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蠶共育技術。①實行小蠶共育,可使蠶發育勻整、健壯,確保蠶兒頭數,為大蠶豐產打下基礎。小蠶專業戶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專養小蠶出售給大蠶戶,實行利益調配、利益聯接,節省了養蠶工時,由過去的養一期蠶需22~25天,改為只需10~13天,張種產量比原來提高20%以上,實現互惠雙贏的良性發展。
②共育管理要點。蠶種催青后由共育戶在當地蠶種經營部門領回家收蟻,以張為單位分區飼養至三眠后分蠶給大蠶戶,向大蠶戶收取75~80元/張的共育費和蠶種款。
2.塔式技術網絡。①技術網絡創新。通過技術網絡實行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建立縣、鄉、村三級技術網絡,重點建設以小蠶共育戶為中心的村級技術網絡,小蠶共育戶的蠶桑技術指導,改原來由縣里蠶桑主管部門派"流動技術員"為在村里培養"固定技術員",有利于技術輔導,更有利于具體操作。
②網絡運作方式。小蠶共育戶分蠶到大蠶戶后仍要負責大蠶戶的技術指導工作,大蠶戶的蠶繭產量、質量與共育戶掛勾,張種平均產量定出一個雙方同意接受的可信數量,可按全額收取共育費,如在實施中未能達到規定的產量、質量時,可按未達到的比例適當扣除部分共育費。造成嚴重減產減收的可全額扣除共育費并取消共育資格,超過規定產量、質量的,按超過比例分別給予獎勵。
3.條桑立體育。條桑立體育重點適宜于雜交桑區推廣,根據雜交桑的生長特點,首先選定不同桑園按45天一個周期進行伐條,用條桑直接喂養大蠶。經過伐條的桑園立即進行培肥管理,以利多次伐條。條桑立體育,一是可以打破桑樹生長平衡,一年可達到3~4次生長高峰,畝桑產葉可提高30%左右;二是可以克服大蠶地面(蠶臺)育通風透氣差、易發病等缺點;三是有利于蠶兒食下桑中小葉脈,提高食下率和消化率;四是可以互相搭架,有利蠶糞落人底層,避免上層桑葉污染,減少病原感染;五是可以解決大蠶采葉難,每張蠶種采葉可節省2~3個工作日。
4.地面蠶臺育技術。①蠶農推廣使用地面或蠶臺飼養大蠶不但可大量節省蠶匾養蠶的喂葉、除沙等操作工時,而且可節省添置蠶具的資金,減少蠶體受傷機會。
②投資比較合算。使用地面育在房屋條件較寬敞的農戶不需要增加添置蠶具,房屋偏緊的蠶農可使用蠶臺,每平方米蠶臺投資5元左右,其效果一樣。
③省時、省力較明顯。實行地面或蠶臺育后,五齡期張種給桑時間每天僅1.5小時,比原飼養技術省時1/3,同時減少蠶兒受創傷機會和發病機會,起到提高產量的作用。
5.室外大棚養蠶技術。①大棚的構建方法。選取靠近桑園,地勢較高地方搭棚,據實踐表明4畝桑園需建70平方米的大棚,要求棚長14米、寬5米,上面設置蔭棚,簡易大棚可用竹、木搭建,70平方米大棚每次可養大蠶2張。
②入棚時間及要求。小蠶共育分蠶給大蠶戶后,大蠶戶讓蠶兒在房間內眠起,4齡餉食后可直接進棚飼養,也可在5齡餉食后下地。要求做好防鳥、防鼠工作,并根據天氣的變化搞好保溫和降溫工作。一般夏蠶、早秋蠶白天打開大棚兩頭進行通風,晚上可掀開棚布降溫;春蠶、晚秋蠶白天可適當打開棚布升溫,晚上密閉保溫。
②共育管理要點。蠶種催青后由共育戶在當地蠶種經營部門領回家收蟻,以張為單位分區飼養至三眠后分蠶給大蠶戶,向大蠶戶收取75~80元/張的共育費和蠶種款。
2.塔式技術網絡。①技術網絡創新。通過技術網絡實行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建立縣、鄉、村三級技術網絡,重點建設以小蠶共育戶為中心的村級技術網絡,小蠶共育戶的蠶桑技術指導,改原來由縣里蠶桑主管部門派"流動技術員"為在村里培養"固定技術員",有利于技術輔導,更有利于具體操作。
②網絡運作方式。小蠶共育戶分蠶到大蠶戶后仍要負責大蠶戶的技術指導工作,大蠶戶的蠶繭產量、質量與共育戶掛勾,張種平均產量定出一個雙方同意接受的可信數量,可按全額收取共育費,如在實施中未能達到規定的產量、質量時,可按未達到的比例適當扣除部分共育費。造成嚴重減產減收的可全額扣除共育費并取消共育資格,超過規定產量、質量的,按超過比例分別給予獎勵。
3.條桑立體育。條桑立體育重點適宜于雜交桑區推廣,根據雜交桑的生長特點,首先選定不同桑園按45天一個周期進行伐條,用條桑直接喂養大蠶。經過伐條的桑園立即進行培肥管理,以利多次伐條。條桑立體育,一是可以打破桑樹生長平衡,一年可達到3~4次生長高峰,畝桑產葉可提高30%左右;二是可以克服大蠶地面(蠶臺)育通風透氣差、易發病等缺點;三是有利于蠶兒食下桑中小葉脈,提高食下率和消化率;四是可以互相搭架,有利蠶糞落人底層,避免上層桑葉污染,減少病原感染;五是可以解決大蠶采葉難,每張蠶種采葉可節省2~3個工作日。
4.地面蠶臺育技術。①蠶農推廣使用地面或蠶臺飼養大蠶不但可大量節省蠶匾養蠶的喂葉、除沙等操作工時,而且可節省添置蠶具的資金,減少蠶體受傷機會。
②投資比較合算。使用地面育在房屋條件較寬敞的農戶不需要增加添置蠶具,房屋偏緊的蠶農可使用蠶臺,每平方米蠶臺投資5元左右,其效果一樣。
③省時、省力較明顯。實行地面或蠶臺育后,五齡期張種給桑時間每天僅1.5小時,比原飼養技術省時1/3,同時減少蠶兒受創傷機會和發病機會,起到提高產量的作用。
5.室外大棚養蠶技術。①大棚的構建方法。選取靠近桑園,地勢較高地方搭棚,據實踐表明4畝桑園需建70平方米的大棚,要求棚長14米、寬5米,上面設置蔭棚,簡易大棚可用竹、木搭建,70平方米大棚每次可養大蠶2張。
②入棚時間及要求。小蠶共育分蠶給大蠶戶后,大蠶戶讓蠶兒在房間內眠起,4齡餉食后可直接進棚飼養,也可在5齡餉食后下地。要求做好防鳥、防鼠工作,并根據天氣的變化搞好保溫和降溫工作。一般夏蠶、早秋蠶白天打開大棚兩頭進行通風,晚上可掀開棚布降溫;春蠶、晚秋蠶白天可適當打開棚布升溫,晚上密閉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