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2000年春蠶平均每張單產已達45千克的水平,群眾對此相當滿足。可是中秋蠶每張平均單產只有30多千克,少數農戶絕收或少收,但也有40多千克的高產范例。高產戶興高采烈,低產戶愁眉苦臉,究其原因,這里面存在著許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好。對此,本人特提出見解,以期達到均衡增產的目的。
中晚秋蠶期的特點:秋蠶正值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期,往往出現持久性的高溫,中秋后期氣溫雖低些,但有些年份秋老虎也很厲害,白天溫度經常超過80°F,晚秋期氣溫雖較理想,但是早、晚溫差大,往往后期遇到低溫多濕的氣候。
由于氣候關系,中、晚秋蠶后期桑葉角質老化而水分不足,葉質較差,且多蟲葉和病害葉,桑葉的成熟度與蠶的生長發育較難配合一致。此外,由于多次連續養蠶和高溫多濕。病源體繁殖旺盛,蠶兒很容易發病,又因為桑樹害蟲多,蠶兒食下被污染的桑葉,形成交叉感染以致發病。為此,筆者根據多年實踐體會,現總結出以下五條措施。
1、消毒防病。蠶期的主要蠶病常見于五齡期中暴發病毒空頭病和中腸性膿病。其原因多半是由于三齡后期感染病毒,加上葉質不良,氣候惡劣,飼養管理不善,以致蠶兒體質虛弱,引起大量發病。防治措施:養蠶前,提前進行蠶室、蠶具消毒,具體用全殺威、漂白粉、消特靈等蠶藥消毒,房屋封閉條件好的可用毒消散、優氯凈、熏煙劑等進行熏煙消毒,三齡期開始添食蠶菌清,天絲寶、紅霉素、9109等,從而達到無病早防,有病可治的目的。
2、選擇優良品種,適期出庫,做好蠶種保護工作。有了優良品種,蠶農大大減少養蠶風險。在出庫時間上,要考慮農事季節安排,要求秋蠶售后割雙晚,這樣既錯開了農活的勞力、房屋的安排,也避開秋后期低溫的影響。蠶種領回后,要注意溫濕度、光線的調節,促使蟻蠶發育齊一,適時定座。
3、注意通風,防止悶熱。夏秋期氣溫經常超出蠶兒的適溫范圍,對蠶兒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因此,通風、防悶、防熱,創造適當環境條件,是養好夏秋蠶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小蠶最好選用專用小蠶室,防止傳導熱,輻射熱,務使室溫不超過86°F。
大蠶期宜選用蔭涼、高大、便于通風換氣的房屋養蠶,要搭涼棚,掛草簾,經常用涼水噴灑蠶室四周,并在室內貯放冷水,設法降溫。大蠶室裝上電扇,在悶熱時使用,使蠶室內空氣流通。此外,多用干燥材料,吸收蠶座上的濕氣,促使蠶座干燥;蠶頭稀放勻座,也是防悶熱的必要措施。
4、改善葉質,合理采葉。葉質對小蠶期(尤其是一齡小蠶)的健康影響最大。小蠶體質好,可以增強大蠶的抗病力,養好小蠶一半收,所以小蠶要精選良桑,小蠶一、二齡期的適熟葉以顏色正綠,手觸柔軟為準;三齡則以濃綠色,以手捏不碎為好。盡可能不用日照不足葉、老葉、過嫩葉、萎葉、病蟲為害葉,特別是在高溫多濕環境下,不用偏嫩葉。大蠶期則由下向上采葉,為了防止晚秋期桑葉老化,在中秋蠶三齡期時,即可對桑葉進行葉面追肥。方法:0.5千克墾易肥加水150千克或用綠葉寶在傍晚時噴灑在桑葉上,每隔7天噴1次,這樣既改善葉質,又增加產葉量。
5、簇中保護,出售好苗。簇中保護環境與繭品質有很大關系,若簇中保護環境狀態不良,往往使蠶繭解舒困難,生絲品質低。因好,做好簇中保護,非常重要。溫度以75°F為中心,上下差3°F,無較大影響;濕度以干濕球差5°F左右為適當。在營繭過程中,必須經常開放室門窗,以利濕氣的排除,但不宜強風直吹。由于農村房屋條件有限,保護室內適溫適濕要靈活掌握。蠶兒上簇結繭后,待化蛹及體色轉黃時采繭。要分批采繭,不采尚未化蛹繭(俗稱毛腳繭),因為毛腳繭容易發生蒸熱,毛腳繭愈多解舒愈差,影響繅絲和絲的質量。在采繭的同時,隨采隨選,將上繭和雙宮繭、黃斑繭、柴印繭、爛繭等下繭分別放置。特別是爛繭要選凈,否則仍將污染好繭,從而影響繭的品質。
中晚秋蠶期的特點:秋蠶正值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期,往往出現持久性的高溫,中秋后期氣溫雖低些,但有些年份秋老虎也很厲害,白天溫度經常超過80°F,晚秋期氣溫雖較理想,但是早、晚溫差大,往往后期遇到低溫多濕的氣候。
由于氣候關系,中、晚秋蠶后期桑葉角質老化而水分不足,葉質較差,且多蟲葉和病害葉,桑葉的成熟度與蠶的生長發育較難配合一致。此外,由于多次連續養蠶和高溫多濕。病源體繁殖旺盛,蠶兒很容易發病,又因為桑樹害蟲多,蠶兒食下被污染的桑葉,形成交叉感染以致發病。為此,筆者根據多年實踐體會,現總結出以下五條措施。
1、消毒防病。蠶期的主要蠶病常見于五齡期中暴發病毒空頭病和中腸性膿病。其原因多半是由于三齡后期感染病毒,加上葉質不良,氣候惡劣,飼養管理不善,以致蠶兒體質虛弱,引起大量發病。防治措施:養蠶前,提前進行蠶室、蠶具消毒,具體用全殺威、漂白粉、消特靈等蠶藥消毒,房屋封閉條件好的可用毒消散、優氯凈、熏煙劑等進行熏煙消毒,三齡期開始添食蠶菌清,天絲寶、紅霉素、9109等,從而達到無病早防,有病可治的目的。
2、選擇優良品種,適期出庫,做好蠶種保護工作。有了優良品種,蠶農大大減少養蠶風險。在出庫時間上,要考慮農事季節安排,要求秋蠶售后割雙晚,這樣既錯開了農活的勞力、房屋的安排,也避開秋后期低溫的影響。蠶種領回后,要注意溫濕度、光線的調節,促使蟻蠶發育齊一,適時定座。
3、注意通風,防止悶熱。夏秋期氣溫經常超出蠶兒的適溫范圍,對蠶兒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因此,通風、防悶、防熱,創造適當環境條件,是養好夏秋蠶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小蠶最好選用專用小蠶室,防止傳導熱,輻射熱,務使室溫不超過86°F。
大蠶期宜選用蔭涼、高大、便于通風換氣的房屋養蠶,要搭涼棚,掛草簾,經常用涼水噴灑蠶室四周,并在室內貯放冷水,設法降溫。大蠶室裝上電扇,在悶熱時使用,使蠶室內空氣流通。此外,多用干燥材料,吸收蠶座上的濕氣,促使蠶座干燥;蠶頭稀放勻座,也是防悶熱的必要措施。
4、改善葉質,合理采葉。葉質對小蠶期(尤其是一齡小蠶)的健康影響最大。小蠶體質好,可以增強大蠶的抗病力,養好小蠶一半收,所以小蠶要精選良桑,小蠶一、二齡期的適熟葉以顏色正綠,手觸柔軟為準;三齡則以濃綠色,以手捏不碎為好。盡可能不用日照不足葉、老葉、過嫩葉、萎葉、病蟲為害葉,特別是在高溫多濕環境下,不用偏嫩葉。大蠶期則由下向上采葉,為了防止晚秋期桑葉老化,在中秋蠶三齡期時,即可對桑葉進行葉面追肥。方法:0.5千克墾易肥加水150千克或用綠葉寶在傍晚時噴灑在桑葉上,每隔7天噴1次,這樣既改善葉質,又增加產葉量。
5、簇中保護,出售好苗。簇中保護環境與繭品質有很大關系,若簇中保護環境狀態不良,往往使蠶繭解舒困難,生絲品質低。因好,做好簇中保護,非常重要。溫度以75°F為中心,上下差3°F,無較大影響;濕度以干濕球差5°F左右為適當。在營繭過程中,必須經常開放室門窗,以利濕氣的排除,但不宜強風直吹。由于農村房屋條件有限,保護室內適溫適濕要靈活掌握。蠶兒上簇結繭后,待化蛹及體色轉黃時采繭。要分批采繭,不采尚未化蛹繭(俗稱毛腳繭),因為毛腳繭容易發生蒸熱,毛腳繭愈多解舒愈差,影響繅絲和絲的質量。在采繭的同時,隨采隨選,將上繭和雙宮繭、黃斑繭、柴印繭、爛繭等下繭分別放置。特別是爛繭要選凈,否則仍將污染好繭,從而影響繭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