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稈潛蠅(Chlorops oryzaeMatsumura)在國內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省地。近年來已經成為重慶市丘陵山區水稻生產主要蟲害之一,所造成的損失已超過螟蟲等部分重要害蟲。在水稻制種上,稻稈潛蠅的發生嚴重地影響了水稻的發育進程,從而導致了父母本花期相遇不佳,影響制種產量。經試驗觀察記載,筆者對稻稈潛蠅的生物學特性及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危害及防治技術作了系統的介紹,以供參考。
1 稻稈潛蠅的形態特征與主要生活習性
1.1 形態特征 稻稈潛蠅屬雙翅目黃潛蠅科,成蟲長2~3mm,翅展5~6mm,體鮮黃色。頭頂有1鉆石形黑斑;復眼大,暗褐色;胸部背面有3條黑褐色縱紋,腹背各節連接處有1條黑色橫帶,第1節背面兩側各生1黑色小點,體腹面淺黃色;翅透明,翅脈褐色;足黃褐色,足節末端暗黑色;卵橢圓形、白色,長0.7~1mm;幼蟲蛆形,老熟時蟲體長5~6mm,略呈紡錘形,11節,乳白色或黃色,口鉤淺黑色,尾端分2叉;蛹長6mm,黃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2叉。
1.2 生活習性 稻稈潛蠅在重慶一年主要有2個世代發生危害,每個世代的發生極不整齊。以幼蟲在看麥糧、游草、早熟禾、稗草等雜草上越冬,越冬幼蟲3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化蛹盛期,4月下旬至5月初為第1次產卵期,成蟲多產卵于葉背,卵散產;初孵幼蟲借露水沿葉背向下移動,主要為害水稻制種秧苗心葉、第2次產卵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孵化后主要為害處于幼穗分化期的幼穗。每代經過1個月幼蟲期,老熟后,大多爬至植株葉鞘內側化蛹,一般1鞘1~2蛹,然后羽化為成蟲,遷飛到越冬寄主植物上產卵,大多以幼蟲越冬。一般在海拔300m以上發生,隨海拔增高為害加重,發生時間稍有延后。
2 稻稈潛蠅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與危害
2.1 稻稈潛蠅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 發生在水稻制種田比在雜交中稻田多。由于水稻制種過程中,為了使父本長勢良好、分蘗多而施氮肥量大,長勢也就比較嫩綠,同時母本的群體密度也較大,以至抗性減弱,從而更易受到稻稈潛蠅的危害;而雜交中稻在抗性上普遍比常規品種(包括父、母本)強,同時在栽插密度上也相對較稀不利于病蟲的生長。例如,2005年在海潑300m的重慶涪陵區石沱鎮制種田內,5月2日經調查發現未施藥防治的父本秧苗受害株率達35%~40%,而相鄰相同管理的雜交中稻秧苗受害株率為10%~20%;2003~2005年在海潑650m的重慶涪陵區同樂鄉制種,經調查發現未施藥防治的父本秧苗受害株率達50%~70%,而相鄰雜交中稻受害株率為30%~40%;稻稈潛蠅在制種區內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危害與雜交中稻的發生相同,如因防治不力,受害株率可達70%左右,導致產量損失達20%左右。
2.2 制種田稻稈潛蠅發生時間與危害癥狀 在水稻制種秧苗期稻稈潛蠅主要為害早播的親本,主要是父本、Ⅱ~32A等生育期長、早播的親本材料;隨海拔升高發生時間略有推遲發生現象。經調查發現在海拔300m左右,4月中下旬為成蟲產卵期,卵孵化后4月底可見幼蟲初發生;海拔600m左右,4月下旬為成蟲產卵期,卵孵化后5月初可見幼蟲初發生。以為害秧田秧苗為主,對3~8葉的秧苗均發生危害,表現為啃食心葉,受害葉片呈排孔狀或絲狀,秧苗生長緩慢乃至停滯生長,顯著延長受害親本的生育期,導致花期嚴重不遇。第2次危害高峰主要是6月中下旬,水稻制種進入幼穗分化期,幼蟲在生長點危害,幼穗前半部被取食后,成穎花退化狀,不能形成正常谷粒,抽穗后表現為穗子上部約1/3或部分無谷粒,僅有少量退化發白枝梗或畸形小穎殼;灌漿成熟后,穗子不勾頭,對水稻制種產量造成嚴重損失。
3 稻稈潛蠅的防治
3.1 稻稈潛蠅的農業防治 冬春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邊、溝邊、山坡邊的雜草,減少越冬蟲源。
3.2 稻稈潛蠅的藥劑防治 ①防治時期。根據稻稈潛蠅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時期,整個水稻制種生產過程宜重點抓好2個時段4次專防。第1時段為秧苗期,第1次抓好幼蟲孵化期防治(4月底),第2次抓好幼蟲危害初期防治(5月初),此期以殺死蟲卵和幼蟲為主;第2時段為幼穗分化期,第1次抓好幼穗分化初期防治(6月中旬),第2次抓好幼穗分化2~3期的防治(6月下旬),主要是保穗子不受為害。②防治藥劑。稻稈潛蠅田間幼蟲為害世代重疊,導致防治難度大,因此化學藥劑的使用上應選擇強內吸性、藥效期較長的農藥。使用5%銳勁特600~750mL/公頃或2%百世吉750~1050ml/公頃,對水750~900kg/公頃噴霧,能達到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在水稻制種上以藥劑防治為主、農業防治為輔。
1 稻稈潛蠅的形態特征與主要生活習性
1.1 形態特征 稻稈潛蠅屬雙翅目黃潛蠅科,成蟲長2~3mm,翅展5~6mm,體鮮黃色。頭頂有1鉆石形黑斑;復眼大,暗褐色;胸部背面有3條黑褐色縱紋,腹背各節連接處有1條黑色橫帶,第1節背面兩側各生1黑色小點,體腹面淺黃色;翅透明,翅脈褐色;足黃褐色,足節末端暗黑色;卵橢圓形、白色,長0.7~1mm;幼蟲蛆形,老熟時蟲體長5~6mm,略呈紡錘形,11節,乳白色或黃色,口鉤淺黑色,尾端分2叉;蛹長6mm,黃褐色,上具黑斑,尾端也分2叉。
1.2 生活習性 稻稈潛蠅在重慶一年主要有2個世代發生危害,每個世代的發生極不整齊。以幼蟲在看麥糧、游草、早熟禾、稗草等雜草上越冬,越冬幼蟲3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化蛹盛期,4月下旬至5月初為第1次產卵期,成蟲多產卵于葉背,卵散產;初孵幼蟲借露水沿葉背向下移動,主要為害水稻制種秧苗心葉、第2次產卵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孵化后主要為害處于幼穗分化期的幼穗。每代經過1個月幼蟲期,老熟后,大多爬至植株葉鞘內側化蛹,一般1鞘1~2蛹,然后羽化為成蟲,遷飛到越冬寄主植物上產卵,大多以幼蟲越冬。一般在海拔300m以上發生,隨海拔增高為害加重,發生時間稍有延后。
2 稻稈潛蠅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與危害
2.1 稻稈潛蠅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 發生在水稻制種田比在雜交中稻田多。由于水稻制種過程中,為了使父本長勢良好、分蘗多而施氮肥量大,長勢也就比較嫩綠,同時母本的群體密度也較大,以至抗性減弱,從而更易受到稻稈潛蠅的危害;而雜交中稻在抗性上普遍比常規品種(包括父、母本)強,同時在栽插密度上也相對較稀不利于病蟲的生長。例如,2005年在海潑300m的重慶涪陵區石沱鎮制種田內,5月2日經調查發現未施藥防治的父本秧苗受害株率達35%~40%,而相鄰相同管理的雜交中稻秧苗受害株率為10%~20%;2003~2005年在海潑650m的重慶涪陵區同樂鄉制種,經調查發現未施藥防治的父本秧苗受害株率達50%~70%,而相鄰雜交中稻受害株率為30%~40%;稻稈潛蠅在制種區內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危害與雜交中稻的發生相同,如因防治不力,受害株率可達70%左右,導致產量損失達20%左右。
2.2 制種田稻稈潛蠅發生時間與危害癥狀 在水稻制種秧苗期稻稈潛蠅主要為害早播的親本,主要是父本、Ⅱ~32A等生育期長、早播的親本材料;隨海拔升高發生時間略有推遲發生現象。經調查發現在海拔300m左右,4月中下旬為成蟲產卵期,卵孵化后4月底可見幼蟲初發生;海拔600m左右,4月下旬為成蟲產卵期,卵孵化后5月初可見幼蟲初發生。以為害秧田秧苗為主,對3~8葉的秧苗均發生危害,表現為啃食心葉,受害葉片呈排孔狀或絲狀,秧苗生長緩慢乃至停滯生長,顯著延長受害親本的生育期,導致花期嚴重不遇。第2次危害高峰主要是6月中下旬,水稻制種進入幼穗分化期,幼蟲在生長點危害,幼穗前半部被取食后,成穎花退化狀,不能形成正常谷粒,抽穗后表現為穗子上部約1/3或部分無谷粒,僅有少量退化發白枝梗或畸形小穎殼;灌漿成熟后,穗子不勾頭,對水稻制種產量造成嚴重損失。
3 稻稈潛蠅的防治
3.1 稻稈潛蠅的農業防治 冬春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邊、溝邊、山坡邊的雜草,減少越冬蟲源。
3.2 稻稈潛蠅的藥劑防治 ①防治時期。根據稻稈潛蠅在水稻制種上的發生時期,整個水稻制種生產過程宜重點抓好2個時段4次專防。第1時段為秧苗期,第1次抓好幼蟲孵化期防治(4月底),第2次抓好幼蟲危害初期防治(5月初),此期以殺死蟲卵和幼蟲為主;第2時段為幼穗分化期,第1次抓好幼穗分化初期防治(6月中旬),第2次抓好幼穗分化2~3期的防治(6月下旬),主要是保穗子不受為害。②防治藥劑。稻稈潛蠅田間幼蟲為害世代重疊,導致防治難度大,因此化學藥劑的使用上應選擇強內吸性、藥效期較長的農藥。使用5%銳勁特600~750mL/公頃或2%百世吉750~1050ml/公頃,對水750~900kg/公頃噴霧,能達到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在水稻制種上以藥劑防治為主、農業防治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