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區崇賢鎮地處平原水網地帶,原來以種植水稻為主,還種植一些茭白、茨菇;蓮藕等水生作物。在農業開發、產業結構調整中,崇賢鎮利用當地的水土資源,大力擴展稻-茭復種面積,并把茭白生產作為菜籃子工程的一項高效農業來抓,區鎮村三級投入200萬元建立了崇賢村茭白示范園區。2005年杭州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將其立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范項目(水生蔬菜示范區),2006年又被定為浙江省無公害茭白基地。鎮政府還投入100萬元建立了茭白交易市場,投入150多萬元建設了一個儲存茭白的冷庫,為穩定糧食,發展茭白,增效增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1.復種模式與效益分析
稻-茭復種在崇賢鎮的栽培面積已達到6500余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主要采用“早稻-茭白”與“茭白-晚稻”兩種模式。前者為早稻收獲后栽種茭白;后者為夏茭收獲后栽晚稻,實行兩年一輪制。
實踐證明,稻-茭復種創高產高效益。崇賢鎮8000余畝早稻連續三年畝產超400千克,7000畝晚稻畝產超550千克,糧食畝產可比單純種稻高出50千克;茭白田種稻還可以減少用肥量,節省成本。2006年,崇賢鎮6500余畝茭白平均畝產3500千克(保留2~3片短葉鞘的殼茭產量),其中夏茭2400千克,秋茭1100千克。按兩季平均價每千克1.40元計算;畝產值4900元,扣除成本每畝750元,凈利4150元。
2.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水稻栽培,早稻主要采用杭959品種,管理按常規進行,重點抓好擱田與防治紋枯病等環節。晚稻主要采用加花1號品種,栽培管理一般按常規進行,重點抓好:掘起茭白老墩后搗碎耙平,培育壯秧,適當稀植,慎施追肥,擱好田等。現僅將茭白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選用優良品種 茭白品種應具備高產、優質的特性及適應市場需求的熟期。我們選用雙季茭白品種,其中中晚熟型的浙茭2號白殼杼子種占60%,紫殼杼子種占35%,早熟棉條種占5%。
(2)育苗技術
1)母墩選擇。在秋茭采收初期(10月上中旬),選結茭早、齊、白嫩肥大的茭墩留種,插上標記;至次年清明節前后再復選一次,以分蘗勻稱、葉片高度一致的茭墩作種苗。
2)育苗時期與密度。清明至谷雨育苗,掘起“種墩”分株栽植。單株栽,行株距50厘米×50厘米;栽前割去秧苗上部葉片,留取基部30厘米,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成活率。
3)及時除草、施肥、擱田,干干濕濕促生長。
4)防治病蟲害。苗期植株嫩綠,易遭稻薊馬、蚜蟲、螟蟲為害,防治方法參考水稻蟲害防治;苗期防病,采取以剝除老葉、病葉為主的綜合防治方法。
(3)大田定植
1)田塊選擇。選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輪作稻田,有利改良土壤,減少“灰茭”發生,減輕病蟲為害。
2)整地。在移栽前將大田翻耕整平,并提前1天每畝施碳酸氫銨50千克作基肥。
3)定植時期、方法和密度。移栽期7月下旬,將育成的茭白苗掘起、分株,鍘去上部葉片,留苗長30厘米;定植行、株距80厘米×75厘米,每穴栽苗1~2株,栽后寸水護苗。
(4)施肥技術
1)提苗肥。秋茭栽后7~10天,每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碳酸氫銨50千克;越冬的老茭墩應割去殘葉,于2月上、中旬施足有機肥,可用牛糞2000千克或雞、鴨糞垃圾肥1000千克,以利芽的發育與生長。
2)分蘗、長粗肥。在分蘗初期每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復合肥50千克。秋茭在8月中旬施,夏茭在3月中、下旬施。
3)孕茭肥。在分蘗后期,即秋茭于9月中旬,夏茭于4月中旬,每畝施碳酸氫銨50~75千克,視土壤肥力適當增減。施肥期間,田面保持6~7厘米水層,防止肥料傷根或流失。
(5)水漿管理 根據苗的生長與季節,秋季移栽至分蘗盛期,越冬老茭墩至夏茭分蘗盛期,灌淺水3~5厘米,有利根蘗早發及冬季防凍;其中秋茭在8月中旬需排水落干2~3天,輕擱一次,促進扎根生蘗;孕茭期保持水深15厘米左右,以抑制無效分蘗,及確保茭白白嫩。
(6)壓墩疏苗與除草 在清明前后,對過于茂密的茭墩,用小塊爛泥壓在茭墩中間,以壓掉部分小蘗疏苗,以利孕茭。同時,及時拔除田間雜草,剝除茭苗基部黃葉、病葉。
(7)病蟲害防治 常見的茭白病害有胡麻斑病、銹病、紋枯病等。胡麻斑病可選用40%異稻瘟凈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銹病可選用40%福星殺菌劑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噴霧;紋枯病可用5%井崗霉素水劑1000倍液噴霧,要求噴于葉面,細噴霧,噴濕葉面為度,以免影響孕茭。蟲害主要有二化螟、大螟、薊馬、蚜蟲和葉蟬。防治方法參照水稻蟲害防治,可選用2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或40%樂果1000倍液等噴霧,孕茭期禁用農藥。
(8)適時采收 茭白采收的標準是:3片外葉的葉枕齊平,基部茭肉顯著膨大,茭肉表皮潔白。一般2~3天采收一次,以防茭肉表皮轉青老化。
1.復種模式與效益分析
稻-茭復種在崇賢鎮的栽培面積已達到6500余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主要采用“早稻-茭白”與“茭白-晚稻”兩種模式。前者為早稻收獲后栽種茭白;后者為夏茭收獲后栽晚稻,實行兩年一輪制。
實踐證明,稻-茭復種創高產高效益。崇賢鎮8000余畝早稻連續三年畝產超400千克,7000畝晚稻畝產超550千克,糧食畝產可比單純種稻高出50千克;茭白田種稻還可以減少用肥量,節省成本。2006年,崇賢鎮6500余畝茭白平均畝產3500千克(保留2~3片短葉鞘的殼茭產量),其中夏茭2400千克,秋茭1100千克。按兩季平均價每千克1.40元計算;畝產值4900元,扣除成本每畝750元,凈利4150元。
2.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水稻栽培,早稻主要采用杭959品種,管理按常規進行,重點抓好擱田與防治紋枯病等環節。晚稻主要采用加花1號品種,栽培管理一般按常規進行,重點抓好:掘起茭白老墩后搗碎耙平,培育壯秧,適當稀植,慎施追肥,擱好田等。現僅將茭白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選用優良品種 茭白品種應具備高產、優質的特性及適應市場需求的熟期。我們選用雙季茭白品種,其中中晚熟型的浙茭2號白殼杼子種占60%,紫殼杼子種占35%,早熟棉條種占5%。
(2)育苗技術
1)母墩選擇。在秋茭采收初期(10月上中旬),選結茭早、齊、白嫩肥大的茭墩留種,插上標記;至次年清明節前后再復選一次,以分蘗勻稱、葉片高度一致的茭墩作種苗。
2)育苗時期與密度。清明至谷雨育苗,掘起“種墩”分株栽植。單株栽,行株距50厘米×50厘米;栽前割去秧苗上部葉片,留取基部30厘米,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成活率。
3)及時除草、施肥、擱田,干干濕濕促生長。
4)防治病蟲害。苗期植株嫩綠,易遭稻薊馬、蚜蟲、螟蟲為害,防治方法參考水稻蟲害防治;苗期防病,采取以剝除老葉、病葉為主的綜合防治方法。
(3)大田定植
1)田塊選擇。選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輪作稻田,有利改良土壤,減少“灰茭”發生,減輕病蟲為害。
2)整地。在移栽前將大田翻耕整平,并提前1天每畝施碳酸氫銨50千克作基肥。
3)定植時期、方法和密度。移栽期7月下旬,將育成的茭白苗掘起、分株,鍘去上部葉片,留苗長30厘米;定植行、株距80厘米×75厘米,每穴栽苗1~2株,栽后寸水護苗。
(4)施肥技術
1)提苗肥。秋茭栽后7~10天,每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碳酸氫銨50千克;越冬的老茭墩應割去殘葉,于2月上、中旬施足有機肥,可用牛糞2000千克或雞、鴨糞垃圾肥1000千克,以利芽的發育與生長。
2)分蘗、長粗肥。在分蘗初期每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復合肥50千克。秋茭在8月中旬施,夏茭在3月中、下旬施。
3)孕茭肥。在分蘗后期,即秋茭于9月中旬,夏茭于4月中旬,每畝施碳酸氫銨50~75千克,視土壤肥力適當增減。施肥期間,田面保持6~7厘米水層,防止肥料傷根或流失。
(5)水漿管理 根據苗的生長與季節,秋季移栽至分蘗盛期,越冬老茭墩至夏茭分蘗盛期,灌淺水3~5厘米,有利根蘗早發及冬季防凍;其中秋茭在8月中旬需排水落干2~3天,輕擱一次,促進扎根生蘗;孕茭期保持水深15厘米左右,以抑制無效分蘗,及確保茭白白嫩。
(6)壓墩疏苗與除草 在清明前后,對過于茂密的茭墩,用小塊爛泥壓在茭墩中間,以壓掉部分小蘗疏苗,以利孕茭。同時,及時拔除田間雜草,剝除茭苗基部黃葉、病葉。
(7)病蟲害防治 常見的茭白病害有胡麻斑病、銹病、紋枯病等。胡麻斑病可選用40%異稻瘟凈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銹病可選用40%福星殺菌劑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噴霧;紋枯病可用5%井崗霉素水劑1000倍液噴霧,要求噴于葉面,細噴霧,噴濕葉面為度,以免影響孕茭。蟲害主要有二化螟、大螟、薊馬、蚜蟲和葉蟬。防治方法參照水稻蟲害防治,可選用2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或40%樂果1000倍液等噴霧,孕茭期禁用農藥。
(8)適時采收 茭白采收的標準是:3片外葉的葉枕齊平,基部茭肉顯著膨大,茭肉表皮潔白。一般2~3天采收一次,以防茭肉表皮轉青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