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氣象部門監測,水稻生長發育良好,但隨著降雨的偏多,以及境外蟲源的不斷遷入,南方產區病蟲害發生形勢嚴峻,對后期水稻產量和品質形成一定不利影響。同時,受食用油、豬肉等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加之稻米需求出現部分回暖,近期國內稻米價格總體呈現穩中上漲態勢。具體情況簡單分析如下:
一、今年南方新水稻生產形勢
1.利好因素支撐,2007年南方稻谷播種面積增加。2006年以來,南方稻谷價格持續表現堅挺,部分品種因為減產價格穩中走高,如當前部分地區晚秈稻價格已接近甚至超過粳稻,這使得農戶售糧心態并不積極。另外,近幾年來,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為稻谷價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今年,國家繼續在產區實行托市收購,同時,繼續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據了解,今年國家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總額已達到427億元,較上年增加165億元,增長63%。受此利好因素支持,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依然較高。
2.暖冬天氣及降雨偏多,水稻產區病蟲害形勢嚴峻。今年,暖冬天氣已經造成南方稻區蟲源基數高于往年,病蟲害發生風險加大。據了解,由于降雨天氣頻繁,華南、西南南部、江南南部稻飛虱普遍大發生,截至5月30日嚴重發生面積已達1750萬畝,比2006年同期增加40%以上。與上年相比,今年稻飛虱的發生遷入時間早、峰次多、數量大。華南、西南南部、江南稻區稻飛虱大范圍遷入較常年提早10到15天,截至5月30日,大部分地區已出現3至4次大范圍遷入,遷入量顯著超過2006年同期。
二、南方稻米市場走勢趨向一致
1.早稻市場需求回升,價格呈區域性上漲。據統計,在國家組織的最低收購價稻谷競價銷售交易會上,早稻品種成交情況良好,成交率和均價相比前期均有所提升。在6月6日舉辦的競價交易會上,2006年早稻成交率達68.55%,成交均價1474元/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今年部分早稻產區病蟲害形勢嚴峻,使得市場對后市產量看空,從而加大采購力度;另一方面,也是更直接的原因,近期,南方地區細糠等副產品價格上漲明顯,使得早稻市場需求增長相對明顯。據了解,由于早稻加工出來的細糠價格相對較高,而且便于保管,受到部分飼料企業青睞,從而也使得加工企業對早稻貨源的需求增大。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此次早稻市場需求增加只是部分米廠在經營方式上的一次調整,僅是下游副產品提供了一個較強的支撐點,銷區大米消費市場并未出現明顯回暖。后期隨著新季早稻上市步伐的加快,以及部分農戶仍將繼續出售手中余糧,其價格預計存在一定的下跌風險。
2.受制于貨源供應,中晚稻市場價格持續堅挺走勢。與基本上掌握在國家手中的早稻貨源不同,去年減產的中晚稻,國有收儲企業收購的數量占其產量的比例較為有限,大部分產量散存在農戶家中。由于貨緊價俏,農民普遍存有惜售心理,集中賣壓情況基本沒有出現。經過近半年的消耗,中晚稻存量不斷減少,農民惜售心理有增無減。另外,中晚稻米作為主食,市場消費彈性較小,這也使得其貨源緊張局面不斷加劇。為此,國家繼續加大對臨時儲備中晚稻的競價銷售,以緩解市場供應壓力。從交易結果看,2006年中晚秈稻成交的絕對數量和成交均價都呈穩中有升態勢,充分反映了市場需求的強勁。6月6日,2006年最低收購價中晚秈稻共成交22.62萬噸,成交率84.91%,成交均價1529元/噸。本次交易成交量和成交率均較上周有所上升。目前,距離新稻上市尚有時間,隨著貨源的逐漸消耗,預計后期中晚秈稻價格仍將繼續保持堅挺態勢。
3.大米消費需求有所回暖,支持價格小幅上漲。隨著夏季的來臨,人們春節期間所采購的大米已基本消耗完畢,居民消費上需要補充大米庫存,但由于氣溫較高,保管難度加大,因此采購量相對較少。另據了解,各地進入“三夏”大忙季節,農民也在采購大米等食用品,以供農忙時生活所需。消費市場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為持續平穩的大米市場注入了活力,市場上購銷活動相對增多,價格出現穩中小幅上漲行情。另外,端午節期間,商家備貨和居民采購心理都有所增強,使得市場上糯米貨源逐漸減少,價格也呈現堅挺上揚態勢,這對整個大米市場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另外,夏季來臨后,產區農戶手中余糧逐漸減少,供應能力不斷下降,惜售心理趨強。同時,原料供應的緊張,以及加工效益依然不振、保管成本增加,產區加工企業開工謹慎,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基于以上因素,銷區大米到貨量有所減少。而經過較長時間的消耗,銷區大米庫存量出現下降,再加上氣溫升高、南方部分地區降雨頻繁,大米難以長時間保管,部分銷區大米供大于求的現象有所改變,階段性的供求偏緊格局開始呈現。受此支撐,產區大米出廠價格和銷區售價都有所上行。
4.國家政策將繼續主導后期稻谷價格走勢。目前,產區新小麥已陸續收割上市,為穩定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和副食品價格總水平,國家已在部分主產省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預案,規定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不低于去年水平。在政策支撐下,近期產區小麥收購市場較為穩定。在去年以來糧食價格持續表現強勢的情況下,今年,國家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說明了國家在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仍在加強。據了解,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國家領導人先后強調,今年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且不低于上年。當前,稻谷的最終政策收購價尚未公布,在去年及當前稻米價格處于高位的情況下,預計今年新稻的開市價格將高于上年同期。目前,浙江等省份已經出臺了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購價,相比去年有所提高。
5.糧食運費成本上升,對銷區稻米價格構成支撐。據國家發改委通知,自2007年4月1日起,對東北地區經山海關站入關的稻谷、大米、小麥等收取鐵路建設基金,收取標準為每噸公里0.012元。此舉無疑會增加東北外銷糧食的到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糧食市場價格。另外,南方地區公路貨源實行載重計量收費,使得糧食運費較比前期增加。以湖南省蘭溪糧食市場為例,以前發運大米至廣州,每噸運費為115~120元。公路貨運收費方式改變后,每噸運費升至160~170元,漲幅在40%左右。糧食運費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導致糧食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使得原本開工率就不高的米廠加工生產更為謹慎;同時,也影響了銷區的稻米到貨量,并對稻米價格構成支撐。
三、后市南方稻米市場總體將以平穩走勢為主
經過前期的分化走勢之后,南方稻米市場行情總體企穩,部分地區略有振蕩。后期,在國家政策、市場供需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預計仍將保持總體平穩、局部振蕩調整走勢。其中,早稻米市場供應壓力尚未得到有效緩解,價格處于筑底階段;中晚稻市場供應仍然偏緊,價格將保持高位振蕩。后期隨著供應壓力的逐漸釋放,南方地區稻米價格有望穩步走強。尤其是早稻,隨著新稻的即將上市,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將對其價格構成有效支撐。另外,大米市場價格雖出現小幅回升,但其階段性特征表現較為明顯,長期續動力不強。進入夏季以來,居民對大米的需求量相對下降,經銷商備貨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預計后期大米市場將繼續呈現低迷走勢。
一、今年南方新水稻生產形勢
1.利好因素支撐,2007年南方稻谷播種面積增加。2006年以來,南方稻谷價格持續表現堅挺,部分品種因為減產價格穩中走高,如當前部分地區晚秈稻價格已接近甚至超過粳稻,這使得農戶售糧心態并不積極。另外,近幾年來,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為稻谷價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今年,國家繼續在產區實行托市收購,同時,繼續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據了解,今年國家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總額已達到427億元,較上年增加165億元,增長63%。受此利好因素支持,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依然較高。
2.暖冬天氣及降雨偏多,水稻產區病蟲害形勢嚴峻。今年,暖冬天氣已經造成南方稻區蟲源基數高于往年,病蟲害發生風險加大。據了解,由于降雨天氣頻繁,華南、西南南部、江南南部稻飛虱普遍大發生,截至5月30日嚴重發生面積已達1750萬畝,比2006年同期增加40%以上。與上年相比,今年稻飛虱的發生遷入時間早、峰次多、數量大。華南、西南南部、江南稻區稻飛虱大范圍遷入較常年提早10到15天,截至5月30日,大部分地區已出現3至4次大范圍遷入,遷入量顯著超過2006年同期。
二、南方稻米市場走勢趨向一致
1.早稻市場需求回升,價格呈區域性上漲。據統計,在國家組織的最低收購價稻谷競價銷售交易會上,早稻品種成交情況良好,成交率和均價相比前期均有所提升。在6月6日舉辦的競價交易會上,2006年早稻成交率達68.55%,成交均價1474元/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今年部分早稻產區病蟲害形勢嚴峻,使得市場對后市產量看空,從而加大采購力度;另一方面,也是更直接的原因,近期,南方地區細糠等副產品價格上漲明顯,使得早稻市場需求增長相對明顯。據了解,由于早稻加工出來的細糠價格相對較高,而且便于保管,受到部分飼料企業青睞,從而也使得加工企業對早稻貨源的需求增大。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此次早稻市場需求增加只是部分米廠在經營方式上的一次調整,僅是下游副產品提供了一個較強的支撐點,銷區大米消費市場并未出現明顯回暖。后期隨著新季早稻上市步伐的加快,以及部分農戶仍將繼續出售手中余糧,其價格預計存在一定的下跌風險。
2.受制于貨源供應,中晚稻市場價格持續堅挺走勢。與基本上掌握在國家手中的早稻貨源不同,去年減產的中晚稻,國有收儲企業收購的數量占其產量的比例較為有限,大部分產量散存在農戶家中。由于貨緊價俏,農民普遍存有惜售心理,集中賣壓情況基本沒有出現。經過近半年的消耗,中晚稻存量不斷減少,農民惜售心理有增無減。另外,中晚稻米作為主食,市場消費彈性較小,這也使得其貨源緊張局面不斷加劇。為此,國家繼續加大對臨時儲備中晚稻的競價銷售,以緩解市場供應壓力。從交易結果看,2006年中晚秈稻成交的絕對數量和成交均價都呈穩中有升態勢,充分反映了市場需求的強勁。6月6日,2006年最低收購價中晚秈稻共成交22.62萬噸,成交率84.91%,成交均價1529元/噸。本次交易成交量和成交率均較上周有所上升。目前,距離新稻上市尚有時間,隨著貨源的逐漸消耗,預計后期中晚秈稻價格仍將繼續保持堅挺態勢。
3.大米消費需求有所回暖,支持價格小幅上漲。隨著夏季的來臨,人們春節期間所采購的大米已基本消耗完畢,居民消費上需要補充大米庫存,但由于氣溫較高,保管難度加大,因此采購量相對較少。另據了解,各地進入“三夏”大忙季節,農民也在采購大米等食用品,以供農忙時生活所需。消費市場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為持續平穩的大米市場注入了活力,市場上購銷活動相對增多,價格出現穩中小幅上漲行情。另外,端午節期間,商家備貨和居民采購心理都有所增強,使得市場上糯米貨源逐漸減少,價格也呈現堅挺上揚態勢,這對整個大米市場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另外,夏季來臨后,產區農戶手中余糧逐漸減少,供應能力不斷下降,惜售心理趨強。同時,原料供應的緊張,以及加工效益依然不振、保管成本增加,產區加工企業開工謹慎,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基于以上因素,銷區大米到貨量有所減少。而經過較長時間的消耗,銷區大米庫存量出現下降,再加上氣溫升高、南方部分地區降雨頻繁,大米難以長時間保管,部分銷區大米供大于求的現象有所改變,階段性的供求偏緊格局開始呈現。受此支撐,產區大米出廠價格和銷區售價都有所上行。
4.國家政策將繼續主導后期稻谷價格走勢。目前,產區新小麥已陸續收割上市,為穩定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和副食品價格總水平,國家已在部分主產省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預案,規定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不低于去年水平。在政策支撐下,近期產區小麥收購市場較為穩定。在去年以來糧食價格持續表現強勢的情況下,今年,國家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說明了國家在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仍在加強。據了解,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國家領導人先后強調,今年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且不低于上年。當前,稻谷的最終政策收購價尚未公布,在去年及當前稻米價格處于高位的情況下,預計今年新稻的開市價格將高于上年同期。目前,浙江等省份已經出臺了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購價,相比去年有所提高。
5.糧食運費成本上升,對銷區稻米價格構成支撐。據國家發改委通知,自2007年4月1日起,對東北地區經山海關站入關的稻谷、大米、小麥等收取鐵路建設基金,收取標準為每噸公里0.012元。此舉無疑會增加東北外銷糧食的到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糧食市場價格。另外,南方地區公路貨源實行載重計量收費,使得糧食運費較比前期增加。以湖南省蘭溪糧食市場為例,以前發運大米至廣州,每噸運費為115~120元。公路貨運收費方式改變后,每噸運費升至160~170元,漲幅在40%左右。糧食運費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導致糧食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使得原本開工率就不高的米廠加工生產更為謹慎;同時,也影響了銷區的稻米到貨量,并對稻米價格構成支撐。
三、后市南方稻米市場總體將以平穩走勢為主
經過前期的分化走勢之后,南方稻米市場行情總體企穩,部分地區略有振蕩。后期,在國家政策、市場供需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預計仍將保持總體平穩、局部振蕩調整走勢。其中,早稻米市場供應壓力尚未得到有效緩解,價格處于筑底階段;中晚稻市場供應仍然偏緊,價格將保持高位振蕩。后期隨著供應壓力的逐漸釋放,南方地區稻米價格有望穩步走強。尤其是早稻,隨著新稻的即將上市,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將對其價格構成有效支撐。另外,大米市場價格雖出現小幅回升,但其階段性特征表現較為明顯,長期續動力不強。進入夏季以來,居民對大米的需求量相對下降,經銷商備貨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預計后期大米市場將繼續呈現低迷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