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呈不規則肥厚團塊狀,長6—13cm,直徑1.5—7cm。表面灰黃色、黃棕至棕褐色,一端常有一短段木質中空的地上莖或漸細,俗稱“術腿”或“雞腿”,從“術腿”一端至另—端,逐漸粗大,并有不規則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紋及須根痕,至底部明顯膨大,形似“如意頭”,俗稱為“云頭”。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棕色的點狀油室散在。氣清香,味甜、微辛,口嚼之略帶粘性。
白術主要為栽培品,野生品已不多見,現以產地劃分成各種商品,分述如下:
浙江磐安、新昌、嵊縣、東陽等地所產栽培品稱為“浙白術”,其特點為術形較為豐滿,“術腿”粗短,“云頭”膨大。過去,還將浙白術分為大山貨和小山貨,大山貨主產于東陽、磐安,其特點為個形較長;小山貨主產于新昌、嵊縣,其特點為個形短壯。
湖南所產白術中尤以平江所產最為著名,故名為“平江術”其特點為術形較為瘦長(尤其術腿較長)。
安徽所產白術,名為“徽術”或“種術”,其特點為瘤狀凹凸較多。過去,“種術”又分為大種術、小種術、扣子術等商品。
白術質量鑒別中,常見經驗鑒別如下:
“云頭”處瘤狀突起過多,占術體30%以上者為“花子”或“花術”。
術體較細瘦,分叉在兩叉以上為“武子”。
生曬術外表透油,烘術手捏感覺軟,多為已泛油,故名“油術”或“油個”。
用手掂之,感覺較輕,敲擊則聲音空洞者則多為內部虛泡,名為“枯術”或“空泡術”。
野生白術被認為是白術中之極品,當中以於術最為有名,因其質佳,故在中藥行業中,於術被單列為—種商品,區別于白術。
於術:過去認為野生于浙江於潛——帶山區的白術,其形態彎曲而自然,上如“鶴頸”,下肥厚質糯如“鵝臀”,俗名“鶴頸鵝臀”或“鶴形野術”。其外皮細潤質柔,色紅黃而有光澤,內心朱砂點眾多,味極清香而略甜。其生長年限較長,采得后,陰晾至半干,堆悶發汗,使之質糯,肉色褐黃油潤,曬干,又名“天生於術”。因於術質佳價高,故多有仿冒,湖南有將平江術中形瘦長、桿細的嫩白術,加工成“天生於術”者,其色較深,術桿上有明顯修削痕,品質不及於術;近來,浙江、安徽等地亦用—年生白術,加工所謂“於術”,多體長,術桿有修削痕,其氣味亦不足,朱砂點較少。
其他著名野生白術還有:產于皖南黃山帶莖葉加工的“帶葉術”;江西廬山所產之“野術”及皖南歙縣一帶之“歙術”,祁門所產的“祁術”,浙江仙居山區所產帶莖葉之“仙居術”等,均為珍品且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