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樹菇菌袋生產中常見的雜菌
茶樹菇菌袋受雜菌污染后,營養基遭受破壞,嚴重時基質霉變發臭,菌絲解體,整批報廢,致使菌袋成品率嚴重下降。常見污染菌袋的雜菌有綠色木霉、鏈孢霉、毛霉、曲霉、青霉、酵母菌等。
2 雜菌污染原因剖析
在茶樹菇菌袋生產過程中,導致雜菌污染的因素有諸多方面,操作管理不當是其中主要原因:
2.1 基質酸敗
常因原料不好,木屑、麥麩結團,霉爛變質,有的因配料含水量過高,拌料、裝袋時間拖長,為附著在原料中的細菌、雜菌等孳生提供了條件,因而引起發酵酸敗。
2.2 料袋有孔
茶樹菇栽培袋多采用塑料袋裝料。培養基中原料粗條裝袋時刺破料袋、袋頭扎口不牢而漏氣、滅菌卸袋時檢查不嚴、袋頭紗線松脫未扎、氣壓膨脹破袋又沒貼封破口等,都會引起雜菌侵染。
2.3 滅菌不徹底
料袋培養基排列不合理、蒸汽無法循環流動、受熱不均勻或有死角、中途停火突然降溫、滅菌時間沒達標就卸袋等,都難以達到徹底滅菌。
2.4 菌種不純
母種或原種老化,接種前菌種又沒做預處理,抗逆力弱,萌發率低,容易被雜菌侵染。有的菌種本身帶有雜菌。
2.5 接種環境條件差
有的接種室(箱)密封性不好,加之有的藥物摻雜使假,有的失效。接種人員把雜菌帶進無菌室內。接種后沒有清場,沒有通風換氣,造成“病從口入”。
2.6 養菌場所差
菌袋培養室周圍靠近廁所、畜禽舍和食品釀造的微生物發酵工廠;排袋場所簡陋,空氣不對流,CO2濃度高;培養場地潮濕;翻堆檢雜時揀出的污染袋沒有及時處理,到處亂扔,造成環境污染。
2.7 檢雜處理不徹底
翻袋檢雜馬虎,雖已發現有雜菌斑點侵染或菌袋被蟲、鼠咬破,如不及時處理,雜菌蔓延很快,互相傳播,會導致成批菌袋遭受污染。
3 控制污染關鍵措施
3.1 凈化環境
嚴格按照無公害環境衛生條件消毒處理,培養室、冷卻室應與原料倉庫、菇房、配料場保持一定距離,周圍環境應盡量清除污染源。對畜舍禽棚、化糞池、污水坑、垃圾場、廢料堆等必須做好日常的衛生清潔和定期消毒。
3.2 原料把關
原料要求不霉爛變質。配方要按規定比例。培養料配制后要盡快裝袋,間隔時間越長,越易引起雜菌污染。
3.3 徹底滅菌
高壓滅菌以147.1千帕保持2h,常壓滅菌要求4h內溫度達到100℃后,持續不低于16~18h的滅菌時間,中間不降溫。
3.4 菌種純化
菌種從母種到原種、再到栽培種的繁殖過程,都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認真檢查質量,菌袋純度達到100%方可使用。
3.5 嚴格操作
接種室、接種帳、接種工具、接種人員的手臂等都要嚴格消毒。接種動作要快,達到快解袋、快接種、快扎口。同一批菌袋未接完,人員不要進出接種室。
3.6 科學管理
發菌室干凈清潔,做好消毒殺蟲。菌袋擺放于菌室后,空間濕度不能超過70%,室溫要控制在25℃左右,不超30℃,高溫高濕易引起雜菌發作。加強通風和換氣,注意避光。
3.7 及時處理
一旦發現雜菌污染,受污染的菌袋及時搬離培養室,無論污染面大小,一律淘汰,不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