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屬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稻屬。我國是世界栽培稻的發源地之一,栽培歷史悠久。稻米營養價值較高,與其它谷物相較,含粗纖維最少,各種營養成分容易消化和吸收,適宜人體需要。優質稻米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市場上供不應求。現將優質水稻栽培技術介紹給大家。
1.薄膜育秧和塑料盤育秧技術。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高產的基礎工作。它以培育壯秧為目的,達到成秧率高,苗齊、苗壯,保證有足夠的秧苗適時栽插。栽后返青成活快,分蘗早,生長良好。“秧好一半谷”、“秧壯產量高”,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因地制宜,繼續鞏固薄膜育秧這一技術成果,并大力推廣塑盤旱育秧技術,能有效地避開倒春寒,從而提高優質稻的產量和品質。 (1)薄膜育秧。薄膜保溫育秧效果好,但技術性較強,重點抓好以下幾點:①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一定要經過曬種,精選和種子消毒。種子消毒主要使用施保克。②抓住最佳節令,適時扣種稀播。在氣溫回升,穩定通過10℃以上開始播種,一般在3月中旬播種,立夏節令內移栽結束較理想。每667平方米播種量40~50kg,培育壯秧。③增加覆蓋物。為防止薄膜直接壓在種子上影響出苗、燒苗,在種子上加蓋一層細農家肥。(2)塑料軟盤旱育秧。利用塑料盤育旱秧,能改善秧苗生態環境,優化農藝及產量性狀結構,并能適時早栽,返青快,有效分蘗高,有利水稻高產穩產。
2.提高施肥技術水平。(1)重施底肥。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專用復合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1000~1500kg,水稻專用肥40~60kg。注意淺水整平耙細,田面無殘茬,淺水栽秧,防止肥水流失。(2)巧施追肥。移栽后10~15天,每667平方米撒施碳銨15~20kg,作攻蘗肥,以后可根據后期長勢而定,在打苞抽穗前需要追肥的田塊,可以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kg左右。
3.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保證個體發育良好,群體數量發展適當,使單位面積上實現最好的產量結構,每667平方米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得到統一和協調,從而奪取高產。密度的確定,應根據品種特性、秧苗素質、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移栽早遲、海拔高低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確定。一般中下等肥力田,常規育秧的每667平方米移栽大田4萬~4.5萬叢,塑盤旱育秧的每667平方米采栽2.5萬~3萬叢;上等肥力田,常規育秧的移栽3萬~4萬叢,塑盤旱育的移栽1.8萬~2.5萬叢。
4.科學管水。水稻栽插后,根據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水,是一項奪取水稻高產、穩產的技術措施。
(1)寸水返青。因秧苗移栽時根部受傷,吸水力弱,所以田間保持33cm左右的水層,造成一個保溫、保濕的溫濕環境,緩和失水和供水矛盾,以促進新根發生、迅速返青活棵。
(2)薄水分蘗。秧苗進入分蘗期后,淺水灌溉,一般稻田應保持1.6~3.3cm水層為宜,水層過淺會導致過多分蘗,消耗植株養分,形成大量無效分蘗。
(3)曬田控苗。當水稻分蘗達到一定數量后,要排水適度曬田。曬田對土壤有效氧分有先抑制、后促進的作用,能控制群體的過分發展,促進水稻生長中心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移,培育大穗,尤其是擺秧的水稻根系入土淺,能促進根系下扎,防止倒伏,增強抗病蟲害的能力。
(4)足水孕穗。水稻在孕穗期中需要充足的水分,這一階段稻田應保持3.3~6.6cm水層,確保穗大粒多。這時植株生長旺盛,光合作用強,葉面蒸騰最大,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時期。
(5)淺水抽穗。抽穗期間稻田水層應是1.6~3.3cm,若此時田中無水受旱,則花粉和柱頭容易受旱干枯,不能受粉,或抽穗不齊,甚至造成抽不出穗來。
(6)濕潤灌漿。水稻在灌漿期中應進行間歇灌溉,確保稻田濕潤狀態,以促進植株內有機物質向籽粒轉運,減少空殼秕粒,增加千粒重。因為水稻生長后期,通氣組織衰退,由葉向根輸氧氣條件變差,若土壤水多缺氧,根系極容易早衰。采取濕潤灌溉,進行“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水分管理,有利增氣保根、以根養葉、以葉壯籽。
(7)落干黃熟。水稻進入黃熟階段,稻田應排水落干,這樣不僅有利籽粒充實飽滿,而且有利于田間收獲和提高下季作物的耕地質量。
5.及時防治病蟲害。(1)稻瘟病。葉瘟防治應在初發期,早防早治,每667平方米用40%的富士一號100ml或40%的硫環唑150ml,對水50kg噴霧。穗瘟只能采取預防,到發病時防治將會導致防效降低以至無效。因此長勢較好或發生過葉瘟的田塊都要打藥,一般在抽穗5%左右時用40%的硫環唑150ml,對水50kg噴藥1次,以后間隔10~15天后再噴施1次。(2)螟蟲。每667平方米用18%的殺蟲雙200~300倍液,或50%的巴丹粉600倍液,50%的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于幼蟲孵化高峰期噴霧。(3)稻飛虱。每667平方米選用10%的吡蟲啉、一遍凈粉劑3000倍液,25%的撲虱靈粉劑2000倍液噴霧。
6.適時收獲。做到九黃十收,收時不混雜,曬時不放在瀝青路或污染過的場地曬,確保品質優良。
1.薄膜育秧和塑料盤育秧技術。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高產的基礎工作。它以培育壯秧為目的,達到成秧率高,苗齊、苗壯,保證有足夠的秧苗適時栽插。栽后返青成活快,分蘗早,生長良好。“秧好一半谷”、“秧壯產量高”,要實現上述目的,必須因地制宜,繼續鞏固薄膜育秧這一技術成果,并大力推廣塑盤旱育秧技術,能有效地避開倒春寒,從而提高優質稻的產量和品質。 (1)薄膜育秧。薄膜保溫育秧效果好,但技術性較強,重點抓好以下幾點:①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一定要經過曬種,精選和種子消毒。種子消毒主要使用施保克。②抓住最佳節令,適時扣種稀播。在氣溫回升,穩定通過10℃以上開始播種,一般在3月中旬播種,立夏節令內移栽結束較理想。每667平方米播種量40~50kg,培育壯秧。③增加覆蓋物。為防止薄膜直接壓在種子上影響出苗、燒苗,在種子上加蓋一層細農家肥。(2)塑料軟盤旱育秧。利用塑料盤育旱秧,能改善秧苗生態環境,優化農藝及產量性狀結構,并能適時早栽,返青快,有效分蘗高,有利水稻高產穩產。
2.提高施肥技術水平。(1)重施底肥。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專用復合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農家肥1000~1500kg,水稻專用肥40~60kg。注意淺水整平耙細,田面無殘茬,淺水栽秧,防止肥水流失。(2)巧施追肥。移栽后10~15天,每667平方米撒施碳銨15~20kg,作攻蘗肥,以后可根據后期長勢而定,在打苞抽穗前需要追肥的田塊,可以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kg左右。
3.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保證個體發育良好,群體數量發展適當,使單位面積上實現最好的產量結構,每667平方米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得到統一和協調,從而奪取高產。密度的確定,應根據品種特性、秧苗素質、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移栽早遲、海拔高低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確定。一般中下等肥力田,常規育秧的每667平方米移栽大田4萬~4.5萬叢,塑盤旱育秧的每667平方米采栽2.5萬~3萬叢;上等肥力田,常規育秧的移栽3萬~4萬叢,塑盤旱育的移栽1.8萬~2.5萬叢。
4.科學管水。水稻栽插后,根據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水,是一項奪取水稻高產、穩產的技術措施。
(1)寸水返青。因秧苗移栽時根部受傷,吸水力弱,所以田間保持33cm左右的水層,造成一個保溫、保濕的溫濕環境,緩和失水和供水矛盾,以促進新根發生、迅速返青活棵。
(2)薄水分蘗。秧苗進入分蘗期后,淺水灌溉,一般稻田應保持1.6~3.3cm水層為宜,水層過淺會導致過多分蘗,消耗植株養分,形成大量無效分蘗。
(3)曬田控苗。當水稻分蘗達到一定數量后,要排水適度曬田。曬田對土壤有效氧分有先抑制、后促進的作用,能控制群體的過分發展,促進水稻生長中心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移,培育大穗,尤其是擺秧的水稻根系入土淺,能促進根系下扎,防止倒伏,增強抗病蟲害的能力。
(4)足水孕穗。水稻在孕穗期中需要充足的水分,這一階段稻田應保持3.3~6.6cm水層,確保穗大粒多。這時植株生長旺盛,光合作用強,葉面蒸騰最大,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時期。
(5)淺水抽穗。抽穗期間稻田水層應是1.6~3.3cm,若此時田中無水受旱,則花粉和柱頭容易受旱干枯,不能受粉,或抽穗不齊,甚至造成抽不出穗來。
(6)濕潤灌漿。水稻在灌漿期中應進行間歇灌溉,確保稻田濕潤狀態,以促進植株內有機物質向籽粒轉運,減少空殼秕粒,增加千粒重。因為水稻生長后期,通氣組織衰退,由葉向根輸氧氣條件變差,若土壤水多缺氧,根系極容易早衰。采取濕潤灌溉,進行“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水分管理,有利增氣保根、以根養葉、以葉壯籽。
(7)落干黃熟。水稻進入黃熟階段,稻田應排水落干,這樣不僅有利籽粒充實飽滿,而且有利于田間收獲和提高下季作物的耕地質量。
5.及時防治病蟲害。(1)稻瘟病。葉瘟防治應在初發期,早防早治,每667平方米用40%的富士一號100ml或40%的硫環唑150ml,對水50kg噴霧。穗瘟只能采取預防,到發病時防治將會導致防效降低以至無效。因此長勢較好或發生過葉瘟的田塊都要打藥,一般在抽穗5%左右時用40%的硫環唑150ml,對水50kg噴藥1次,以后間隔10~15天后再噴施1次。(2)螟蟲。每667平方米用18%的殺蟲雙200~300倍液,或50%的巴丹粉600倍液,50%的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于幼蟲孵化高峰期噴霧。(3)稻飛虱。每667平方米選用10%的吡蟲啉、一遍凈粉劑3000倍液,25%的撲虱靈粉劑2000倍液噴霧。
6.適時收獲。做到九黃十收,收時不混雜,曬時不放在瀝青路或污染過的場地曬,確保品質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