤中不易移動,因此施用一次,可管2~3年。在施用時,可與生理酸性肥料混施,但要避免與磷肥混施。
(4)用0.1~0.2%的硫酸鋅液連續浸種12小時。或在秧苗3葉期、移栽前3~5天、大田移栽5~7天或10~15天均可噴施鋅肥,噴施濃度均為0.1~0.2%。
①改善土壤環境。由土壤還原條件下鋅的有效性降低所引起的缺鋅,可采用冬季耕翻曬垡,水稻生長期間提前落干、曬田等技術措施,提高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和鋅的有效性。對于大面積成片的低漬水田,應開溝排水,強化農田基本建設,以防止水稻缺鋅。
②合理施肥。在低鋅土壤上要嚴格控制磷肥和氮肥用量,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化學磷肥,尤其是過磷酸鈣;在缺磷土壤上則要做到磷肥與鋅肥配合施用;同時,還應避免磷肥的過量集中,防止局部磷鋅比例的失調而誘發缺鋅。對于水稻,還應避免大量施用末腐熟的有機肥料,保證土壤中鋅的有效性和水稻根系對鋅的吸收,防止因土壤中鋅的有效性降低而促發水稻缺鋅。
③增施鋅肥。鋅肥的施用以作基肥為宜。用硫酸鋅作基肥時,通常用量為15~30公斤/公頃;另外,還可葉面噴施鋅肥,一般用0.15%~0.30%的硫酸鋅,鋅肥用量為2.0~3.0公斤/公頃,生育期間連續噴施2~3次,間隔5~7天。水稻秧田施用鋅肥可顯著提高秧苗素質,對移栽后水稻缺鋅的發生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鋅肥的當季利用率低,殘效明顯,因此,不一定每年都要重復施用鋅肥。
2.鋅中毒癥的防治
①控制污染:嚴格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適時監測,謹防其對土壤的污染。
②合理施用鋅肥:根據水稻的需鋅特性和土壤的供鋅能力,確定適宜的鋅肥施用量、施用方法及施用年限等,防止鋅肥施用過量而引起水稻鋅中毒。
③慎用含鋅有機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含鋅廢棄物作有機肥料施用時,要嚴格監測,用量和施用年限應嚴格控制在土壤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