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銹病
真菌性病害,云南普遍發生,冷涼地區發病輕,溫暖濕熱地區發病重。早播是導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蠶豆株均可受害。
癥狀:最初在葉片正背面發現淡黃色隆起的小斑點,直徑1毫米左右,這是初生的夏孢子堆,不久變為黃褐色,外表皮破裂后散出銹褐色粉末狀夏孢子。1片葉上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甚至布滿整個葉片,造成葉片枯萎,豆莢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嚴重時植株干枯死亡,品質變劣,產量銳減。
流行規律:蠶豆銹病菌在氣溫高、濕度大時侵入快,發病也快。云南秋末冬初氣溫雖然較高,但蠶豆尚處在苗期,田間通風透光好,空氣濕度低,不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發病輕。翌年3~4月隨氣溫上升,如遇雨水增多,相對濕度大時,病菌即迅速蔓延為害。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在最佳節令播種,可延遲和減輕冬前發病率或不發病,這樣冬后發病就可以推遲或減輕,對產量的影響也隨之減小。
(2)蠶豆苗期銹病多發生在主莖上,早播蠶豆摘除主莖,可推遲6~7天開花,既可減輕霜凍為害,又可減少銹病冬前病原。同時摘除主莖后,改善了田間小氣候,減緩發病或病害發展。摘下的帶病嫩尖要帶出田間集中處理,防止病菌擴散傳播。
(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濃度為0.5%的波爾多液,每畝70~100千克均勻噴霧,連續噴藥2~3次,每次間隔7~10天;用濃度為80%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每次每畝噴60千克左右,連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防治效果顯著。
防治蠶豆銹病,要注意控制發病中心,采用早期噴藥,力求降低病原基數。對發病基數高的田塊,大發生前每隔10~15天噴1次藥,連噴幾次,以減輕為害。
蠶豆赤斑病
真菌性病害。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塊或缺鉀田塊發病較重,如雨水多、濕度大,則發病快。
癥狀: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莖、花、幼莢上也有病斑發生。被害葉片開始時出現針頭大的赤色小斑點,葉片的正面較多,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中間稍凹陷,色較淺,邊緣紫紅色,微隆起,與健部有明顯界限,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面生有灰色的霉狀物即分生孢子。病害嚴重時病株各部,包括花都變為黑色,葉片落光,最后全株枯死,造成嚴重減產。
流行規律:以混在病殘體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適宜條件,萌發長出分生孢子梗,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浸染。云南省蠶豆赤斑病的初生期為,滇中地區一般在1~2月間,下部葉片首先出現病斑,但由于溫度低,又是旱季,濕度小,病害不易發展蔓延。2月以后氣溫升高,如遇雨日增多,濕度大,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蔓延迅速,極易造成災害。
防治方法:(1)農業措施:實行合理密植,開好田間排灌溝,增施磷、鉀肥,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減輕發病。
(2)藥劑防治:可用濃度為1%的波爾多液,連續噴施3次以上,每次間隔7天左右,或用殺毒礬、速克靈、甲霜靈-錳鋅3種藥劑中任選一種,用1∶800倍液噴霧,每隔15天重噴1次,連噴3~5次,可大幅度減輕病害。也可用25%的多菌靈750~1000倍液均勻噴灑,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蠶豆立枯病
又稱枯萎病、萎蔫病,俗稱霉根病,是由鐮刀菌引起的病害。
癥狀:蠶豆一生均可發病,但以嫩莢期發病較重,多為害根和莖基部。幼苗被害后,初期葉片出現黃色斑點,以后逐漸變黑枯焦,莖基部變黑,隨著病情加重,根部須根尖端開始變黑,并逐漸向主根蔓延,引起根皮腐爛,葉尖內卷枯焦,嚴重時全株死亡;花結莢期感病,葉片變為淡綠色,逐漸轉變為淡黃色,葉緣尤其是葉尖部分往往變黑枯焦,雨后天晴,全株急性萎蔫,但葉片不脫落,一般感病后20~30天全株枯死。
流行規律:主要以菌絲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殘體內越冬。翌春以菌絲侵入寄主,在田間輾轉傳播蔓延。病菌生長適溫為24℃~26℃,最高溫33℃,最低溫5℃~6℃。土壤含水量低于65%則發病重,70%以上發病減輕。在酸性土壤上連作或種植于缺肥、下雨后容易板結的田塊,均能助長發病。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因土壤干旱發病重,因而要注意適時灌水。又因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故合理輪作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2)可就地取材,每畝用新鮮草木灰30~40千克兌水灑施在蠶豆植株根部土壤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進一步蔓延。(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濃度為2%~5%的石灰水、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均勻噴霧,一般連續噴藥2~3次,每次間隔5~7天,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蠶豆褐斑病
真菌性病害,是蠶豆又一種流行很廣的重要病害,主要為害蠶豆的葉片、莖稈、豆莢和種子。
癥狀:葉片上開始為赤色斑點,以后擴大成圓形或長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中央為淡灰色,邊緣呈深褐色或赤色。表面帶有同心輪紋,病斑中央脫落呈穿孔狀。在干旱條件下病斑中央呈白色,在潮濕條件下,中央呈灰色或灰白色。葉片上的病斑開始時為褐色,以后中央顏色較淺,邊緣深赤色;莖稈上的病斑為圓形、橢圓形或卵圓形,中央灰色,邊緣赤色,通常深陷入寄主組織內;豆莢上的病斑呈圓形或卵圓形,深褐色,邊緣黑色,病斑通常深陷入寄主組織內。
流行規律:以菌絲在種子或病殘體內,或以分生孢子器在蠶豆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靠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生產上未經種子消毒或偏施氮肥,或播種過早及在陰濕地種植發病重。
防治方法:注意不引入帶病種子,引種時應進行嚴格的種子消毒;注意清除田間帶病殘株,配合深耕消滅病菌;實行輪作,可以減輕褐斑病為害;加強田間管理,開溝排水,增施磷鉀肥,促進蠶豆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可用波爾多液噴霧,每隔6~7天噴施1次,連噴2~3次。
蠶豆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喜高溫多濕環境,云南省發病較普遍,一般在開花期發病。主要為害根及莖基部,引起全株枯萎。
癥狀:受害植株主根和莖基部初生水漬狀斑,后發黑腐爛,側根枯朽,皮層易脫落,爛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雪層,是病菌的菌絲體,似鼠糞狀黑色顆粒,這是病菌的菌核。后期病莖水分蒸發,病部干枯變灰白,表皮破裂如麻絲,內部有時也有鼠糞狀黑色顆粒。
流行規律:病菌可在種子上存活或傳帶,種子帶菌率1.2%~
14.2%,且主要在種子表面經種皮傳播。此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該病發病程度與土壤含水量有關。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間積水時,田間持水量高于92%發病最重,地勢高的田塊發病輕;精耕細作及在冬季實行蠶豆、小麥、油菜輪作的田塊發病輕。年度間的差異與氣象條件相關,播種時遇有陰雨連綿的年份,死苗嚴重。
防治方法:(1)加強田間管理。干旱時及時灌水;多雨時及時排水、排漬;合理輪作,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透光良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減輕病害。在播種時,每畝用濃度為50%的多菌靈150克拌細土蓋種。(2)藥劑防治。苗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真菌性病害,云南普遍發生,冷涼地區發病輕,溫暖濕熱地區發病重。早播是導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蠶豆株均可受害。
癥狀:最初在葉片正背面發現淡黃色隆起的小斑點,直徑1毫米左右,這是初生的夏孢子堆,不久變為黃褐色,外表皮破裂后散出銹褐色粉末狀夏孢子。1片葉上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甚至布滿整個葉片,造成葉片枯萎,豆莢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嚴重時植株干枯死亡,品質變劣,產量銳減。
流行規律:蠶豆銹病菌在氣溫高、濕度大時侵入快,發病也快。云南秋末冬初氣溫雖然較高,但蠶豆尚處在苗期,田間通風透光好,空氣濕度低,不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發病輕。翌年3~4月隨氣溫上升,如遇雨水增多,相對濕度大時,病菌即迅速蔓延為害。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在最佳節令播種,可延遲和減輕冬前發病率或不發病,這樣冬后發病就可以推遲或減輕,對產量的影響也隨之減小。
(2)蠶豆苗期銹病多發生在主莖上,早播蠶豆摘除主莖,可推遲6~7天開花,既可減輕霜凍為害,又可減少銹病冬前病原。同時摘除主莖后,改善了田間小氣候,減緩發病或病害發展。摘下的帶病嫩尖要帶出田間集中處理,防止病菌擴散傳播。
(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濃度為0.5%的波爾多液,每畝70~100千克均勻噴霧,連續噴藥2~3次,每次間隔7~10天;用濃度為80%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每次每畝噴60千克左右,連噴2~3次,每次間隔7~10天,防治效果顯著。
防治蠶豆銹病,要注意控制發病中心,采用早期噴藥,力求降低病原基數。對發病基數高的田塊,大發生前每隔10~15天噴1次藥,連噴幾次,以減輕為害。
蠶豆赤斑病
真菌性病害。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塊或缺鉀田塊發病較重,如雨水多、濕度大,則發病快。
癥狀: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莖、花、幼莢上也有病斑發生。被害葉片開始時出現針頭大的赤色小斑點,葉片的正面較多,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中間稍凹陷,色較淺,邊緣紫紅色,微隆起,與健部有明顯界限,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面生有灰色的霉狀物即分生孢子。病害嚴重時病株各部,包括花都變為黑色,葉片落光,最后全株枯死,造成嚴重減產。
流行規律:以混在病殘體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適宜條件,萌發長出分生孢子梗,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浸染。云南省蠶豆赤斑病的初生期為,滇中地區一般在1~2月間,下部葉片首先出現病斑,但由于溫度低,又是旱季,濕度小,病害不易發展蔓延。2月以后氣溫升高,如遇雨日增多,濕度大,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蔓延迅速,極易造成災害。
防治方法:(1)農業措施:實行合理密植,開好田間排灌溝,增施磷、鉀肥,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減輕發病。
(2)藥劑防治:可用濃度為1%的波爾多液,連續噴施3次以上,每次間隔7天左右,或用殺毒礬、速克靈、甲霜靈-錳鋅3種藥劑中任選一種,用1∶800倍液噴霧,每隔15天重噴1次,連噴3~5次,可大幅度減輕病害。也可用25%的多菌靈750~1000倍液均勻噴灑,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蠶豆立枯病
又稱枯萎病、萎蔫病,俗稱霉根病,是由鐮刀菌引起的病害。
癥狀:蠶豆一生均可發病,但以嫩莢期發病較重,多為害根和莖基部。幼苗被害后,初期葉片出現黃色斑點,以后逐漸變黑枯焦,莖基部變黑,隨著病情加重,根部須根尖端開始變黑,并逐漸向主根蔓延,引起根皮腐爛,葉尖內卷枯焦,嚴重時全株死亡;花結莢期感病,葉片變為淡綠色,逐漸轉變為淡黃色,葉緣尤其是葉尖部分往往變黑枯焦,雨后天晴,全株急性萎蔫,但葉片不脫落,一般感病后20~30天全株枯死。
流行規律:主要以菌絲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殘體內越冬。翌春以菌絲侵入寄主,在田間輾轉傳播蔓延。病菌生長適溫為24℃~26℃,最高溫33℃,最低溫5℃~6℃。土壤含水量低于65%則發病重,70%以上發病減輕。在酸性土壤上連作或種植于缺肥、下雨后容易板結的田塊,均能助長發病。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因土壤干旱發病重,因而要注意適時灌水。又因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故合理輪作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2)可就地取材,每畝用新鮮草木灰30~40千克兌水灑施在蠶豆植株根部土壤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進一步蔓延。(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濃度為2%~5%的石灰水、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均勻噴霧,一般連續噴藥2~3次,每次間隔5~7天,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蠶豆褐斑病
真菌性病害,是蠶豆又一種流行很廣的重要病害,主要為害蠶豆的葉片、莖稈、豆莢和種子。
癥狀:葉片上開始為赤色斑點,以后擴大成圓形或長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中央為淡灰色,邊緣呈深褐色或赤色。表面帶有同心輪紋,病斑中央脫落呈穿孔狀。在干旱條件下病斑中央呈白色,在潮濕條件下,中央呈灰色或灰白色。葉片上的病斑開始時為褐色,以后中央顏色較淺,邊緣深赤色;莖稈上的病斑為圓形、橢圓形或卵圓形,中央灰色,邊緣赤色,通常深陷入寄主組織內;豆莢上的病斑呈圓形或卵圓形,深褐色,邊緣黑色,病斑通常深陷入寄主組織內。
流行規律:以菌絲在種子或病殘體內,或以分生孢子器在蠶豆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靠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生產上未經種子消毒或偏施氮肥,或播種過早及在陰濕地種植發病重。
防治方法:注意不引入帶病種子,引種時應進行嚴格的種子消毒;注意清除田間帶病殘株,配合深耕消滅病菌;實行輪作,可以減輕褐斑病為害;加強田間管理,開溝排水,增施磷鉀肥,促進蠶豆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可用波爾多液噴霧,每隔6~7天噴施1次,連噴2~3次。
蠶豆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喜高溫多濕環境,云南省發病較普遍,一般在開花期發病。主要為害根及莖基部,引起全株枯萎。
癥狀:受害植株主根和莖基部初生水漬狀斑,后發黑腐爛,側根枯朽,皮層易脫落,爛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雪層,是病菌的菌絲體,似鼠糞狀黑色顆粒,這是病菌的菌核。后期病莖水分蒸發,病部干枯變灰白,表皮破裂如麻絲,內部有時也有鼠糞狀黑色顆粒。
流行規律:病菌可在種子上存活或傳帶,種子帶菌率1.2%~
14.2%,且主要在種子表面經種皮傳播。此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該病發病程度與土壤含水量有關。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間積水時,田間持水量高于92%發病最重,地勢高的田塊發病輕;精耕細作及在冬季實行蠶豆、小麥、油菜輪作的田塊發病輕。年度間的差異與氣象條件相關,播種時遇有陰雨連綿的年份,死苗嚴重。
防治方法:(1)加強田間管理。干旱時及時灌水;多雨時及時排水、排漬;合理輪作,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使田間通風透光良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減輕病害。在播種時,每畝用濃度為50%的多菌靈150克拌細土蓋種。(2)藥劑防治。苗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