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麥田由于土壤瘠薄,干旱缺水,耕作粗放,栽培技術落后等原因,使產量低而不穩,嚴重地影響著小麥的均衡增產。現將魯南地區旱地麥田獲高產主要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一、培肥地力,節約用水。一般情況下,旱地小麥低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壤肥力低、養分失調、供肥能力差,麥苗生長弱、根系不發達,以致土壤水分利用率低。只有快速增肥地力,以肥濟水,才能迅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旱地小麥產量。試驗表明,培肥地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大量增施有機肥,或實行秸稈還田。但在有機肥不足的情況下,一般畝施碳銨50~80公斤,磷肥50~60公斤,鉀肥5~10公斤,除滿足當季小麥所需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積累在土壤中,這樣逐年積累,一般經過2~3年,地力可明顯提高。之后,為降低生產成本,可把化肥施用量適當減少,逐步增施有機肥施用量。根據旱地麥田水源緊缺,追肥效果差的特點,旱地小麥一般應把全部肥料做底肥一次施足,即“一炮轟”。但在地力較肥,施肥量較多的情況下,采用“一炮轟”的辦法施肥,會使苗期營養生長過度,群體發展失控,可以適當留一部分肥料于冬前或早春追施,變“一炮轟”為“兩炮轟”。
二、采用良種,以種節水。旱地種植的品種必須具有較強的抗旱性能,并要求抗凍抗病性好。不同品種產量差異較大,盲目種植不抗旱的喜大肥水的高產品種,不僅不能增產,還會大幅度減產。根據魯南土壤和氣候條件,主要推廣了廣適性節水型品種萊州3279。該品種主要有以下特點:屬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葉片小而上挺,旗葉直立,角度好,有利于:通風透光。株高75厘米,稈矮而細,秸稈彈性好,高抗病害,抗旱,抗倒性強。長勢強,早春生長發育快;早熟,抗干熱風,落黃好。一般每畝成穗50萬左右,穗粒數35~40個,千粒重35克左右,品質優。
三、科學播種,以苗濟水。旱地小麥受自然因素制約較大,只有科學播種,培育壯苗,才能經濟合理的利用水分調節養分,從而實現高產。①適期播種。旱地冬小麥分蘗及成穗的調控能力比較差,播種過早易造成冬前旺長,浪費地力、水分,抗寒力下降,易遭受凍害;播種過晚冬前群體小,小弱苗多,不利于分蘗成穗。因此,應掌握播期服從墑情的原則,合理確定播期,魯南地區一般在9月28日至10月8日播種為佳。②適深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3~4厘米為宜,并要做到干不種深,濕不種淺,播種深淺均勻一致。
四、群體合理,經濟用水。過去,旱地麥田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等觀念的影響,多實行“旱播種、大播量、大群體”的栽培模式,常導致小麥前期群體過大,將有限的水分、養分過早地消耗在營養生長上。早春返青晚,若遇“倒春寒”死苗重。后期由于肥水供應不上,造成成穗率低、穗數少、穗頭小,粒子不飽滿,產量低。據多年試驗,在旱地上,盲目增加基本苗,不一定能增穗,即便增了穗也不一定能增產。所以,根據旱地麥田特點,必須合理確定種植密度,建立高產低耗的群體結構,充分利用土壤水分、養分,才能獲得高產。
五、合理保墑,以土蓄水。旱薄地麥田客水少,土壤水分的主要來源是自然降水,但在魯南地區小麥生育期間降水僅占全年降水的30%,大量降水集中6~9月份。因此如何做到伏雨冬用,秋雨春用,是奪取旱地小麥增產的又一重要措施。試驗表明,通過深耕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可有效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可以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促進根系發育,增強小麥的抗旱能力。據測定,大犁深耕35厘米,比不深耕前的活土層增加15厘米,總孔隙度增加4.1%,毛管孔隙度增加6.7%,土壤容重降低0.15克/立方厘米,每畝土壤蓄水量增加10.63立方米,平均每加厚5厘米耕層可增加蓄水量3.5立方米,增產小麥6~12公斤。深耕的作用可維持多年,但深耕也有一些不良作用,主要是打亂土層,土壤懸空,容易跑墑,這在干旱年份尤為突出。所以,我們注意揚長避短,深耕與淺耕相結合,深耕一年,淺耕幾年,結合調茬,盡量把深耕安排在冬季。
六、加強管理,提墑保水。旱地小麥增產的關鍵在于種好,打好豐產的基礎。但如何根據旱地麥田土壤水分的運動規律和麥苗情況,加強田間管理;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圍繞“水”字做文章,田間管理著重抓了三項措施:①抓好鎮壓提墑。經過深耕的旱地麥田,往往整地不實,土壤松暄,易通風跑墑,播種后及早春及時鎮壓2~3次,既可沉實土壤,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又可將下層土壤水分提到表層,增加表墑,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所以鎮壓具有提墑、保墑的雙重作用。據山亭區農技推廣站測定,播后鎮壓一次,冬前0~2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14.7%,比未鎮壓的高2.1%。播后及早春鎮壓二次,起身期0~2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13.8%,比未鎮壓的高2.3%;單株分蘗多1.2個,次生根多3.1條,后期考察畝增產23.1公斤。②抓好雨后及早春頂凌期及時劃鋤。以破除土壤板結,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同時,可以鏟除雜草。特別是抓住“頂凌期”劃鋤保墑效果更好,土壤含水量比不劃鋤的一月后一般高2%左右,5厘米地溫提高 0.5~0.8℃,可有效地促進小麥早返青,健壯成長,同時畝穗數和穗粒數分別增加1.4萬和 1.1粒。③早春借墑追肥。旱地小麥雖然追肥效果不如水澆麥田好,但追肥對那些底肥不足,有可能出現“老弱苗”的旱地,以及那些土層厚,為控制冬前生長過旺,留一部分化肥做追肥的地塊都有重要意義。在底肥施用不足的情況下,旱地麥田追肥必須在早春雨后或土壤剛解凍“返漿期”借墑追肥,并做到深施埋嚴,可以有效地利用耕層土壤水分,借冬季積蓄雨雪調節土壤養分運輸,促進小麥根系吸收和早發。
一、培肥地力,節約用水。一般情況下,旱地小麥低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壤肥力低、養分失調、供肥能力差,麥苗生長弱、根系不發達,以致土壤水分利用率低。只有快速增肥地力,以肥濟水,才能迅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旱地小麥產量。試驗表明,培肥地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大量增施有機肥,或實行秸稈還田。但在有機肥不足的情況下,一般畝施碳銨50~80公斤,磷肥50~60公斤,鉀肥5~10公斤,除滿足當季小麥所需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積累在土壤中,這樣逐年積累,一般經過2~3年,地力可明顯提高。之后,為降低生產成本,可把化肥施用量適當減少,逐步增施有機肥施用量。根據旱地麥田水源緊缺,追肥效果差的特點,旱地小麥一般應把全部肥料做底肥一次施足,即“一炮轟”。但在地力較肥,施肥量較多的情況下,采用“一炮轟”的辦法施肥,會使苗期營養生長過度,群體發展失控,可以適當留一部分肥料于冬前或早春追施,變“一炮轟”為“兩炮轟”。
二、采用良種,以種節水。旱地種植的品種必須具有較強的抗旱性能,并要求抗凍抗病性好。不同品種產量差異較大,盲目種植不抗旱的喜大肥水的高產品種,不僅不能增產,還會大幅度減產。根據魯南土壤和氣候條件,主要推廣了廣適性節水型品種萊州3279。該品種主要有以下特點:屬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葉片小而上挺,旗葉直立,角度好,有利于:通風透光。株高75厘米,稈矮而細,秸稈彈性好,高抗病害,抗旱,抗倒性強。長勢強,早春生長發育快;早熟,抗干熱風,落黃好。一般每畝成穗50萬左右,穗粒數35~40個,千粒重35克左右,品質優。
三、科學播種,以苗濟水。旱地小麥受自然因素制約較大,只有科學播種,培育壯苗,才能經濟合理的利用水分調節養分,從而實現高產。①適期播種。旱地冬小麥分蘗及成穗的調控能力比較差,播種過早易造成冬前旺長,浪費地力、水分,抗寒力下降,易遭受凍害;播種過晚冬前群體小,小弱苗多,不利于分蘗成穗。因此,應掌握播期服從墑情的原則,合理確定播期,魯南地區一般在9月28日至10月8日播種為佳。②適深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3~4厘米為宜,并要做到干不種深,濕不種淺,播種深淺均勻一致。
四、群體合理,經濟用水。過去,旱地麥田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等觀念的影響,多實行“旱播種、大播量、大群體”的栽培模式,常導致小麥前期群體過大,將有限的水分、養分過早地消耗在營養生長上。早春返青晚,若遇“倒春寒”死苗重。后期由于肥水供應不上,造成成穗率低、穗數少、穗頭小,粒子不飽滿,產量低。據多年試驗,在旱地上,盲目增加基本苗,不一定能增穗,即便增了穗也不一定能增產。所以,根據旱地麥田特點,必須合理確定種植密度,建立高產低耗的群體結構,充分利用土壤水分、養分,才能獲得高產。
五、合理保墑,以土蓄水。旱薄地麥田客水少,土壤水分的主要來源是自然降水,但在魯南地區小麥生育期間降水僅占全年降水的30%,大量降水集中6~9月份。因此如何做到伏雨冬用,秋雨春用,是奪取旱地小麥增產的又一重要措施。試驗表明,通過深耕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可有效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可以擴大根系的吸收范圍,促進根系發育,增強小麥的抗旱能力。據測定,大犁深耕35厘米,比不深耕前的活土層增加15厘米,總孔隙度增加4.1%,毛管孔隙度增加6.7%,土壤容重降低0.15克/立方厘米,每畝土壤蓄水量增加10.63立方米,平均每加厚5厘米耕層可增加蓄水量3.5立方米,增產小麥6~12公斤。深耕的作用可維持多年,但深耕也有一些不良作用,主要是打亂土層,土壤懸空,容易跑墑,這在干旱年份尤為突出。所以,我們注意揚長避短,深耕與淺耕相結合,深耕一年,淺耕幾年,結合調茬,盡量把深耕安排在冬季。
六、加強管理,提墑保水。旱地小麥增產的關鍵在于種好,打好豐產的基礎。但如何根據旱地麥田土壤水分的運動規律和麥苗情況,加強田間管理;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圍繞“水”字做文章,田間管理著重抓了三項措施:①抓好鎮壓提墑。經過深耕的旱地麥田,往往整地不實,土壤松暄,易通風跑墑,播種后及早春及時鎮壓2~3次,既可沉實土壤,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又可將下層土壤水分提到表層,增加表墑,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所以鎮壓具有提墑、保墑的雙重作用。據山亭區農技推廣站測定,播后鎮壓一次,冬前0~2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14.7%,比未鎮壓的高2.1%。播后及早春鎮壓二次,起身期0~2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13.8%,比未鎮壓的高2.3%;單株分蘗多1.2個,次生根多3.1條,后期考察畝增產23.1公斤。②抓好雨后及早春頂凌期及時劃鋤。以破除土壤板結,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同時,可以鏟除雜草。特別是抓住“頂凌期”劃鋤保墑效果更好,土壤含水量比不劃鋤的一月后一般高2%左右,5厘米地溫提高 0.5~0.8℃,可有效地促進小麥早返青,健壯成長,同時畝穗數和穗粒數分別增加1.4萬和 1.1粒。③早春借墑追肥。旱地小麥雖然追肥效果不如水澆麥田好,但追肥對那些底肥不足,有可能出現“老弱苗”的旱地,以及那些土層厚,為控制冬前生長過旺,留一部分化肥做追肥的地塊都有重要意義。在底肥施用不足的情況下,旱地麥田追肥必須在早春雨后或土壤剛解凍“返漿期”借墑追肥,并做到深施埋嚴,可以有效地利用耕層土壤水分,借冬季積蓄雨雪調節土壤養分運輸,促進小麥根系吸收和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