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長白山區林蛙孵化期和蝌蚪期飼養技術

   日期:2016-06-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7    
長白山區林蛙屬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俗稱蛤士蟆。目前,林蛙養殖有兩種模式,一是水源為山澗溪水的山區野外林蛙養殖,二是集約化人工養殖。長期以來,由于許多技術問題未得到解決,養殖效果一直不夠理想,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孵化率低、蝌蚪成活率低、變態率低、越冬成活率低等。2003年以來,吉林省汪清縣水產技術推廣站進行試驗探索,取得了孵化期和蝌蚪期飼養技術經驗,現總結如下。 

    一、提高孵化率的技術 

    目前,養殖戶大部分采用在溪水旁推的孵化池或自然泡子內孵化,蛙卵易受泥土污染而形成大量沉水卵,導致孵化率降低。試驗表明,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法孵化受精卵,孵化率可達97%以上。 

    1.塑料薄膜覆蓋的孵化池修建方法 孵化池寬度為2m,長度根據需要而定,池埂用土或磚砌成,池底鋪設一層塑料薄膜可防止水滲漏,注水水深30cm~40cm,注水口和排水口要開在同一側,將孵化池用塑料薄膜覆蓋,內側用木條支架,枝條變成弓形,兩端插于地下,上鋪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覆蓋的孵化池兩端為預備池,孵化時用于預熱,孵化完畢后用于蝌蚪的飼養池。塑料薄膜覆蓋的孵化池水溫可比無塑料覆蓋的池子提高5℃~10℃,可提高孵化率及孵化速度。 

    2.孵化方法 孵化池中卵團的密度要適宜,在適宜的溶解氧、水溫、換水等條件下,卵團投放密度為8團/立方米~10團/立方米。孵化期間,應防止水質混濁,確保水質清澈,避免形成沉水卵,可勤換水,每隔3天換水1次,保證池水溶解氧充足。卵團移入孵化池時,注意保持原樣和保持原來的方向,使正面(動物極半球)朝向天空,反面(植物極半球)朝向孵化池池底。塑料薄膜覆蓋的孵化池內晝夜水溫變化大,當晴天高溫時要通風或灌水降溫,使水溫不超過25℃,傍晚要注水,上午排水,防止晝夜水溫變化幅度過大。當孵化池池水溶解氧降低到3mg/L時,及時換水或開動增氧機增氧。 

    二、提高蝌蚪成活率的技術 

    1.肥水下塘 蝌蚪放養前1周,在蝌蚪飼養池中施入有機肥1.5kg/平方米,或尿素15g/平方米~20g/平方米和過磷酸鈣10g/平方米,以培養池水中的天然餌料生物,避免清水下塘。 

    2.正確掌握從孵化池移至飼養池的時間 研究表明,蝌蚪從孵化池中移出的最適時間應以腸管溝通開始,因為這時蝌蚪已需要攝食。腸管溝通和孵黃囊吸收完畢基本是同步的,所以外部觀察上可根據孵黃囊消失或有第一次糞便排出為依據,用以確定蝌蚪從孵化池中移出的時間。 

    3.控制密度 15日齡以前的蝌蚪,放養密度以3000只/平方米為宜,以后每隔10天稀疏1次。25日齡的蝌蚪,放養密度為1000只/平方米;35日齡的蝌蚪,放養密度為700只/平方米;35日齡以后的蝌蚪,放養密度為400只/平方米。 

    4.食物供應 在發育的不同時期,蝌蚪攝食性及食量不同,投放飼料應有所區別。蝌蚪初期階段,以孵膠膜為食,可不投喂。當孵膠膜被吃光后,開始投喂,蝌蚪生長10天左右的攝食量小,每只日投喂量為60mg~80mg,投喂柔軟松散的食物,每天上午投喂1次即可。蝌蚪生長20天~25天,食量增加,平均每只日投喂量為125mg~225mg,這時蝌蚪對食物種類的選擇性不嚴格,許多種類的植物都能攝食,葉肉細胞和較小的葉脈都能吃掉,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蝌蚪生長30天~35天,體長和體重達到頂點,食量也達高峰,每只日投喂量為250mg~500mg,此期間要充分供應食物,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蝌蚪生長到40天~42天,進入變態期,停止攝食,可以基本停止投喂。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性飼料中的粗料(植物的幼嫩莖葉)需水煮后再用清水沖洗一遍即可投喂,切忌煮成泥狀;植物性飼料中的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餅粉、麥麩等按2∶1∶1混合后再與切碎的粗料拌在一起煮后投喂;動物性飼料可用動物內臟加溫煮爛切碎后投喂。應改進投喂方法,采用飼料臺投喂,可將規格為50cm×50cm的木制飼料臺控制在水表面下10cm處,將餅狀或膠筒狀飼料抓成小塊后輕放于飼料臺中央,投喂量以略有剩余為原則,既節省飼料又保持水體清潔。 

    5.灌水調溫 蝌蚪最佳生長發育水溫為10℃~20℃,水溫高于25℃和低于8℃時蝌蚪攝食活動會明顯減少,所以應根據天氣情況靈活調節水溫,保持水體溶解氧高于3mg/L,防止蝌蚪浮頭或腹腔充氣而死。 

    6.防病與防除敵害生物 預防為主,每隔15天潑灑1次生石灰30g/立方米。蝌蚪的敵害生物較多,主要是水鳥類,家鴨及野鴨是蝌蚪的頭號大敵,故應防止水鳥類進入飼養場所。 

    三、提高蝌蚪變態率的技術 

    1.修建變態池的方法和作用 變態池規格為5m×2m,池底為斜坡形,可連片修建在四周用磚圍起來的有遮陽網的放養場內,讓變態幼蛙直接進入活動與覓食環境。很多養殖戶沒有變態池而是在飼養池中將蝌蚪直接養到變態結束,由于長時間高溫和放養密度大,以及過多投喂動物性飼料,導致蝌蚪過早變態,造成變態幼蛙規格較小,體質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即使在放養場里養到冬眠為止而體重不足5g,越冬能力差。因此,修建變態池不僅起到疏散作用,還起到提高變態率和幼蛙成活率的作用。 

    2.變態期判斷與放養密度 變態期蝌蚪的特點是,腹部收縮變細,體形變小變瘦,出現側突(前肢肘關節突起)并停止攝食。當蝌蚪出現側突時,是適宜的疏散時間。在蝌蚪發育比較整齊的情況下,大約50%以上的蝌蚪進入側突期,即可進行疏散到變態池的操作。疏散操作的時間在早、晚進行,變態池中蝌蚪較為適宜的放養密度為500只/平方米~600只/平方米。 

    3.投喂 蝌蚪疏散到變態池后要進行適當投喂,使那些尚未進入變態期的蝌蚪繼續生長發育,除可在變態池周圍(也就是放養場里)用黑光燈招引昆蟲外,還要人工投喂一些無菌蠅蛆和黃粉蟲。 

    4.水質控制 蝌蚪變態期的最適水溫為18℃~22℃,在此水溫條件下8天~10天即可完成變態。林區晝夜溫差大,可利用孵化池水溫控制的方法來調節水溫;每隔3天清理1次變態池,可確保水質清潔。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