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冬棗綠盲蝽的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

   日期:2016-07-1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7    
濱州市是著名的中國冬棗之鄉,冬棗栽培面積已達85萬畝,產量5000萬kg,冬棗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但隨著冬棗栽培的不斷擴大,近幾年冬棗主產區局部地區綠盲蝽發生嚴重,造成冬棗嚴重減產乃至絕產。為了解該蟲的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并找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我們于2002~2004年對其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進行了系統研究。 

    一、危害特點 

    綠盲蝽屬半翅目、盲蝽科,別名小臭蟲、天狗蠅等。以若蟲和成蟲的刺吸式口器為害冬棗樹的幼芽、嫩葉、花蕾及幼果。幼嫩葉芽被害后,被害處形成褐色、針頭大小的枯死小點,隨著葉芽的伸展,小點逐漸變為不規則的孔洞、裂痕及皺縮變黃,被害棗吊不能正常伸展而呈彎曲狀;花蕾受害后,即停止發育而干枯脫落,受害重的植株幾乎無花開放;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現黑色壞死斑,有的出現隆起的小皰,其果肉組織壞死,大部分受害果脫落,嚴重影響產量。 

    二、形態特征 

    1.成蟲:體長5mm左右,寬2.2mm,體卵圓形,黃綠色或淺綠色,密被短毛。頭部三角形,黃綠色,復眼棕紅色突出,無單眼,觸角4節絲狀,短于體長,第2節長等于3、4節之和,向端部顏色漸深,綠色。前胸背板深綠色,布許多小黑點,前緣寬。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黃綠色,中央具1淺縱紋。前翅基部革質,綠色,端部膜質,半透明,灰色。胸足3對,黃綠色,后足腿節末端具褐色環斑,跗節3節,末端黑色。 

    2.卵:長1mm,長口袋形稍彎曲,黃綠色,卵蓋乳黃色,邊緣無附屬物。 

    3.若蟲:與成蟲相似。體綠色,有黑色細毛,觸角淡黃色,足淡綠色,跗節末端與爪黑褐色。 

    三、生活史及習性 

    在本區1年發生5代,以卵在苜蓿、蠶豆、豌豆、蓖麻和木槿等殘茬內、斷枝上或果樹皮及附近淺層土壤中越冬。翌春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氣溫高于10℃或連續5日均溫達11℃,相對濕度在70%左右時越冬卵開始孵化。第一代綠盲蝽的卵孵化期較為整齊,棗樹發芽后即開始上樹為害,5月上旬、中旬棗樹結果枝展葉期為為害盛期。5月下旬以后,氣溫漸高,蟲口減少。第二代發生在6月上旬出現,發生盛期為6月中旬,為害棗花及幼果,是為害棗樹最重的一代。3~5代分別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出現,且世代重疊現象嚴重,主要轉移到豆類、玉米、蔬菜等作物上為害。成蟲壽命30~40天,飛行力極強,白天潛伏,稍受驚動,迅速爬遷,不易發現。清晨和夜晚爬到葉芽及幼果上刺吸為害。成蟲羽化后6、7天開始產卵。非越冬代卵多散產在幼嫩組織內,外露黃色卵蓋,卵期7~9天。10月上旬產卵越冬。主要天敵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綠盲蝽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卵在周圍濕度65%以上時,才能大量孵化。氣溫20~30℃,要對濕度80%~90%的高濕氣候,最適合其發生。高溫低濕的氣候發生為害很輕。 

    四、防治方法 

    針對綠盲蝽的生活習性及發生特點,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加強蟲情監測,采取綜合措施加以防治。 

    1.人工防治:秋冬季徹底清除棗園內外雜草,結合3月中、下旬刮樹皮,噴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以減少越冬卵源。 

    2.化學防治:掌握在各代若蟲期噴灑用藥,關鍵是5月上旬、中旬第廣代為害期進行藥劑防治,防治適期是發現為害癥狀后3天內,所用藥劑為50%敵敵畏乳劑1500倍液,或40%氧樂果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0%滅多威乳油2000倍液。此時用藥,若蟲抗藥性弱,且容易接觸藥液,防治效果也比較理想。噴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樹上樹下噴全,并發動群眾群防群治,集中統一噴藥,達到防治目的。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