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精細化管理任重道遠
——配合飼料技術成本關鍵要素淺析
近兩年來,畜禽產品的持續高價格給飼料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大宗飼料、添加劑原料驚人的價格多變給我們行業帶來了挑戰和發展機遇!飼料從業者面對當前形勢——如何發展自己!配合飼料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成了企業發展的焦點問題。然而,配合飼料生產技術如何做到管理的精細化、配方的最優化、成本的最低化、生產標準化?以下就制約配合飼料技術成本的幾個關鍵問題提出來,供從業者們討論。
1、 要實現飼料配方的最優化,動物準確的需要量必須弄清楚
——各種動物營養需要量數據庫不準確,配方設計做到精細化管理任重道遠
飼料配方是實現飼料生產科學化的核心。目前,國內飼料企業普遍采用“最低成本配方技術”,即以滿足一定生產水平下畜禽的營養需要量為基礎,設定一定范圍內的約束條件,以單位飼料成本最低為目標函數,應用計算機篩選最優配方。但是,所謂的配方優化主要以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為目標。飼料企業的產品應對的是中國多變的養殖業生產環境(養豬的集約化程度差別大)、不同生產水平和目標(肉雞有出口分割、內銷分割、白條雞、童子雞)、復雜的動物品種(AA肉仔雞、雜交雞、地方雞),在這些復雜的條件下動物的營養需要量應該是多少?根據“最大收益配方模型”設計的飼料產品是否滿足了動物動態的需求,滿足程度是多少?如果動物的需要量預測不準確,如何做到配方、成本的精確計算,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管理的精細化從何談起。
2、 要實現飼料成本的最低化,每種飼料準確的營養價值必須弄清楚
——各種飼料營養價值數據庫不準確,原料選用做到精細化管還有距離
我國的飼料工業發展是基于國家糧食政策的改革,日糧結構是引進的“玉米+豆粕+魚粉+添加劑”模式,常用飼料的營養價值國家進行了多次修訂,但是,數據的來源只是幾個大學、院所專家的資源調查成果。中國如此之大,資源如此之廣、利用方式各異。目前國外豬的能量營養已經在普及凈能體系,我們還在用消化能體系,值得思考的是,飼料配方師是否考慮你的消化能數據庫來于何處?你要用有效氨基酸設計配方,誰在給你測定氨基酸利用率?目前專家教授們在發表高學術水平的論文,企業技術人員在忙于飼料成本的最低化,誰在做飼料營養價值的評定?不用說非常規飼料,就是玉米、豆粕的精確營養價值又是如何。 如果不根據我國飼料資源實際,弄清楚每一種飼料的飼用價值,要實現飼料成本的最低化,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管理的精細化又從何談起。
3、 要實現飼料產品質量最優化,飼料添加劑使用的準確性必須弄清楚
——各種添加劑的功效如何可加不清楚,添加劑使用做到精細化管理有待努力
微量元素、氨基酸、維生素都是營養物質,同時,他們還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功能,促生長、促消化、抗病、防病、抗應激均有顯著效果。反之,環境、疾病、生產水平等都會改變它們的需要量。目前,各種添加劑使用效果的評判都是來自于期刊、雜志、網絡中的信息或數字,很多添加劑產品的標識的功效僅僅來源于一篇博士論文、一個實驗報告,甚至來自于一個國外的產品說明書。眾多資料顯示,幾乎每一種添加劑的使用都說明可以提高:飼料效率 5~20%;生產水平5~20%;成活率2~10%,如果配合飼料中使用了10種添加劑,是不是可以提高:飼料效率50~200%,生產水平50~200%,成活率, 20~100%?添加劑的功效的可加性到底是多少?企業不親自弄清飼料添加劑使用的準確功效,飼料產品質量最優化,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管理的精細化又從何談起。
4、 要實現飼料產品質量標準化,飼料加工對營養價值的影響必須弄清楚
——加工對飼料營養價值和添加劑功效作用不清楚,飼料加工精細化管理又還有差距
飼料加工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工業化的大生產?是為了飼料企業的利潤?真正的目的應該是保證飼料養分和有效成分對動物的均衡供應,飼料營養價值的改變。比如:很多研究證明,與粉料相比,制粒可以使豬對玉米-豆粕型日糧的干物質消化率提高1~2.5%,維生素K損失活性24~46%。加工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改變營養物質利用率和添加劑功效,有正效應,也有負效應。能量、氨基酸等利用率能提高多少?維生素、酶等各種添加劑的功效能影響多少?不同工藝條件有何不同影響?加工對飼料利用率的提高是有可加性的,如果通過工藝能使能量、蛋白質提高1%,就可以節約1%飼料資源,因此,改變飼料加工工藝既開源又開源節流。不明確飼料加工的目的,不弄清飼料加工對飼料營養價值和添加劑功效的影響,配合飼料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管理的精細化又從何談起。
5、 加強自主研發的意識,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走自主研發的路子
——逐步實現配方的最優化、成本的最低化、生產標準化、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管理精細化。
目前山東飼料行業中小企業多,大企業少,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更是少有。大多數飼料企業研究條件和研發人員缺乏,企業都難以進行自主創新。但是,企業缺乏自主研發的意識是關鍵,多數企業認為研究是國家、專家的事情 ,企業都在等待成果的轉化。然而,仔細考慮,在眾多的同行專家中有多少在為企業研發?每年專家們鑒定的成果很多很多,有幾個能轉化到我們企業使飼料成本降低,飼料利用率提高?因此,飼料企業技術成本的降低應該出自于企業本身對科研費用的投入,可以設想,如果將銷售收入的1%(應該是招待費的比例)納入研發計劃經費將會如何?走自主研發的路子,才能做到配方的最優化、成本的最低化、生產標準化,實現配合飼料生產技術管理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