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田一般在稻株對水分不甚敏感的時期進行,即在幼穗開始分化前,當全田總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時即可開始擱田。當然,還要根據苗體大小、土質好壞、基面肥數量、有機肥多少、灌溉難易以及天氣變化等情況,靈活掌握。輕擱以人站在田面有明顯腳印、但不下陷、表土不開較大的裂縫為度,然后復水,待水層自然落干后再輕擱,反復幾次。
七、田間雜草的危害與防治
生長在稻田中的有害或不利水稻生長的植物,人們統稱它為稻田雜草。雜草和水稻爭水、爭肥、爭光以及爭空間,如果不除草,水稻就會歉收或顆粒無收。雜草籽實易夾帶在稻谷中使產品質量下降,影響收益;雜草易寄生病蟲害,使農藥使用量增加;雜草妨礙機械化作業,使農業成本提高。
稻田雜草的防治,除輪作除草、耕作除草和人工除草外,最有效方法是化學除草。
具體方法:在插秧、拋秧前3~5天,將稻田整平灌水后,每畝用12%惡草靈乳油80~100克,或5%惡草靈乳油100~200克,拌細土15公斤撒施,殺滅田間雜草。移栽稻于移栽后5~10天,每畝用50%殺草丹乳油200~250克,或25%吡嘧磺隆(草克星)可濕性粉劑25克,或田草光(芐嘧磺隆與丁草胺復配劑)可濕性粉劑25~30克拌化肥或細泥土撒施。拋栽稻于立苗后選擇對拋秧稻苗安全有效的除草劑,如丁芐、拋秧一次凈、幼禾葆等,按說明書使用。
八、水稻本田期病蟲害防治
本田期是指秧苗從移栽到收獲的時間。
我國水稻種植區,水稻病蟲害種類和為害程度有較大差異。水稻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班病、惡苗病、稻曲病、稻菌核病、矮縮病和胡麻斑病等,其中以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較為普遍,危害也最為嚴重,是水稻的三大病害。為害水稻的害蟲較多、較復雜,主要有螟蟲(大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苞蟲、稻葉蟬、稻粘蟲、稻癭蚊、稻薊馬、稻蚜蟲、稻椿象、稻象甲、稻稈潛蠅、稻螟蛉和稻蝗蟲等。它們分別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在水稻的不同類型和生育期為害。其中以稻螟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的為害最普遍和最嚴重,是水稻的三大害蟲。
九、水稻三大病害的防治
水稻的三大病害是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現將其發生危害特點和藥劑防治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1.稻瘟病
稻瘟病為真菌性病害。
根據侵害的時間和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枝梗瘟、谷粒瘟和穗頸瘟等。其中以葉瘟發生最普遍,穗頸瘟造成的損失最大。在本田期水稻以分蘗盛期和孕穗未期至抽穗初期最易感病。一般在雨水多、深水灌溉、孕穗抽穗期缺水干旱或遇長期陰雨、偏施氮肥、后期瘋長的情況下易造成穗頸瘟流行。
稻瘟病的防治除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合理肥水管理等綜合防治外,本田藥劑防治方法是:對感病品種及常年重發病區,在水稻破口前1~2天至齊穗期,畝用20%三環唑75克或用30%的稻瘟靈乳油100~150毫升加水50公斤噴霧。
2.紋枯病
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主要為害水稻葉鞘及葉片。
紋枯病發病初期在基部的葉鞘上出現暗綠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灰白色病斑,多個病斑可聚合成云紋狀大斑。葉片病斑與葉鞘病斑相似,但不規則。該病后期病部可產褐色菌核,重病株可整株死亡。紋枯病在高溫高濕、氮肥施用過多、稻株生長茂密、通風透光差、多雨及長期深水灌溉的情況下,發病嚴重。
紋枯病的防治方法:除消滅菌源、合理密植,科學肥水管理外,藥劑防治是在分蘗末期至圓稈拔節期叢發病率10%~15%,孕穗期15%~20%時,畝用1%井崗霉素500克加水75~100公斤噴霧。
3.白葉枯病
白葉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由于發病稻葉枯死后呈灰白色,故俗稱“過火風”、“白葉瘟”等。
白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引起稻葉枯黃,有效光合作用面積減少導致穗數減少,不實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病菌主要在稻谷和稻草中越冬,播種病谷,病菌就會侵害幼苗的根及芽鞘而發病,插秧時又將病苗帶入本田。病菌從水孔和傷口侵入,并喜高溫高濕環境。因此,遇臺風暴雨和長期深水灌溉及偏施或遲施氮肥的稻田,往往發病嚴重。
白葉枯病的防治方法:除選用抗病品、種子消毒和加強肥水管理外,在水稻分蘗期至孕穗期要控制發病中心,常用的藥劑有每畝用10%葉枯凈300倍液75公斤,一般在開始發病噴1次,7天后再噴1次。
十、水稻三大害蟲的防治
水稻的三大蟲害是稻螟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現將其發生危害特點和藥劑防治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1.稻螟蟲
稻螟蟲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俗名統稱蛀心蟲、鉆心蟲等。
三種螟蟲一年發生2~7代不等,為害癥狀和防治方法相似。分蘗期為害,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抽穗期為害,造成枯孕穗、白穗;在灌漿、乳熟期為害,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
防治方法除減少越冬蟲源和橋梁田外,藥劑防治在螟卵孵化高峰期若每畝有卵塊50個以上時,畝用25%殺蟲雙150~200毫升,或50%殺螟松乳油100毫升,或50%巴丹乳油100毫升,加水75~100公斤噴霧。噴藥時田中要保持3~5厘米深水層,維持3~5天,如噴藥后1天內遇大雨沖洗,一般應及時補噴。
2.稻飛虱
稻飛虱主要包括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背飛虱等,其為害方式與防治方法相似。
稻飛虱主要為害稻株下部,水稻苗期受害可造成葉片枯黃甚至枯死。如果中后期受害,則下部莖葉枯萎,最終導致爛稈倒伏,造成稻穗上谷粒不飽滿,甚至不能抽穗或不能結實。
在防治上,除采用農業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外,著重掌握好防治標準和選用好適當藥劑。一般苗期每100叢有蟲300~500頭或短翅型成蟲3~5只;穗期每100叢有蟲800~1000頭或短翅型成蟲10只以上時,均應列為防治對象田。可選用每畝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50克,或混滅威乳油75毫升,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200~250克,加水75公斤噴霧。
3.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又稱刮青蟲、卷葉蟲等,以幼蟲為害水稻葉片。
初孵幼蟲先爬入心葉或心葉附近嫩葉鞘縫內啃食葉肉,稍大后就在心葉吐絲結苞,把稻葉縱卷成筒狀苞,居中啃食葉肉,造成白葉。分蘗期受害對產量影響較小,孕穗、抽穗期受害,常會增加空殼率,降低結實率和粒重,對產量影響較大,所以抽穗前后施用藥劑防治是保劍葉、增粒重的關鍵。
在防治上,除選用抗蟲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外,農藥防治是主要的應急措施,在分蘗期2~3齡幼蟲150~200頭/百叢、抽穗期40~70頭/百叢時,每畝用50%殺螟松100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200毫升加水75公斤噴霧。
十一、水稻科學收獲
收割是否適時,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特別是雜交稻。因雜交稻具有分蘗成穗多、灌漿成熟期長、容易落粒等特點。收割過早,不僅青米多,產量低,而且軋米時碎米增多,質量降低。收割過遲,因雜交稻主穗成熟時間早,造成穗上發芽和落粒,影響產量和質量,反而得不償失。一般在九成熟時收割較好,從外表上看,主穗已經全部發黃,收割較適時。同時,還要參考天氣狀況、人力、物力等具體情況而定。晚稻可待完熟后收獲,但不宜過遲,特別是作種子的不能在霜凍后收割,否則會影響種子生活力。
七、田間雜草的危害與防治
生長在稻田中的有害或不利水稻生長的植物,人們統稱它為稻田雜草。雜草和水稻爭水、爭肥、爭光以及爭空間,如果不除草,水稻就會歉收或顆粒無收。雜草籽實易夾帶在稻谷中使產品質量下降,影響收益;雜草易寄生病蟲害,使農藥使用量增加;雜草妨礙機械化作業,使農業成本提高。
稻田雜草的防治,除輪作除草、耕作除草和人工除草外,最有效方法是化學除草。
具體方法:在插秧、拋秧前3~5天,將稻田整平灌水后,每畝用12%惡草靈乳油80~100克,或5%惡草靈乳油100~200克,拌細土15公斤撒施,殺滅田間雜草。移栽稻于移栽后5~10天,每畝用50%殺草丹乳油200~250克,或25%吡嘧磺隆(草克星)可濕性粉劑25克,或田草光(芐嘧磺隆與丁草胺復配劑)可濕性粉劑25~30克拌化肥或細泥土撒施。拋栽稻于立苗后選擇對拋秧稻苗安全有效的除草劑,如丁芐、拋秧一次凈、幼禾葆等,按說明書使用。
八、水稻本田期病蟲害防治
本田期是指秧苗從移栽到收獲的時間。
我國水稻種植區,水稻病蟲害種類和為害程度有較大差異。水稻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班病、惡苗病、稻曲病、稻菌核病、矮縮病和胡麻斑病等,其中以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較為普遍,危害也最為嚴重,是水稻的三大病害。為害水稻的害蟲較多、較復雜,主要有螟蟲(大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苞蟲、稻葉蟬、稻粘蟲、稻癭蚊、稻薊馬、稻蚜蟲、稻椿象、稻象甲、稻稈潛蠅、稻螟蛉和稻蝗蟲等。它們分別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在水稻的不同類型和生育期為害。其中以稻螟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的為害最普遍和最嚴重,是水稻的三大害蟲。
九、水稻三大病害的防治
水稻的三大病害是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現將其發生危害特點和藥劑防治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1.稻瘟病
稻瘟病為真菌性病害。
根據侵害的時間和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枝梗瘟、谷粒瘟和穗頸瘟等。其中以葉瘟發生最普遍,穗頸瘟造成的損失最大。在本田期水稻以分蘗盛期和孕穗未期至抽穗初期最易感病。一般在雨水多、深水灌溉、孕穗抽穗期缺水干旱或遇長期陰雨、偏施氮肥、后期瘋長的情況下易造成穗頸瘟流行。
稻瘟病的防治除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合理肥水管理等綜合防治外,本田藥劑防治方法是:對感病品種及常年重發病區,在水稻破口前1~2天至齊穗期,畝用20%三環唑75克或用30%的稻瘟靈乳油100~150毫升加水50公斤噴霧。
2.紋枯病
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主要為害水稻葉鞘及葉片。
紋枯病發病初期在基部的葉鞘上出現暗綠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灰白色病斑,多個病斑可聚合成云紋狀大斑。葉片病斑與葉鞘病斑相似,但不規則。該病后期病部可產褐色菌核,重病株可整株死亡。紋枯病在高溫高濕、氮肥施用過多、稻株生長茂密、通風透光差、多雨及長期深水灌溉的情況下,發病嚴重。
紋枯病的防治方法:除消滅菌源、合理密植,科學肥水管理外,藥劑防治是在分蘗末期至圓稈拔節期叢發病率10%~15%,孕穗期15%~20%時,畝用1%井崗霉素500克加水75~100公斤噴霧。
3.白葉枯病
白葉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由于發病稻葉枯死后呈灰白色,故俗稱“過火風”、“白葉瘟”等。
白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引起稻葉枯黃,有效光合作用面積減少導致穗數減少,不實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病菌主要在稻谷和稻草中越冬,播種病谷,病菌就會侵害幼苗的根及芽鞘而發病,插秧時又將病苗帶入本田。病菌從水孔和傷口侵入,并喜高溫高濕環境。因此,遇臺風暴雨和長期深水灌溉及偏施或遲施氮肥的稻田,往往發病嚴重。
白葉枯病的防治方法:除選用抗病品、種子消毒和加強肥水管理外,在水稻分蘗期至孕穗期要控制發病中心,常用的藥劑有每畝用10%葉枯凈300倍液75公斤,一般在開始發病噴1次,7天后再噴1次。
十、水稻三大害蟲的防治
水稻的三大蟲害是稻螟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現將其發生危害特點和藥劑防治方法分別介紹如下:
1.稻螟蟲
稻螟蟲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俗名統稱蛀心蟲、鉆心蟲等。
三種螟蟲一年發生2~7代不等,為害癥狀和防治方法相似。分蘗期為害,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抽穗期為害,造成枯孕穗、白穗;在灌漿、乳熟期為害,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
防治方法除減少越冬蟲源和橋梁田外,藥劑防治在螟卵孵化高峰期若每畝有卵塊50個以上時,畝用25%殺蟲雙150~200毫升,或50%殺螟松乳油100毫升,或50%巴丹乳油100毫升,加水75~100公斤噴霧。噴藥時田中要保持3~5厘米深水層,維持3~5天,如噴藥后1天內遇大雨沖洗,一般應及時補噴。
2.稻飛虱
稻飛虱主要包括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背飛虱等,其為害方式與防治方法相似。
稻飛虱主要為害稻株下部,水稻苗期受害可造成葉片枯黃甚至枯死。如果中后期受害,則下部莖葉枯萎,最終導致爛稈倒伏,造成稻穗上谷粒不飽滿,甚至不能抽穗或不能結實。
在防治上,除采用農業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外,著重掌握好防治標準和選用好適當藥劑。一般苗期每100叢有蟲300~500頭或短翅型成蟲3~5只;穗期每100叢有蟲800~1000頭或短翅型成蟲10只以上時,均應列為防治對象田。可選用每畝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50克,或混滅威乳油75毫升,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200~250克,加水75公斤噴霧。
3.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又稱刮青蟲、卷葉蟲等,以幼蟲為害水稻葉片。
初孵幼蟲先爬入心葉或心葉附近嫩葉鞘縫內啃食葉肉,稍大后就在心葉吐絲結苞,把稻葉縱卷成筒狀苞,居中啃食葉肉,造成白葉。分蘗期受害對產量影響較小,孕穗、抽穗期受害,常會增加空殼率,降低結實率和粒重,對產量影響較大,所以抽穗前后施用藥劑防治是保劍葉、增粒重的關鍵。
在防治上,除選用抗蟲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外,農藥防治是主要的應急措施,在分蘗期2~3齡幼蟲150~200頭/百叢、抽穗期40~70頭/百叢時,每畝用50%殺螟松100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200毫升加水75公斤噴霧。
十一、水稻科學收獲
收割是否適時,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特別是雜交稻。因雜交稻具有分蘗成穗多、灌漿成熟期長、容易落粒等特點。收割過早,不僅青米多,產量低,而且軋米時碎米增多,質量降低。收割過遲,因雜交稻主穗成熟時間早,造成穗上發芽和落粒,影響產量和質量,反而得不償失。一般在九成熟時收割較好,從外表上看,主穗已經全部發黃,收割較適時。同時,還要參考天氣狀況、人力、物力等具體情況而定。晚稻可待完熟后收獲,但不宜過遲,特別是作種子的不能在霜凍后收割,否則會影響種子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