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性疾病
(1)傳染性造血功能壞死病
病原:傳染性造血功能壞死病毒。
癥狀;主要感染幼魚,病魚體發黑,鰓變白,肝臟偏白,病魚拒食;無較好的治療措施,預防有一定的效果。筆者曾對美國紅魚魚種(6-8厘米)的預防取得一定效果。
預防方法:(A)20ppm的聚維酮碘浸泡5-10分鐘;(B)聚維酮碘與大黃魚等抗病毒中藥用粘合劑混合,拌入餌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連續投喂5-7天。
(2)淋巴囊腫病
病原:魚淋巴囊腫病毒。
癥狀:病魚的頭、皮膚、鰭、尾部及鰓上有單個或成群的念珠狀物,病灶的顏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粉紅色,成熟的腫物可輕微出血。對魚的成活率影響不大,但降低商品價格。流行季節,18-30℃可見此病。海鱺魚(軍曹魚)0.5公斤以下此病常見。無較好的治療方法,
預防方法:(A)20ppm的聚維酮碘浸泡5-10分鐘;(B)聚維酮碘拌入餌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連續投喂5-7天,一日一次。
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感染。
癥狀:病魚離群獨游,不攝食,體表有一層" 棉狀物",常見于不耐寒的品種,如尖吻鱸、紫紅笛鯛、石斑魚等;流行季節122月-翌年4月。
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5-10分鐘;(B)氟哌酸50mg/公斤魚;(C)痢特靈60-80mg/公斤魚,連續投喂4-6日,一日一次。可治愈此病。
3、細菌性疾病
(1)爛鰓病
病原:柱狀屈撓桿菌。
癥狀:病魚體黑,拒食,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鰓部粘液增多,鰓弓、鰓耙缺損,充血發炎,嚴重者鰓蓋糜爛成一圓形或不規則的開口,俗稱"開天窗";病魚7天內死亡。季節更換易發生,常見病。
防治方法:(A)呋喃西林5ppm,淡水浸泡5-10分鐘;(B)季胺鹽碘2-3ppm,淡水浸泡5分鐘;(C)配合投喂氯霉素40-70mg/公斤魚;(D)氟哌酸50mg/公斤魚,嚴懲者可使用恩諾沙星;連續投喂3 -5天,一日一次。
(2)腸炎病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癥狀:病魚食欲減弱,肛門紅腫,腸道無食物,充血發炎。防治方法:(A)投喂新鮮無惡臭的飼料魚;(B)投喂大蒜素30mg+磺胺二甲基嘧啶50mg/公斤魚;(C)投喂痢特靈70-90mg/公斤魚;(D)土霉素100mg/公斤魚,連續投喂4-6天,一日一次。
(3)潰瘍病 病原:主要是弧菌。
癥狀:病魚游動緩慢,獨游,眼睛發白,皮膚潰爛,一般在魚體的軀干部,病灶處開始發白,逐漸充血有炎癥,最后病灶變白色。常見病,全年可見。
防治方法:(A)聚維酮碘PVP-120-30ppm浸泡5-10分鐘或季胺鹽磺2-3ppm浸泡5分鐘;(B)配合投喂四環素70-9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C)氟哌酸5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連續投喂3-5天,一日一次。
(4)爛尾病
病原:屈撓桿菌。
癥狀:尾柄處剛開始有一小白點,后逐漸擴大,整個尾柄爛掉。高溫季節常見。
防治方法同潰瘍病。
4、寄生蟲性疾病
(1)石斑魚孢子蟲病
病原:孢子蟲寄生所致。
癥狀:病魚體表無異常,腹部腫大,解剖可見小黑顆粒連接,形成一大塊"黑狀物",刺破"黑狀物",內為白色,鏡檢,見有大量的孢子蟲(有可能是匹里蟲,需進一步分類);"黑狀物"可脹破魚的腹部,病魚死亡;石斑魚孢子蟲病對魚的成活率影響不大,但影響市場價格。5厘米以上魚種可見寄生。
目前仍無防治辦法,在選種時應注意。
(2)海水小瓜蟲病
又稱刺激隱核蟲病
病蟲:刺激隱核蟲。
癥狀:刺激隱核蟲寄生在魚的鰓、鰭、皮膚、口腔等處,大量寄生時鰓部粘液增多,體表布滿了小白點,也稱白點病,傳染快,死亡率高,3-5天可造成80%的損失。水溫20℃-26℃常見此病。半咸水池塘養殖黃鰭鯛注意防治此病。
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0-15分鐘;(B)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10ppm,淡水浸泡10-20分鐘;(C)醋酸銅5-10ppm,淡水浸泡10分鐘;(D)配合投喂抗菌素,氟哌酸50mg/公斤魚;(E)土霉素100mg/公斤魚,連續投喂2-4天。
(3)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
癥狀:車輪蟲主要寄生在魚的鰓部、體表;少量無影響,大量寄生時,病魚鰓部粘液增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造成死亡。廣東、海南全年可見此病。防治方法與海水小瓜蟲病相同。
(4)瓣體蟲病
病原:瓣體蟲。
癥狀:病魚體黑,浮于水面離群緩慢游動,呼吸困難,鰓、鰭、皮膚粘液增多,體表出現不規則的白斑,病情嚴重時白斑連成一片,又稱白斑病。高溫季節常見。
防治方法與小瓜蟲病同。
(5)指環蟲病
病原:指環蟲。
癥狀:魚體沉在網箱下緩慢游動,呼吸困難,鰓絲腫脹,鰓組織受到破壞,很易引起爛鰓,危害較大。高溫季節較易感染此病。主要寄生在5CM以上的魚種。
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5-20分鐘;(B)敵百蟲掛袋,做法:用鐵釘在敵百蟲瓶底打兩個洞,在網箱對角掛兩瓶敵百蟲;(C)配合投喂咪唑類藥物+維生素C+復合礦物元素2-4天;(D)注意爛鰓病的發生,如出現,防治方法與爛鰓病同。
(6)本尼登蟲病
病原:本尼登蟲。
癥狀:病魚攝食減弱,魚體因寄生本尼登蟲磨擦網箱使鱗片脫落,皮膚潰瘍,用淡水浸泡病魚,有大量蟲體脫落,有的甚至達上千只。該病傳染快,死亡率高,9-11月,水溫21-27℃時流行。
防治方法與指環蟲病同,但要注意潰瘍病的發生;如有,防治方法與潰瘍病同。
5、藻類引起的疾病
淀粉卵鞭蟲病
病原:眼點淀粉卵鞭蟲。
癥狀:蟲體大量寄生時,病魚皮膚、鰓有許多小白點,粘液增多,呼吸困難,拒食,磨擦網邊,易使病魚感染爛鰓病和潰瘍病;主要危害魚種,死亡率高;常見于高溫季節。
防治方法與海水小瓜蟲病同。
6、營養性疾病
主要由于長期投喂不新鮮的冰鮮餌料魚所致,造成脂肪肝、黃花魚的打轉病等營養性疾病。
預防措施:投喂新鮮下雜魚時經常在餌料中添加多維、復合礦物元素。
(1)傳染性造血功能壞死病
病原:傳染性造血功能壞死病毒。
癥狀;主要感染幼魚,病魚體發黑,鰓變白,肝臟偏白,病魚拒食;無較好的治療措施,預防有一定的效果。筆者曾對美國紅魚魚種(6-8厘米)的預防取得一定效果。
預防方法:(A)20ppm的聚維酮碘浸泡5-10分鐘;(B)聚維酮碘與大黃魚等抗病毒中藥用粘合劑混合,拌入餌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連續投喂5-7天。
(2)淋巴囊腫病
病原:魚淋巴囊腫病毒。
癥狀:病魚的頭、皮膚、鰭、尾部及鰓上有單個或成群的念珠狀物,病灶的顏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粉紅色,成熟的腫物可輕微出血。對魚的成活率影響不大,但降低商品價格。流行季節,18-30℃可見此病。海鱺魚(軍曹魚)0.5公斤以下此病常見。無較好的治療方法,
預防方法:(A)20ppm的聚維酮碘浸泡5-10分鐘;(B)聚維酮碘拌入餌料中投喂;(C)氯霉素60-8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連續投喂5-7天,一日一次。
2、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感染。
癥狀:病魚離群獨游,不攝食,體表有一層" 棉狀物",常見于不耐寒的品種,如尖吻鱸、紫紅笛鯛、石斑魚等;流行季節122月-翌年4月。
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5-10分鐘;(B)氟哌酸50mg/公斤魚;(C)痢特靈60-80mg/公斤魚,連續投喂4-6日,一日一次。可治愈此病。
3、細菌性疾病
(1)爛鰓病
病原:柱狀屈撓桿菌。
癥狀:病魚體黑,拒食,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鰓部粘液增多,鰓弓、鰓耙缺損,充血發炎,嚴重者鰓蓋糜爛成一圓形或不規則的開口,俗稱"開天窗";病魚7天內死亡。季節更換易發生,常見病。
防治方法:(A)呋喃西林5ppm,淡水浸泡5-10分鐘;(B)季胺鹽碘2-3ppm,淡水浸泡5分鐘;(C)配合投喂氯霉素40-70mg/公斤魚;(D)氟哌酸50mg/公斤魚,嚴懲者可使用恩諾沙星;連續投喂3 -5天,一日一次。
(2)腸炎病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癥狀:病魚食欲減弱,肛門紅腫,腸道無食物,充血發炎。防治方法:(A)投喂新鮮無惡臭的飼料魚;(B)投喂大蒜素30mg+磺胺二甲基嘧啶50mg/公斤魚;(C)投喂痢特靈70-90mg/公斤魚;(D)土霉素100mg/公斤魚,連續投喂4-6天,一日一次。
(3)潰瘍病 病原:主要是弧菌。
癥狀:病魚游動緩慢,獨游,眼睛發白,皮膚潰爛,一般在魚體的軀干部,病灶處開始發白,逐漸充血有炎癥,最后病灶變白色。常見病,全年可見。
防治方法:(A)聚維酮碘PVP-120-30ppm浸泡5-10分鐘或季胺鹽磺2-3ppm浸泡5分鐘;(B)配合投喂四環素70-9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C)氟哌酸50mg+多種維生素/公斤魚,連續投喂3-5天,一日一次。
(4)爛尾病
病原:屈撓桿菌。
癥狀:尾柄處剛開始有一小白點,后逐漸擴大,整個尾柄爛掉。高溫季節常見。
防治方法同潰瘍病。
4、寄生蟲性疾病
(1)石斑魚孢子蟲病
病原:孢子蟲寄生所致。
癥狀:病魚體表無異常,腹部腫大,解剖可見小黑顆粒連接,形成一大塊"黑狀物",刺破"黑狀物",內為白色,鏡檢,見有大量的孢子蟲(有可能是匹里蟲,需進一步分類);"黑狀物"可脹破魚的腹部,病魚死亡;石斑魚孢子蟲病對魚的成活率影響不大,但影響市場價格。5厘米以上魚種可見寄生。
目前仍無防治辦法,在選種時應注意。
(2)海水小瓜蟲病
又稱刺激隱核蟲病
病蟲:刺激隱核蟲。
癥狀:刺激隱核蟲寄生在魚的鰓、鰭、皮膚、口腔等處,大量寄生時鰓部粘液增多,體表布滿了小白點,也稱白點病,傳染快,死亡率高,3-5天可造成80%的損失。水溫20℃-26℃常見此病。半咸水池塘養殖黃鰭鯛注意防治此病。
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0-15分鐘;(B)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10ppm,淡水浸泡10-20分鐘;(C)醋酸銅5-10ppm,淡水浸泡10分鐘;(D)配合投喂抗菌素,氟哌酸50mg/公斤魚;(E)土霉素100mg/公斤魚,連續投喂2-4天。
(3)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
癥狀:車輪蟲主要寄生在魚的鰓部、體表;少量無影響,大量寄生時,病魚鰓部粘液增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造成死亡。廣東、海南全年可見此病。防治方法與海水小瓜蟲病相同。
(4)瓣體蟲病
病原:瓣體蟲。
癥狀:病魚體黑,浮于水面離群緩慢游動,呼吸困難,鰓、鰭、皮膚粘液增多,體表出現不規則的白斑,病情嚴重時白斑連成一片,又稱白斑病。高溫季節常見。
防治方法與小瓜蟲病同。
(5)指環蟲病
病原:指環蟲。
癥狀:魚體沉在網箱下緩慢游動,呼吸困難,鰓絲腫脹,鰓組織受到破壞,很易引起爛鰓,危害較大。高溫季節較易感染此病。主要寄生在5CM以上的魚種。
防治方法:(A)淡水浸泡15-20分鐘;(B)敵百蟲掛袋,做法:用鐵釘在敵百蟲瓶底打兩個洞,在網箱對角掛兩瓶敵百蟲;(C)配合投喂咪唑類藥物+維生素C+復合礦物元素2-4天;(D)注意爛鰓病的發生,如出現,防治方法與爛鰓病同。
(6)本尼登蟲病
病原:本尼登蟲。
癥狀:病魚攝食減弱,魚體因寄生本尼登蟲磨擦網箱使鱗片脫落,皮膚潰瘍,用淡水浸泡病魚,有大量蟲體脫落,有的甚至達上千只。該病傳染快,死亡率高,9-11月,水溫21-27℃時流行。
防治方法與指環蟲病同,但要注意潰瘍病的發生;如有,防治方法與潰瘍病同。
5、藻類引起的疾病
淀粉卵鞭蟲病
病原:眼點淀粉卵鞭蟲。
癥狀:蟲體大量寄生時,病魚皮膚、鰓有許多小白點,粘液增多,呼吸困難,拒食,磨擦網邊,易使病魚感染爛鰓病和潰瘍病;主要危害魚種,死亡率高;常見于高溫季節。
防治方法與海水小瓜蟲病同。
6、營養性疾病
主要由于長期投喂不新鮮的冰鮮餌料魚所致,造成脂肪肝、黃花魚的打轉病等營養性疾病。
預防措施:投喂新鮮下雜魚時經常在餌料中添加多維、復合礦物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