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蠶室內育是利用養蠶袋飼養春蠶稚蠶,人為創造適合其生長發育的各種條件進行室內養蠶管理。應用該技術對春柞蠶放養的搶早、保苗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為最終取得穩產、高產奠定基礎,目前,已在吉林地區普遍推廣應用。為使此技術更加科學化、具體化、規范化,筆者結合2002~2006年的生產實踐,總結如下供參考。
1 物資準備
能夠加溫、保溫、通風和光線均勻的養蠶室(每100蛾需要10平方米空間);塑料薄膜牛皮紙合成袋,一面是木漿80g牛皮紙,另一面是厚度為0.04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縫紉成的口袋(養蠶袋),規格為長45cm、寬30cm,每單蛾1個袋;可提起0.75kg左右重的鐵夾子;加溫設施及燃料;物品:溫度計、木桿、白大衣、拖鞋、專用洗手盆、采葉用塑料袋(切忌使用裝過農藥、化肥的塑料袋)等;消毒用具:噴霧器、防毒面具、膠皮手套及種卵消毒用具等;消毒藥品:氫氧化鈉、福爾馬林、鹽酸、漂白粉等。
2 搭養蠶架
根據放養蛾數選擇好養蠶室,收蟻前4~5天在室內搭養蠶架,架高2m,南北或依門窗順桿掛養蠶袋,掛袋桿距32~35cm、鐵夾間距15cm。養蠶時將養蠶袋依次掛在鐵夾子上。
3 消毒
3.1 室內消毒
收蟻前3~4天室內進行消毒。首先把窗戶和門封閉好,室內溫度升到24~26℃,用生石灰噴刷墻壁、地面,然后再用3%的福爾馬林液(每平米用36%福爾馬林原液10g)均勻噴灑墻壁、地面和蠶具等進行消毒,或者用毒消散加熱消毒。室內消毒前應把事先用3%~4%福爾馬林液在25℃溫度條件下消毒50分鐘后晾干的養蠶袋、鐵夾子和工作服、拖鞋、喂蠶用的操作臺(桌子)等一并放進室內再次消毒。消毒人員要戴防毒面具、膠皮手套進行操作,噴藥要均勻、周到、徹底。養蠶前1天打開門窗通風,放凈藥味,通風時室內溫度保持20℃左右。
3.2環境消毒
養蠶前2~3天對養蠶室外墻、人行道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全面消毒。
3.3種卵消毒
出蠶前1~2天用氫氧化鈉、福爾馬林和鹽酸混合液消毒。具體方法:先將蠶卵用18℃清水洗1~2次后控凈水,放入溫度為18~20℃、0.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消毒1分鐘取出,用清水洗2~3次(洗凈氫氧化鈉溶液)后,再放入福爾馬林∶鹽酸∶水(1∶1∶10)的混合液中浸泡,水溫保持23~25℃,消毒50分鐘,取出后用清水洗2~3次,控凈水后,放陰涼處快速晾干。消毒后的種卵一定要放入消過毒的養蠶室內,杜絕2次感染發病。
4 室內管理
4.1 收蟻
收蟻前1天將消毒、晾干后的種卵均勻地放入養蠶袋內(每單蛾1個袋)掛在養蠶架上,待第2天收蟻前將養蠶袋內放入新鮮柞樹葉,蠶座面積控制在1/8左右,防止蟻蠶亂爬。收蟻前室內溫度19~20℃、濕度80%~85%;收蟻后室內溫度白天22~24℃、夜間20~21℃,自然濕度,光線均勻。
4.2給葉方法
每天5~7時和17~19時各給1次,中午觀察個別有吃光的再少量補葉1次。第1次喂蠶將養蠶袋塑料面向外,疊成1/8面積,里面放3枝左右新發柞樹枝芽,每次喂蠶要逐漸擴大蠶座面積并增加枝葉量,要均勻地放置在養蠶袋內。前期稍慢,后期稍快,起青上山前將擴大到7/8左右,喂蠶時應根據蠶兒的發育進程采集當年生柞枝的大小和數量。喂葉量隨蠶兒的生長進程養蠶袋逐漸展開而漸進增加。眠中少喂或不喂,眠起加大喂葉量。每次喂葉以近于吃凈、不吃光、不剩過多余葉為宜,剩葉過多易霉爛變質,容易誘發蠶病。不喂剩葉及帶雨水濕葉。每次取養蠶袋喂蠶動作要輕,防止劃傷蠶體,紙面朝下放置,防止蠶糞沾污塑料面。采回的柞葉要放入消過毒的室內,不得接近有害物體(農藥、化肥等)。
4.3排潮
袋內濕度過大(有霧珠)時,要選晴室外溫度高時加溫、通風、排除潮氣。
4.4采葉和喂葉時必須用肥皂水洗手、換工作服,喂葉時換拖鞋。
5 淘毒方法
為杜絕微粒子病的胚種傳染,在起青前2~3天將每單蛾區的蟻蠶在養蠶袋牛皮紙的一面編號,對號每單蛾區取弱小蠶5~6頭包包,進行壓片鏡檢,發現有病區再次取樣驗證后整區淘汰。
6 上山飼養管理
6.1蠶場選擇
南向或東南向2~3年生柞樹放養春稚蠶,上山前1天用柳條或麻袋線等綁好把子。待蠶兒起青起齊即可上山飼養。
6.2低溫煉蠶
根據上山前天氣情況調節上山放養日期,打開門窗使室溫降到最低點,使蠶兒感受接近自然溫度,經受鍛煉,有利保苗。
6.3上山時間
上山飼養當天應在早晨日出前破完蠶,如蠶兒發育不齊可分2批上山,先起青的先上山,后起青的晚l天上山。
6.4破蠶部位
因蠶兒在室內馴化(7~8天)行動緩慢,為此,應放攏把樹的偏南向上部,以能放穩為準。
1 物資準備
能夠加溫、保溫、通風和光線均勻的養蠶室(每100蛾需要10平方米空間);塑料薄膜牛皮紙合成袋,一面是木漿80g牛皮紙,另一面是厚度為0.04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縫紉成的口袋(養蠶袋),規格為長45cm、寬30cm,每單蛾1個袋;可提起0.75kg左右重的鐵夾子;加溫設施及燃料;物品:溫度計、木桿、白大衣、拖鞋、專用洗手盆、采葉用塑料袋(切忌使用裝過農藥、化肥的塑料袋)等;消毒用具:噴霧器、防毒面具、膠皮手套及種卵消毒用具等;消毒藥品:氫氧化鈉、福爾馬林、鹽酸、漂白粉等。
2 搭養蠶架
根據放養蛾數選擇好養蠶室,收蟻前4~5天在室內搭養蠶架,架高2m,南北或依門窗順桿掛養蠶袋,掛袋桿距32~35cm、鐵夾間距15cm。養蠶時將養蠶袋依次掛在鐵夾子上。
3 消毒
3.1 室內消毒
收蟻前3~4天室內進行消毒。首先把窗戶和門封閉好,室內溫度升到24~26℃,用生石灰噴刷墻壁、地面,然后再用3%的福爾馬林液(每平米用36%福爾馬林原液10g)均勻噴灑墻壁、地面和蠶具等進行消毒,或者用毒消散加熱消毒。室內消毒前應把事先用3%~4%福爾馬林液在25℃溫度條件下消毒50分鐘后晾干的養蠶袋、鐵夾子和工作服、拖鞋、喂蠶用的操作臺(桌子)等一并放進室內再次消毒。消毒人員要戴防毒面具、膠皮手套進行操作,噴藥要均勻、周到、徹底。養蠶前1天打開門窗通風,放凈藥味,通風時室內溫度保持20℃左右。
3.2環境消毒
養蠶前2~3天對養蠶室外墻、人行道等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全面消毒。
3.3種卵消毒
出蠶前1~2天用氫氧化鈉、福爾馬林和鹽酸混合液消毒。具體方法:先將蠶卵用18℃清水洗1~2次后控凈水,放入溫度為18~20℃、0.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消毒1分鐘取出,用清水洗2~3次(洗凈氫氧化鈉溶液)后,再放入福爾馬林∶鹽酸∶水(1∶1∶10)的混合液中浸泡,水溫保持23~25℃,消毒50分鐘,取出后用清水洗2~3次,控凈水后,放陰涼處快速晾干。消毒后的種卵一定要放入消過毒的養蠶室內,杜絕2次感染發病。
4 室內管理
4.1 收蟻
收蟻前1天將消毒、晾干后的種卵均勻地放入養蠶袋內(每單蛾1個袋)掛在養蠶架上,待第2天收蟻前將養蠶袋內放入新鮮柞樹葉,蠶座面積控制在1/8左右,防止蟻蠶亂爬。收蟻前室內溫度19~20℃、濕度80%~85%;收蟻后室內溫度白天22~24℃、夜間20~21℃,自然濕度,光線均勻。
4.2給葉方法
每天5~7時和17~19時各給1次,中午觀察個別有吃光的再少量補葉1次。第1次喂蠶將養蠶袋塑料面向外,疊成1/8面積,里面放3枝左右新發柞樹枝芽,每次喂蠶要逐漸擴大蠶座面積并增加枝葉量,要均勻地放置在養蠶袋內。前期稍慢,后期稍快,起青上山前將擴大到7/8左右,喂蠶時應根據蠶兒的發育進程采集當年生柞枝的大小和數量。喂葉量隨蠶兒的生長進程養蠶袋逐漸展開而漸進增加。眠中少喂或不喂,眠起加大喂葉量。每次喂葉以近于吃凈、不吃光、不剩過多余葉為宜,剩葉過多易霉爛變質,容易誘發蠶病。不喂剩葉及帶雨水濕葉。每次取養蠶袋喂蠶動作要輕,防止劃傷蠶體,紙面朝下放置,防止蠶糞沾污塑料面。采回的柞葉要放入消過毒的室內,不得接近有害物體(農藥、化肥等)。
4.3排潮
袋內濕度過大(有霧珠)時,要選晴室外溫度高時加溫、通風、排除潮氣。
4.4采葉和喂葉時必須用肥皂水洗手、換工作服,喂葉時換拖鞋。
5 淘毒方法
為杜絕微粒子病的胚種傳染,在起青前2~3天將每單蛾區的蟻蠶在養蠶袋牛皮紙的一面編號,對號每單蛾區取弱小蠶5~6頭包包,進行壓片鏡檢,發現有病區再次取樣驗證后整區淘汰。
6 上山飼養管理
6.1蠶場選擇
南向或東南向2~3年生柞樹放養春稚蠶,上山前1天用柳條或麻袋線等綁好把子。待蠶兒起青起齊即可上山飼養。
6.2低溫煉蠶
根據上山前天氣情況調節上山放養日期,打開門窗使室溫降到最低點,使蠶兒感受接近自然溫度,經受鍛煉,有利保苗。
6.3上山時間
上山飼養當天應在早晨日出前破完蠶,如蠶兒發育不齊可分2批上山,先起青的先上山,后起青的晚l天上山。
6.4破蠶部位
因蠶兒在室內馴化(7~8天)行動緩慢,為此,應放攏把樹的偏南向上部,以能放穩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