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粵西地區火龍果病害調查初報及防治措施

   日期:2016-05-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4    
火龍果又稱紅龍果、芝麻果、圣果、青龍果等,為仙人掌科量天尺屬的果用栽培品種,半附生肉質植物,莖深綠色,粗壯,三棱形有短刺;老莖肉質部老死后,只剩一圓柱形木質部。火龍果原產中美洲,于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我國臺灣,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繼引入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火龍果既可大田種植,又可盆栽,是集食用、觀賞、加工于一體的新興水果,頗受消費者歡迎。火龍果易受許多病原菌的侵染,導致多種病害,這些病害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甚至導致植株死亡,威脅著火龍果的生產。隨著近年來火龍果種植面積的擴大,病害有逐漸加重的趨勢。為此,我們對我國火龍果主產區之一的粵西地區的火龍果病害種類和發生規律進行了初步的調查研究,并提出火龍果病害綜合防治措施。 

    1 火龍果病害發生情況調查 

    2001年12月至2002年7月我們對湛江地區的幾個火龍果種植園進行了多次調查。①徐聞縣城南長樂火龍果種植園。種植面積10.7公頃,1998年從臺灣引進,大部分為白肉品種,少量為紅肉品種;②湛江市經濟作物試驗場,種植面積13.3公頃,1997年從臺灣引進,絕大部分為白肉品種,少量為紅肉品種;③湛江市海頭鎮西廳高新果品種苗發展基地,種植面積2.7公頃,為1999年引自越南的泰國白肉品種;④湛江市湖光鎮某火龍果種植地,種植面積0.08公頃,為2000年引種的白肉品種。 

    火龍果的病害主要發生在棱莖上,故病害的研究調查均針對枝干病害。采用五點式對角線取樣,每點調查10株。計算株發病率、節平均發病率和病情指數。火龍果病害分級標準:0級,莖節顏色正常,完全無病斑。1級,莖節出現小斑點,但斑點不合并成塊或片狀,直徑小于1.0cm;病斑面積小于整節的5%。2級,莖節中病斑直徑大于1.0cm,偶爾有連接合并成片狀或塊狀;病斑面積為莖節的6%~25%。3級,莖節中的病斑基本連成片狀或塊狀,顏色變成深褐色,甚至灰白色,并出現少量子實體;病斑面積為整個莖節的26%~40%。4級,莖節病斑面積擴大,合并成大片塊狀,甚至出現腐爛、黃化,病斑干腐形成穿孔,但不造成枯死。在病斑處出現大量子實體,其面積占整個莖節的41%~65%。5級,莖節完全腐爛、枯死,病斑侵染整個莖節,而且導致上部其他莖節黃化、枯死。 

    調查結果表明,粵西地區火龍果病害發生普遍,調查的4個果園中除海頭鎮高新果品種苗發展基地未發病外,其他3個果園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發生。徐聞縣長樂火龍果種植園和湛江市經濟作物試驗場發生病害種類相同,有瘡痂病、炭疽病、軟腐病、莖枯病、枯萎病和潰瘍斑。長樂種植園病株率為62.1%,病節率12.1%,病情指數4.81;經濟作物試驗場病株率最高,為74.6%,病節率11.5%,病情指數2.81。湖光鎮種植地病株率最低,為18.2%,病節率13.0%,病情指數2.99。 

    2 火龍果病害的初步研究 

    2.1 瘡痂病 癥狀:病莖表面出現不規則的磚紅色壞死斑或鐵銹壞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徑0.2cm,后期病斑成片生長形成長2~15cm,寬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嚴重時直接傷害到肉質莖,危及整個植株生長。該病多發生在植株中部較老節的兩棱中間,后期可見到過度生長的木栓化病斑,幼嫩莖節不發病。瘡痂病的植株發病率在50%以上。病原:經初步鑒定為細菌引起。 

    2.2 炭疽病 癥狀:病斑初期為紫褐色,直徑約為0.5~2cm的散生、凹陷小斑;后期擴大為圓形或棱形病斑,繼而可連成片造成肉質部干枯,病斑上散生黑色小點。病原:為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 

    2.3 軟腐病 癥狀:病斑初期呈水浸狀半透明,后期病部呈水漬狀,為黏滑軟腐狀,發出腥臭,并且蔓延至整個莖節,最后只剩莖中心的木質部。此病多發生在植株中上部的嫩節,由傷口侵染引起,與蟲咬和其他創傷有關;但對植株的危害嚴重,常造成發病莖節腐爛甚至向下和向上蔓延至其他莖節。如果苗期管理不善,田間土壤濕度過大,發病普遍。病原:為歐文氏桿菌Erwiniasp.。 

    2.4 枯萎病 癥狀:植株莖節失水退綠變黃萎蔫,隨后逐漸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癥狀最早出現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節上,起初是莖節的頂部發病,然后向下擴展。潮濕情況下,病株上生有粉紅色霉層。病原:初步鑒定為尖胞鐮刀菌Fusariumomys-porum Schlecht.。 

    2.5 莖枯病 癥狀:植株棱莖邊上形成灰白色的不規則病斑,上生許多小黑點。病斑凹陷,并逐漸干枯,最終形成缺刻或孔洞,多發生于中下部莖節。病原:目前有三種病原菌可引起上述癥狀,色二孢Diplodia sp.、殼二孢Ascochyta sp.、莖點霉 Phoma sp.。 

    2.6 潰瘍斑 癥狀:初為紅色的針尖大小病斑,散生于莖表皮下,后發展成直徑約為0.5~1.5cm的桔紅色斑點,病斑圓形,略突起。該病發生普遍,在徐聞縣城南長樂種植園和湛江經濟作物試驗場中植株發病率均在60%以上。病原:目前尚不明確,根據我們初步研究,病原為一種真菌。 

    3 火龍果病害發病規律 

    3.1 品種 不同火龍果品種抗病性不同。目前我國栽培的品種主要有珠龍、紅仙蜜果1號和白玉龍。粵西地區大量栽培的品種是白玉龍,紅仙蜜果1號的種植面積比較小。據我們觀察,由臺灣引進的白肉品種白玉龍發病率普遍較高,兩個種植果園病株率均在60%以上;從越南引進的泰國白肉品種白玉龍至今未發現受到病害侵染。紅肉品種(紅仙蜜果1號)在粵西地區種植面積較小,沒有對此品種進行調查。 

    3.2 節位 老莖節和嫩莖節發病都比較輕,中部莖節發病嚴重,因為中部節位代謝活動沒有上部幼嫩節位活躍,同時表皮層的蠟質層還沒有完全形成,有利于病原菌侵入;老莖的表皮層已經木栓化并且覆有厚厚的蠟質層,病原菌不易侵染。中部莖節為結果枝,因此,受害后對產量影響較大。 

    3.3 水肥條件和耕作措施 在不同灌溉條件下,病害的發生有很大差別。采用噴灌的果園,植株病害發生比較嚴重,植株發病率在63.1%以上,這是因為噴灌使果園的濕度增大過快,從而有利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另外,果園里的雜草較多和長時間不清除,病害發生也比較嚴重。 

    3.4 病原菌數量 我們分別于2001年12月和2002年5月對長樂種植園進行調查,第二次調查植株的發病率較第一次低,因為其間對果園發病植株的病斑進行剪除并集中銷毀,而且用除草劑清除園內雜草。對湛江經濟作物試驗場進行的多次調查中發現,雖然對果園發病植株的病斑進行剪除,也用除草劑除滅園地的雜草,但是由于剪除的病殘體沒有集中銷毀,仍然留在株行間,病原菌數量積累,致使整個果園的病情沒有減輕。高新果品種苗發展基地在土表鋪上50cm厚的垃圾肥,植株間沒有雜草,而湖光鎮火龍果種植地是采用高壟種植,植株間也沒有雜草,這兩個果園的植株發病率遠遠低于其他兩個果園。 

    3.5 季節、氣候 粵西屬于亞熱帶地區,地處沿海,全年的溫度、濕度較高,有利于火龍果病害的發生;炎熱的夏季更利于病害發生。 

    4 火龍果病害的綜合防治 

    4.1 保護無病區 目前我國火龍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因此,應加強檢疫工作,嚴格控制從病區向無病區調種引種;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留無病種苗。 

    4.2 種植和選育抗病優質品種 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火龍果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臺灣引進的品種比泰國品種發病嚴重,可盡量選擇泰國品種或將其作為抗病親本,選育出新的抗病品種。 

    4.3 減少田間病源 最主要的是清除病殘體,發病的莖節可結合疏枝剔除,并且將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如發現炭疽病、軟腐病和莖枯病的植株應立即截除病斑并集中銷毀。其次是清除株行間的雜草。 

    4.4 加強水肥管理 一是避免漫灌和長期噴灌。漫灌會使根系長期處于缺氧狀態而死亡;噴灌使果園的空氣濕度增大,利于病害發生。杜絕漫灌和長期噴灌是防止瘡痂病和枯萎病的最有效途徑,最好采用滴灌技術。二是起壟栽培,起壟栽培既可防止水淹,又可促進根系生長。三是施足基肥,適時追肥,最好施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4.5化學防治 防治炭疽病、莖枯病和枯萎病可采用波爾多液、施寶克、施保功、克菌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石硫合劑等進行噴霧,一般每隔15~20天噴一次,共噴2~3次。繁殖的種苗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mg/L浸10分鐘,再進行定植;而繁殖的苗圃可噴波爾多液,一般每隔10~15天噴一次,共噴2次。防治瘡痂病、軟腐病和潰瘍斑可用銅大師、絡氨銅、琥膠肥酸銅、農用鏈霉素、代森銨、氯霉素和石硫合劑等進行噴霧,一般每隔1~5~20天噴一次,共噴2~3次。為了防止病原產生抗病性,盡量采用生物防治和栽培技術措施,減少農藥使用量,噴藥時做到有針對性用藥,采取多種藥劑輪換使用。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