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對茶樹的種植越來越重視,茶葉的出口也廣受海外消費者的喜愛。所以目前我國的茶園規劃中劃分了植茶的生態條件適宜區域。
茶樹及配置在生態茶園中的其他作物,大多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經濟年齡均可達數十年。因此,在茶園建立時,必須認真做好規劃設計,嚴格以生態學原理和生態學規律為依據,根據茶樹生育規律及所需的適宜環境條件的特點,妥善考慮決定。茶樹為長壽常綠植物,一年種,多年收,有效生產期可持續四五十年之久,管理好可維持更長年限。茶樹的生長發育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不斷改善和滿足它對外界條件的需要,能有效地促進茶樹的生長發育,達到早期成園、高產優質的栽培目的,為此,建園時必須重視園地的選擇。
(一)我國植茶的生態條件適宜區域 生態茶園必須建立在生態條件適宜區。我國曾在20世紀70年代起對農作物的種植區劃進行了研究,關于中國茶葉區劃,于1979年6月在杭州組成了全國茶葉區劃研究協作組,其任務是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研究茶樹的生態適應性,茶類適制性,劃分適宜生產區域,并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和發展趨勢,以及各地社會經濟條件,研究提出合理生產布局和建立商品茶基地的依據,至1982年底,該協作組提出了全國和各省的茶葉區劃意見,這為我們建立生態茶園的適宜地域提供了依據。據陳文懷等研究,根據茶樹對氣候生態條件的要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大約260萬km2的地區是適合茶樹經濟栽培的。其中又可分為最適宜區和適宜區。
最適宜區:
南嶺以南、元江、瀾滄江中下游的丘陵或山地。行政區域包括滇西南、滇南、掛中南、廣東、海南、閩南和臺灣,適宜于喬木型大葉類茶樹品種的種植。
適宜區:
長江以南,四川盆地周圍以及雅魯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河流域的丘陵和山地。行政區域包括蘇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南、閩東、閩西、閩北、鄂南、貴州、川中、川南、川東、藏東南等,適宜于小喬木、灌木型中、小葉類茶樹品種的種植。
在適宜區域內,由于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條件的差異,氣候和土壤均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由于生產者的素質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也會影響到生態茶園的成功與否。因此,對生態園地的選擇,特別是生產綠色產品和有機(天然)產品,要嚴格進行環境的調查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