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袋栽香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及防治技術

   日期:2016-07-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8    
摘要 袋栽香菇在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管理稍有不慎,會出現不適宜的環境條件,引發生理性病害。在同一環境條件下,同一種病害發病率極高,危害嚴重。但此類病害可控可防。
  關鍵詞 袋栽香菇 生理性病害 發病率 診斷 防治
  袋栽香菇生理性病害是由于不協調的環境因子引起的,如果每一個環節都能認真細致的管理,就能有效地預防這類病害的發生。筆者參考多位專家的觀點,總結實踐經驗,通過試驗驗證,將袋栽香菇常見的生理性病害診斷方法及防治技術歸納如下,供參考。
  1 菌絲淡化
  1.1 病狀 菌袋內菌絲生長稀少,纖弱無力,菌棒軟綿無彈性。
  1.2 發生原因 ① 培養料酸敗。滅菌前,培養料已經發生霉變或酵母菌感染,雜菌的活動改變培養料的pH值或者是雜菌釋放的抗菌素濃度過高,抑制香菇菌絲體的正常生長。② 培養料選擇不當。如未經脫脂處理的針葉樹木屑中油脂及萜烯類物質濃度過高,抑制香菇菌絲生長。③ 過量添加某種化學物質,如硫酸鎂等。④ 營養元素缺乏。缺乏某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如氮素。
   1.3 防治方法 ① 科學配制培養料。選用新鮮優質、無霉變的培養料,采用合理的培養料配方,不隨意添加化學物質。② 嚴格滅菌。拌好料后,及時裝袋,并嚴格滅菌,防止酵母菌發酵而改變培養料pH值。
  2 菌絲徒長
  2.1 病狀 袋栽香菇菌絲長滿菌袋后,表面氣生菌絲發白,且有黃色水珠產生,最終形成一層白色濃厚的菌皮,抑制菇蕾的形成。
  2.2 發生原因 當香菇菌絲體處于沒有溫差,空氣濕度大的環境條件下,氣生菌絲快速生長,且有大量黃水出現,如不及時刺孔增氧、透氣、降溫,表面菌絲就會過度旺盛生長,形成一層厚厚的老菌皮,隔絕空氣,導致菌袋內菌絲體不能及時向生殖生長轉化,菌絲遲遲不能結實。
  2.3 防治方法 適時刺孔增氧,改善條件。當菌袋表面氣生菌絲發白,由黃水株產生時,及時刺孔放水增氧,換氣降溫,抑制氣生菌絲生長,防止菌絲徒長,結成老菌皮。
  3 燒菌爛袋
  3.1 病狀 表現為培養料發熱、發酸,菌絲退淡變黃、死亡。整個菌袋軟化,手捏無彈性,最后成泥漿狀,菌筒解體。此病在發菌初期即刺孔增氧階段易發生。
  3.2 發生原因 ① 培養菌袋的環境條件不適宜。菌筒越夏場所高溫,溫差過大,光線過強,再加上培養室空間過小,堆碼菌筒過多,排放過密,造成嚴重缺氧,使菌袋原基形成過早,抗逆性變弱而引起燒菌或爛袋。 ② 選擇菌株特性不適。低溫型菌株,耐高溫及抗逆性較弱,易引起爛袋,再加上菌株傳代頻繁,又未及時復壯,導致菌種退化,使原基過早形成,加重了爛袋的發生。 ③ 管理不當。香菇菌袋刺孔增氧不夠,或刺孔后排放過擠,通風不良,使培養室內長時間處在高溫、高濕、嚴重缺氧的狀態,導致菌絲生命力下降或造成菌絲窒息死亡;刺孔時,傷到香菇原基或產生黃水不及時放掉、處理不當等,都易引起燒菌或爛袋。 ④ 菌筒轉色差或抵御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差。春栽香菇生產較晚(4~5月)的菌筒,因溫差較小,轉色較差,甚至沒有轉色,一旦出現持續高溫或在高溫季節隨意搬動,振動菌筒,促使菌筒溫度上升,加上外界高溫襲擊,就會造成燒菌。
  3.3 防治方法 燒菌爛袋的防治應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抓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① 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制袋時應依據栽培季節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將高溫型品種安排在高溫季節出菇,低溫型品種安排在低溫季節出菇。 ② 選擇適宜的越夏場所。香菇菌袋越夏的場所宜選在通風、陰涼、避光、低濕的環境,菌袋排放不能過擠,保持空氣流通。同時要搞好消毒與殺蟲工作。 ③ 做好菌袋刺孔和通氣工作。菌袋適時刺孔,排除袋內的廢氣,增加氧氣,促進菌絲正常生長繁衍。刺孔后3~5d,要特別注意加大通風量,降低堆碼層數,防止菌袋溫度急劇上升而燒菌。 ④ 綜合調控溫、濕、光、氣。香菇菌袋轉色期,一定要嚴格控制培養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環境因子指標,為菌袋創造最合適的生長環境,確保轉色適當。 ⑤ 及時處理爛袋。菌袋內大量產生黃水,應及時割破菌袋排出沉積的黃水,再用竹簽刮去腐爛的培養料,用藥棉擦干后涂上多菌靈與甲基托布津200倍的混合液,撒一層石灰粉,然后將菌袋排放于通風條件良好的地方,可控制爛袋的蔓延。
  4 菌袋不出菇
  4.1 病狀 料袋長滿菌絲后,氣生菌絲生長旺盛,結一層厚厚的菌皮,有的呈失水收縮狀,有的表面起包,似瘤狀體,但不會出菇;或者只能形成花生米大小的柱狀體,不能正常出菇。
  4.2 發生原因 ① 培養料C∶N比失調。香菇代栽培養料C∶N過低,使培養料中氮素過剩,營養生長過盛,不能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故不能形成子實體。 ② 轉色過厚。香菇菌袋轉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如果在轉色期間,氣溫不適宜或晝夜溫差過大,會使菌袋表面形成一層厚厚的老菌皮,嚴重阻礙了袋內菌絲體的呼吸作用,缺氧的菌絲體也很難進行生殖生長,形成子實體。 ③ 品種不適宜。低溫型品種生殖生長階段安排在高溫季節,或高溫型品種生殖生長階段安排在低溫季節,菌絲體處于休眠狀態,故而很難形成子實體;另外,有些香菇品種生育期很長,根本不適合作為代料品種,如段木香菇品種用在代料栽培上,營養生長期極長,就表現為不出菇。 ④ 栽培管理措施不當。香菇菌絲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后,沒有適合子實體產生和生長的環境條件,也會造成出菇困難。
  4.3 防治方法 防治袋栽香菇不出菇,應針對具體原因,采取相應防治措施: ① 合理調節碳氮比。一定要嚴格按照配方配料,使培養料碳氮比保持在(25~40)∶1,防止碳氮比失調。 ② 做好轉色期管理工作。轉色階段,要精心管理,認真做好栽培期的正常管理工作,尤其是通風換氣和晝夜溫差,防止轉色過厚。 ③ 選擇適宜品種。按季節安排適宜的香菇品種,杜絕不經試驗而直接引種或使用段木香菇品種,防止因選種不當而造成不出菇。 ④ 合理調節催菇階段的生態因子。香菇栽培進入催菇階段,一定要人為的滿足下列要求:a.晝夜溫差10℃以上;b.氣溫在12~15℃左右;c.空氣相對濕度85%~90%;d.培養料含水量為50%~55%;e.濕度差:調節空間濕度,使之形成15%以上的濕度差;f.充足的氧氣和散射光。
  5 大柄菇
  5.1 病狀 香菇菌柄短而粗,菌蓋肥厚而不易張開。
  5.2 發生原因 主要是由于出菇溫度過低。在子實體生長過程中,3天內日平均氣溫低于10℃時,基質被菌絲不斷分解,并向菌柄輸送養分,促使菌柄生長膨大,而菌蓋因外界氣溫較低而生長很慢,就形成了粗柄、小蓋的大柄菇。
  5.3 防治方法 ① 按香菇品種的溫型特點,合理安排栽培季節,確保菇期有較適宜的溫度; ② 減少覆蓋物,增加陽光照射來提高棚溫,促使菌蓋的正常生長。
  6 高腳菇
  6.1 病狀 菌柄很長,菌蓋較小。柄與蓋相連處扇形或多邊形,菌蓋表面高低不平,呈暗褐色。
  6.2 發生原因 ① 出菇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過高,導致菇房內氧氣不足; ② 菌袋排放過密,造成通風不良; ③ 門窗遮蔽過嚴,通風條件差,光照太弱,造成子實體發育不良; ④ 香菇品種種質退化嚴重。
  6.3 防治方法 ① 選擇優良品種。購買菌種時,一定要找正規的菌種生產企業,防止買到退化嚴重的劣質菌種。 ② 科學排袋。在排放菌袋時,間隔應達到5cm,以便增加光線和通氣; ③ 精心管理。日常管理時應加強菇棚的通風換氣,及時排除棚內多余水分,降低菇棚溫度,供給充足的氧氣。
  7 空心軟柄菇
  7.1 病狀 菇柄空心,柔軟,菌蓋很小,子實體成叢出現。
  7.2 發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使用菌種質量太差。使用老化、退化的菌種,菌絲生活力低,影響養分的正常吸收,以致菇體細胞不能正常而緊密的排列。
  7.3 防治方法 ① 選用適齡的、生活力強的菌種; ② 切實做好菌種保藏工作,及時進行菌種復壯,防止菌種的退化。
  8 平頂菇
  8.1 病狀 香菇菌蓋形狀不規則,不像傘形,而是中央平坦或明顯凹陷,色澤正常,菇形很差。
  8.2 發生原因 香菇現蕾后,沒有及時劃口放菇,塑料袋擠壓菇蕾成扁平的畸形菇,劃口放菇后,難以恢復原有形狀。
  8.3 防治方法 ① 及時劃口放菇。當香菇菇蕾長到1cm時,就應及時劃口放出,讓其自由生長。 ② 選用免割袋。制袋時,可以選用免割袋,袋膜很薄,香菇菇蕾可自行長出,能有效避免平頂菇的發生。
  9 拳狀菇
  9.1 病狀 出菇成叢,菌蓋卷縮,菌柄扭曲,形似“拳頭”狀。
  9.2 發生原因 ① 裝料質量不高。裝料虛實不均勻,袋內菌絲長勢及成熟度不一樣,空隙較大處菌絲先成熟并出菇,又無法正常生長發育,形成上下翻轉的畸形菇。 ② 打穴接種太深。當接種穴內菌絲先成熟,形成子實體,但因受到穴壁的限制,子實體無法正常伸長展開,待長出穴時,已形成拳狀菇。
  9.3 防治方法 裝袋時,一定要做到裝料均勻一致,接種打穴1.5~2cm即可,不要太深。
  10 荔枝菇
  10.1 病狀 原基呈圓錐狀突起,如荔枝狀,不能分化成菌柄和菌蓋,或者僅有很小的菌蓋。
  10.2 發生原因 ① 出菇溫度不適。高溫型品種,低溫下催菇,或低溫型品種在高溫下催菇,均易形成荔枝菇。 ② 培養料營養失調。培養料內氮素太多,也可誘致荔枝型畸形菇。 ③ 菌袋發育不成熟。菌袋尚未發育成熟就急于出菇,結果是原基形成后,營養跟不上。
  10.3 防治方法 ① 科學安排栽培季節。嚴格掌握品種的溫型特點,安排好接種和出菇期,保證出菇期有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 ② 摘除病菇。一旦發現病菇,應及時摘除,養護好菌絲體,待氣溫,菌齡等條件適宜時,立即進行催菇管理。 ③ 科學配置培養料。嚴格按配方配料,防止養料及碳氮比失調。 ④ 延長養菌時間。按照香菇品種的特性,使其菌齡達到要求的時間,菌袋有彈性時,再進行管理出菇。
  11 死菇
  11.1 病狀 在出菇階段,出現小菇萎縮、變軟,最后死亡的現象。有時,還會出現成批死亡,損失慘重。
  11.2 發生原因 ① 環境條件不適。香菇菇蕾形成期間,低溫型品種遇上棚內溫度過高,或高溫型品種遇上棚內溫度過低,且缺少溫差刺激的情況下,菌筒上已形成的菇蕾也會因營養向菌絲內倒流而萎縮死亡。 ② 使用農藥不當。 ③ 損傷菇體。采摘不慎損傷小菇,也會造成部分小菇死亡。
  11.3 防治方法 ① 合理安排出菇時間。科學地安排不同類型品種的接種和出菇時間,避免在溫度不適合,缺少溫差的情況下形成菇蕾。 ② 科學使用農藥。使用農藥要嚴格掌握適宜的濃度和用藥時間。 ③ 規范采菇。采菇時,一手按住香菇基部培養料,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香菇柄下段,左右掰動,輕輕拿起,避免硬拉帶起培養料,或損傷周圍小菇。
  12 菌棒衰敗
  12.1 病狀 菌皮堅硬,菌棒內部菌絲灰而無光澤,培養料遇水松散;第一潮菇后,菌棒不能正常收縮,以后無產量。此癥狀在脫袋管理的香菇菌棒中更易發生。
  12.2 發生原因 主要是菌絲生長不良。 ① 品種選擇不當; ② 使用劣質培養料; ③ 管理不善,菌絲受損。造成后期菌絲生長不良,菌絲殘短,失去粘連培養料、拉結成菌索和形成原基的能力。
  12.3 防治方法 ① 品種選擇。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抵抗后期不良的環境條件。 ② 杜絕使用碳酸鈣。選用優質的培養料,堅持使用石膏,而不應以碳酸鈣代替,更要避免使用以碳酸鈣摻假的劣質麩皮。 ③ 加強后期管理。菌棒入棚后,天氣較熱還需要加強遮陽防護,通風換氣散熱,防止后期燒菌。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