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養殖蟾蜍時,可在每年清明前后從野外捕捉成蛤作為種蛤進行飼養。每年春季出蟄后,種蛤便頻繁鳴叫并出現雌雄蛤抱對行為。此時,應及時將雌雄蛤配對,比例為1∶2~3,并轉入交配池。雌蛤選擇在靜水區產卵,卵帶多附著在水草等物體上,一次產卵量為3000~5000粒,多者可達1萬粒。孵卵要求溫度為22~26℃,經歷3~5天孵化出蝌蚪。孵化池內要防止魚及蛙、蛇等竄入池內傷害卵帶和蝌蚪。孵出1~2日的蝌蚪要及時轉入蝌蚪池飼養,7日齡以后逐漸補喂含蛋白質的食物。為促進蟾蜍提早產卵、出苗,可給春季腹部膨大的雌蛤注射成熟蟾蜍腦垂體(將成熟蟾蜍腦垂體1個,研磨后加生理鹽水1毫升,進行肌肉或腹腔注射),經抱對30~40分鐘后,即可產卵。若與促黃體釋放激素和人用絨膜激素合用,催卵效果更佳。
孵出的蝌蚪先吃卵膜,2~3天后開始吃水中浮游生物及其他有機物碎屑。7~10日齡后可將蛋黃細粉(或制成稠漿)撒于池中。20~30日齡可投喂畜禽糞、糠麩、豬血、碎動物內臟等飼料,每天喂食1~2次,喂食量約為蛤群總體重的5%。長到幼蛤期喂食量要增加。幼蛤已有捕食昆蟲及水中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能力,此時需按蛤體大小分池飼養。長到成蛤階段,還要補喂嫩草、青菜、糠麩、精飼料。飼料主要投放于陸地或岸邊,若投放在水中,應在水下10厘米處設餌料臺。幼蛤和成蛤以在岸上采食為主。
孵出的蝌蚪先吃卵膜,2~3天后開始吃水中浮游生物及其他有機物碎屑。7~10日齡后可將蛋黃細粉(或制成稠漿)撒于池中。20~30日齡可投喂畜禽糞、糠麩、豬血、碎動物內臟等飼料,每天喂食1~2次,喂食量約為蛤群總體重的5%。長到幼蛤期喂食量要增加。幼蛤已有捕食昆蟲及水中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能力,此時需按蛤體大小分池飼養。長到成蛤階段,還要補喂嫩草、青菜、糠麩、精飼料。飼料主要投放于陸地或岸邊,若投放在水中,應在水下10厘米處設餌料臺。幼蛤和成蛤以在岸上采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