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膚霉病:又稱水霉病或白毛病
病原體:主要是水霉科中的水霉、綿霉、細(xì)囊霉和腐科中的腐霉。菌絲形態(tài)細(xì)長,分枝或不分枝,其一端似根狀物深扎于病魚的皮膚或肌體,另一端突出于皮膚表層,呈灰白色,形似柔軟的纖維,多附生于成魚的傷口或寄生于魚卵上。
癥狀:由于魚體皮膚局部受損,鱗片脫落而導(dǎo)致水霉菌感染附生,發(fā)病初期肉眼一般只見傷口四周組織紅腫,皮膚附著一層白色粘液,看不到附著的霉菌。當(dāng)霉菌菌絲深入肌肉,并向四周蔓延擴展,傷口處長出一叢絮毛狀菌絲時,病證已到后期,稱生毛。由于菌絲體與傷口表面組織的粘附而使魚體表皮組織逐漸壞死,病魚游動失常,攝食停止而消瘦死亡。魚卵若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水溫,也易遭受水霉菌的感染附生,未受精的魚卵更是如此。
流行期:以陰雨連綿、光照不足的早春、晚冬或梅雨季節(jié)最為流行,蔓延極為迅速。色澤深褐的魚感染更為明顯,皮膚滿布一層白翳,魚體失去應(yīng)有的光澤度,活動遲鈍,常呈滯狀浮于水面,食欲不振,若不及時治療,最后病魚逐漸死亡。
防治:
a、浸洗:①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7克或次甲基藍(lán)0.7克,浸洗病魚15~30分鐘后,再用手輕輕剝?nèi)ゾz,可見菌絲紛紛脫落。②10千克水溶解3克硼砂,浸洗病魚5~10分鐘,然后入清水或綠水中靜養(yǎng)。③配制灰黃霉素,取適量紅汞溶液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具有有一定療效。④在10千克水中溶解10毫升來蘇兒,浸洗病魚,效果較好。⑤在10千克水中溶解10~20毫升福爾馬林,對去除霉菌腐蝕有一定效果。
b、潑灑:①在10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0.2克,或次甲基藍(lán)0.2克進行潑灑,對初發(fā)病的魚效果良好。②在一立方米水中放20毫升來蘇兒進行潑灑,治療效果較好。
c、雙劑治療法:取食鹽50克、小蘇打50克溶解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5~20分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若進行潑灑效果更佳。
病原體:主要是水霉科中的水霉、綿霉、細(xì)囊霉和腐科中的腐霉。菌絲形態(tài)細(xì)長,分枝或不分枝,其一端似根狀物深扎于病魚的皮膚或肌體,另一端突出于皮膚表層,呈灰白色,形似柔軟的纖維,多附生于成魚的傷口或寄生于魚卵上。
癥狀:由于魚體皮膚局部受損,鱗片脫落而導(dǎo)致水霉菌感染附生,發(fā)病初期肉眼一般只見傷口四周組織紅腫,皮膚附著一層白色粘液,看不到附著的霉菌。當(dāng)霉菌菌絲深入肌肉,并向四周蔓延擴展,傷口處長出一叢絮毛狀菌絲時,病證已到后期,稱生毛。由于菌絲體與傷口表面組織的粘附而使魚體表皮組織逐漸壞死,病魚游動失常,攝食停止而消瘦死亡。魚卵若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水溫,也易遭受水霉菌的感染附生,未受精的魚卵更是如此。
流行期:以陰雨連綿、光照不足的早春、晚冬或梅雨季節(jié)最為流行,蔓延極為迅速。色澤深褐的魚感染更為明顯,皮膚滿布一層白翳,魚體失去應(yīng)有的光澤度,活動遲鈍,常呈滯狀浮于水面,食欲不振,若不及時治療,最后病魚逐漸死亡。
防治:
a、浸洗:①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7克或次甲基藍(lán)0.7克,浸洗病魚15~30分鐘后,再用手輕輕剝?nèi)ゾz,可見菌絲紛紛脫落。②10千克水溶解3克硼砂,浸洗病魚5~10分鐘,然后入清水或綠水中靜養(yǎng)。③配制灰黃霉素,取適量紅汞溶液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具有有一定療效。④在10千克水中溶解10毫升來蘇兒,浸洗病魚,效果較好。⑤在10千克水中溶解10~20毫升福爾馬林,對去除霉菌腐蝕有一定效果。
b、潑灑:①在10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0.2克,或次甲基藍(lán)0.2克進行潑灑,對初發(fā)病的魚效果良好。②在一立方米水中放20毫升來蘇兒進行潑灑,治療效果較好。
c、雙劑治療法:取食鹽50克、小蘇打50克溶解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5~20分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若進行潑灑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