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人工養殖蟾蜍"五要點"

   日期:2016-05-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3    
蟾蜍,俗稱癩蛤蟆。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野生資源急劇減少,人工養殖蟾蜍已勢在必行。蟾蜍的人工養殖方法較為簡單,可利用廢棄塘溝、庭院菜園、河邊灘地或大田放養,是一項成本低、見效快、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的經濟動物養殖業。 

    (一)生活習性 

    蟾蜍喜濕、喜暗、喜暖,常棲息在濕潤的石頭下、洞穴內、草叢中、水溝邊,也能長期在陸地生活,白天潛伏,傍晚和清晨出來覓食。冬天,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蟾蜍就先后鉆入磚石、土穴、水底或泥水、爛草堆內棲息冬眠,待翌年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結束冬眠出來覓食。驚蟄后就在靜水塘或流動性小的水溝中抱對、產卵、受精。蟾蜍以捕獲甲蟲、蛾類、蝸牛、螞蟻、蠅蛆、蚯蚓等動物及藻類為食。 

    (二)繁殖特性 

    蟾蜍為卵生,水中產卵、體外受精,繁殖能力較強。每年當水溫在1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90%時產卵。每個雌體一次產卵量為5000枚左右,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出蝌蚪,形似小魚,用鰓呼吸。約經60天的變態發育,蝌蚪尾消失,變成幼蟾蜍,開始到陸地生活,用肺呼吸,約16個月性成熟,發育成成體。 

    (三)人工養殖技術 

    養殖場要選擇在水塘或水池,蟲源比較豐富、氣溫較暖和的地方。一般養殖戶可根據現有水面,對池塘、渠道、水溝、水田進行改造即可。場地四周建約1.5米高的圍墻或尼龍網,以防蛇、鼠爬入危害蟾蜍或蟾蜍外逃。里面設蝌蚪池、幼蟾池、成蟾池、配種與產卵池、孵化池。 

    (1)蝌蚪池面積3~6平方米,池深40cm,池底成微斜坡狀,低處有一排水孔,孔用細鐵絲網封罩,水深保持在30cm左右。 

    (2)幼蟾蜍池面積30~70平方米,池深60cm,池底也有排水孔,孔加網罩上,水深40cm,池底鋪10cm厚的泥沙,池中必須留出1/3~1/4的活動場地,且高出水面5~10cm。活動場所宜設在池的南邊,與水相接的一面成斜坡式,便于蟾蜍上岸覓食。在活動場上可以種一些草和小灌木。 

    (3)成蟾蜍池面積為40~80平方米,池深70cm,其他要求與幼蟾蜍池基本相同,水可稍深些。 

    (4)交配產卵池面積2~4平方米,池深40cm,水深20cm,池中種適量漂浮水生植物,如綠萍、水葫蘆等。在即將產卵時再撒少量干稻草或雜草,以便卵附著。飼養池上安黑光燈誘蟲,供其捕食。 

    (四)繁殖技術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是蟾蜍的產卵盛期,苗種可用以下三種方法采集: 

    (1)在產卵季節的雨后,到靜水處尋找蟾蜍卵塊,撈回后放在養殖池中孵化,一般3天就可孵出小蝌蚪。但采用這種方法必須一次性放足,否則孵化時間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響成活率。 

    (2)在驚蟄后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到野外潮濕的地方捕捉越冬蟾蜍,選擇個體較大,健康強壯,無傷無病的作種用,按雌雄比3∶1放到產卵池中養殖,讓其自然交配、產卵、受精。每天產的卵要收集到另一個池中存放,讓其自然孵化。產完卵的親蟾也要另池存放,沒產的繼續留產。 

    (3)到養殖單位購買選育的優良親蟾,采用人工催產的方法,集中產卵和孵化。 

    (五)飼養管理 

    孵化期 卵塊放養密度以每平方米12團左右為宜,最適水溫為18℃~24℃,經過約4天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期注意更換水質和調節光照。蟾蜍的卵是深黑色的,有利于呼吸,氣溫較低的春天,不需直接光照,盛夏高溫可適當遮陰,遇寒流、暴雨等惡劣天氣,可用塑料薄膜保溫。 

    蝌蚪期 剛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殼或水草上,不取食,靠自身的卵黃囊供給營養。3天后,小蝌蚪開始吃水中藻類或其他餌料。養殖池要提前一星期施入少量發酵的豬、牛糞,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后不能再潑灑糞尿,以免傷害蝌蚪。如果水質太瘦,可投喂切碎的菜葉、魚腸、豬血、淘米水,每天2次。水溫保持在18℃~24℃。剛孵化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養2000~4000個。經半個多月的培育,體長達3cm時,就可撈出放入幼蟾池中養殖。 

    幼蟾期 幼蟾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100只為宜。幼蟾生長快、食量大,要保證有充足的餌料供給。一是在養殖場上空裝黑光燈,每天晚上開燈誘蟲;二是將各種畜、禽糞堆積在養殖池陸地上一角,讓其自行誘集與滋生蟲子,供蟾捕食;三是到潮濕的地方尋挖蚯蚓或配套養殖蚯蚓;四是到無農藥處理過的廁所里撈取蠅蛆,沖洗干凈后投喂,或配套培養蠅蛆。如餌料仍不足時,可用30%餅類、30%的屠宰下腳料、5%的魚粉、30%的麩皮、5%大豆粉做成配合飼料,與動物性飼料結合訓食投喂。從卵孵出蝌蚪到幼蟾約40天后,就須轉入成蟾池養殖。 
     
    成蟾期和越冬期 養殖池精養成蟾蜍,以每平方米水面放養40~50只為宜。成蟾蜍主要以昆蟲為食,可在養殖場內種植各種植物招引昆蟲,夜間用燈光引誘昆蟲,還可養殖黃粉蟲、蚯蚓,捕捉蠅蛆,或在養殖場內堆積廄肥,以孳生蟲子為其提供食餌。夏、秋季節水質易變壞,應根據水色變化,及時灌注新水,保持水質清爽。霜降后,當氣溫降到10℃以下時,蟾蜍就隱蔽在土中或鉆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處集群冬眠停食。到次年驚蟄后水溫回升到10℃以上時,蟾蜍開始醒眠、活動、覓食,這時應抓緊投喂。在整個越冬期間,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以防越冬蟾蜍凍死或干死。陸上洞穴要覆蓋些柴草保溫。當春天氣溫回升到蟾蜍醒眠時,就要挑除柴草,并大水噴灌池內陸地。經過1年的飼養,既可作種繁殖,又可采集藥用。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