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蠶概況
沙蠶(Nereid)英文名―Clamworm,屬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俗稱海蟲、海蛆、海蜈蚣、海螞蝗。作為采捕與養殖對象的多為圍沙蠶(Perinereis Kinberg)、刺沙蠶(Neanthes Kinberg)等屬的大型種類。為蠕蟲形,蠶體體長大者達10余厘米,有的種達20余厘米。橫斷面圓形或稍扁,具許多體節。身體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頭部由頭節和圍口節組成,有觸須、眼和口,口內有吻,吻上一般具許多黑褐色小齒。
頭后為軀干部,軀干部各體節的兩側有具剛毛的疣足。剛毛有毒腺,刺到皮膚有紅腫疼痛的現象。尾部又稱肛節,有肛門和肛觸須。沙蠶營養豐富,不僅是魚蝦嗜食的餌料生物,也可以作為優良的釣餌。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居民還視生殖腺成熟的沙蠶為營養珍品。干制后,煮湯白如牛奶,味極鮮美,且濃度大,有“天然味精”之稱。油炸后酥松香脆,為下酒佳肴。沙蠶無論在國內或出口,都十分暢銷。
養殖品種:
由于其生殖方式多種多樣,有些種類我們還養不起來。簡單說,現在能養的就是刺沙蠶(屬)和圍沙蠶(屬)的幾種。另有一種,日本人叫它“黃金沙蠶”通稱“紅沙蠶”,實際上還有一種紅沙蠶學名叫巖蟲,售價均高達每公斤1萬日元,屬名貴種,也在試養。想養殖哪一種沙蠶,首先要依底質而定,如是粘土底就不能養巖蟲,再就是作什么用,如為養好蝦,只能養刺沙蠶了。
生態習性與采捕
生態習性:
沙蠶棲息在潮間帶泥砂底質中,掘成U字形穴而匿身其中,隨潮水漲落而活動,晝伏夜出,攝食時落出砂面。幼蟲主要攝食單細胞藻類,底棲穴居后則以動、植物碎片和腐屑為餌,能有效利用污泥中的蛋白質。對溫度和鹽度的適應能力比較強。
多為雌雄異體,但無明顯生殖系統,性成熟時形成生殖腺。多數海洋產沙蠶于生殖前其形態和體色發生變化,可分辨出雌性-青綠色、雄性-整體為乳白色,足部紅色,稱為異沙蠶體即親沙蠶。滿月時群游海面,有的雌雄追逐,有婚舞現象。體外受精。成熟卵子為圓球形、藍綠色,沉性卵,卵徑75-150微米不等。受精卵經早期胚 胎發育、擔輪幼蟲、疣足幼蟲和剛節幼體等發育變態階段,成長為成體。
采捕沙蠶兩種方法:
用密網捕撈性成熟出穴群集水中交配的個體。在繁殖季節大潮汛時夜間作業,捕獲的沙蠶多供食用。在潮間帶挖掘。沙蠶在泥沙中穴居深度約為25-40厘米,于退潮時攜帶锨、鍬或鋤,找到穴口,在沙蠶被驚動退縮到深處之前迅速挖掘,注意不要挖斷蠶體,殘體不易蓄養。采到的沙蠶要防止日曬、雨淋,以免影響成活率。
沙蠶養殖的經濟價值:
養殖沙蠶可以改善池塘底質,治理環境污染,促進海水養殖業良性循環。沙蠶是魚蝦蟹類主要蛋白質的攝食對象,天然沙蠶資源的盛衰直接關系到海洋漁業的豐歉。還被稱為“萬能釣餌”,且是優質海珍品,已進入高級宴席。養殖沙蠶要求不高,只需將海水荒灘簡單圍堤,就可放養,飼料粗雜,來源寬廣,海水中就可獲得大量養料。
長期習慣性的只捕不養,使天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已到了非養不可的地步,因此現在的養殖利潤可觀。每畝投種200元左右,卻可獲利2000-3000元。而且屬于一次投資即可滾動,逐年發展長期享用,應該說是沿海致富的一條捷徑。
養殖方法:
工廠化人工養殖
八十年代首先見于日本,多為首先進行人工育苗,繼而實行投苗放養,具體作法多是在人為的室內池(槽)中進行,育苗時不鋪沙,放苗養成則要鋪粗沙30厘米左右。每日灌水,投餌2-3次,配上充氣。如此只要供水及時,溫度適宜,密度合理,餌料合適,只需半年即可養成商品,產量一般為每坪10公斤(約合3公斤每平方米)。
粗放型池沼養殖
采取人工(或半人工)繁育苗種,土池大面積放養,利用目前不宜飼養魚蝦的淺池洼地是重點。鑒于這些水域面積較大,又多為初始開發,除害較差,而沙蠶本身又是一種餌料生物(包括成幼體),所以清池進水工作務必要比放養魚蝦還要嚴密,以防遭受多種生物的侵害,影響成活和產量。從目前實績看,只要密度適宜,管理得當,畝產可在50公斤以上。
增殖型灘涂放養
是從增殖資源的角度開展工作的。據報道山東和遼寧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然海區(潮間帶)人工放養即將潛沙的沙蠶幼體,增殖沙蠶,起到了提高產量50-75倍的可喜成效,方法也很簡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非常顯著。
沙蠶(Nereid)英文名―Clamworm,屬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俗稱海蟲、海蛆、海蜈蚣、海螞蝗。作為采捕與養殖對象的多為圍沙蠶(Perinereis Kinberg)、刺沙蠶(Neanthes Kinberg)等屬的大型種類。為蠕蟲形,蠶體體長大者達10余厘米,有的種達20余厘米。橫斷面圓形或稍扁,具許多體節。身體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頭部由頭節和圍口節組成,有觸須、眼和口,口內有吻,吻上一般具許多黑褐色小齒。
頭后為軀干部,軀干部各體節的兩側有具剛毛的疣足。剛毛有毒腺,刺到皮膚有紅腫疼痛的現象。尾部又稱肛節,有肛門和肛觸須。沙蠶營養豐富,不僅是魚蝦嗜食的餌料生物,也可以作為優良的釣餌。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居民還視生殖腺成熟的沙蠶為營養珍品。干制后,煮湯白如牛奶,味極鮮美,且濃度大,有“天然味精”之稱。油炸后酥松香脆,為下酒佳肴。沙蠶無論在國內或出口,都十分暢銷。
養殖品種:
由于其生殖方式多種多樣,有些種類我們還養不起來。簡單說,現在能養的就是刺沙蠶(屬)和圍沙蠶(屬)的幾種。另有一種,日本人叫它“黃金沙蠶”通稱“紅沙蠶”,實際上還有一種紅沙蠶學名叫巖蟲,售價均高達每公斤1萬日元,屬名貴種,也在試養。想養殖哪一種沙蠶,首先要依底質而定,如是粘土底就不能養巖蟲,再就是作什么用,如為養好蝦,只能養刺沙蠶了。
生態習性與采捕
生態習性:
沙蠶棲息在潮間帶泥砂底質中,掘成U字形穴而匿身其中,隨潮水漲落而活動,晝伏夜出,攝食時落出砂面。幼蟲主要攝食單細胞藻類,底棲穴居后則以動、植物碎片和腐屑為餌,能有效利用污泥中的蛋白質。對溫度和鹽度的適應能力比較強。
多為雌雄異體,但無明顯生殖系統,性成熟時形成生殖腺。多數海洋產沙蠶于生殖前其形態和體色發生變化,可分辨出雌性-青綠色、雄性-整體為乳白色,足部紅色,稱為異沙蠶體即親沙蠶。滿月時群游海面,有的雌雄追逐,有婚舞現象。體外受精。成熟卵子為圓球形、藍綠色,沉性卵,卵徑75-150微米不等。受精卵經早期胚 胎發育、擔輪幼蟲、疣足幼蟲和剛節幼體等發育變態階段,成長為成體。
采捕沙蠶兩種方法:
用密網捕撈性成熟出穴群集水中交配的個體。在繁殖季節大潮汛時夜間作業,捕獲的沙蠶多供食用。在潮間帶挖掘。沙蠶在泥沙中穴居深度約為25-40厘米,于退潮時攜帶锨、鍬或鋤,找到穴口,在沙蠶被驚動退縮到深處之前迅速挖掘,注意不要挖斷蠶體,殘體不易蓄養。采到的沙蠶要防止日曬、雨淋,以免影響成活率。
沙蠶養殖的經濟價值:
養殖沙蠶可以改善池塘底質,治理環境污染,促進海水養殖業良性循環。沙蠶是魚蝦蟹類主要蛋白質的攝食對象,天然沙蠶資源的盛衰直接關系到海洋漁業的豐歉。還被稱為“萬能釣餌”,且是優質海珍品,已進入高級宴席。養殖沙蠶要求不高,只需將海水荒灘簡單圍堤,就可放養,飼料粗雜,來源寬廣,海水中就可獲得大量養料。
長期習慣性的只捕不養,使天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已到了非養不可的地步,因此現在的養殖利潤可觀。每畝投種200元左右,卻可獲利2000-3000元。而且屬于一次投資即可滾動,逐年發展長期享用,應該說是沿海致富的一條捷徑。
養殖方法:
工廠化人工養殖
八十年代首先見于日本,多為首先進行人工育苗,繼而實行投苗放養,具體作法多是在人為的室內池(槽)中進行,育苗時不鋪沙,放苗養成則要鋪粗沙30厘米左右。每日灌水,投餌2-3次,配上充氣。如此只要供水及時,溫度適宜,密度合理,餌料合適,只需半年即可養成商品,產量一般為每坪10公斤(約合3公斤每平方米)。
粗放型池沼養殖
采取人工(或半人工)繁育苗種,土池大面積放養,利用目前不宜飼養魚蝦的淺池洼地是重點。鑒于這些水域面積較大,又多為初始開發,除害較差,而沙蠶本身又是一種餌料生物(包括成幼體),所以清池進水工作務必要比放養魚蝦還要嚴密,以防遭受多種生物的侵害,影響成活和產量。從目前實績看,只要密度適宜,管理得當,畝產可在50公斤以上。
增殖型灘涂放養
是從增殖資源的角度開展工作的。據報道山東和遼寧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然海區(潮間帶)人工放養即將潛沙的沙蠶幼體,增殖沙蠶,起到了提高產量50-75倍的可喜成效,方法也很簡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