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于蠶繭價格的漲跌起伏,使涇縣蠶園改種現象日趨嚴重,“輕桑、輕蠶、輕消毒”的思想日趨嚴重,導致蠶病原積累,蠶病發生面廣,發病率高。特別是2005年,中秋膿病的發病率已達20%。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近幾年的生產實踐中進行調查研究,經過分析和思考,尋找出家蠶發病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蠶病的防范措施。
1 常見病癥的診斷與發病規律
家蠶常見病主要有真菌病(白僵病、綠僵病、曲霉病、鐮刀霉菌病)、病毒病(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濃核病)、細菌病(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胃腸病)、蠅蛆病、壁虱病、農藥中毒、煤氣中毒等。
1.1 真菌病 蠶體體表有油漬狀病斑,初死時頭胸伸出,尸體柔軟,可以任意繞折,以后逐漸硬化者,可診斷為白僵病;蠶體體表環節間形成少數大小不一、形狀不定的黑褐色圓形、橢圓形輪狀斑或云紋狀病斑,初死時蠶體伸直發軟,略有彈性,體色乳白(體皮不易破),逐漸硬化者,可診斷為綠僵病;一齡蠶全身黑褐,體壁緊張,二齡以后蠶體后部或肛門附近有圓形黑褐色大塊病斑,死后病斑部分硬化,其余部分發黑腐爛者,可診斷為曲霉病(圖1);蠶皮膚呈淺銹色,體軀縮短,臨死前在肛門處或體軀兩側出現一個褐色大病斑,后腸有硬塊.排糞困難或有連珠狀糞便粘在肛門處,有脫肛或尾部潰爛者,可診斷為鐮刀霉菌病(也稱黑尾病)(圖2)。
1.2 病毒病 蠶體環節腫脹,體色乳白,狂躁爬行,體壁易破流膿者,可診斷為血液型膿病;蠶體大小不齊.食欲不振,空頭、下痢,靜伏不動,排白色粘液者,可診斷為中腸型膿病;蠶體大小不齊,食欲不振,空頭、下痢,頭胸昂起不動,體色帶黃發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診斷為濃核病(圖3)。
1.3 細菌病 蠶體體軀挺直,停止食桑,稍吐水,胸部膨大,初死時有暫時尸僵現象,不久體壁松馳,頭胸伸出.出現黑胸、青頭等尸斑,然后尸體軟化腐爛呈黑褐色或紫紅色者,可診斷為細菌性敗血病;蠶食欲不振,體軀瘦小,發育不齊,空頭、下痢,在淘汰病蠶、改善飼養條件、添食氯霉素等抗菌素后病情明顯好轉者,可診斷為細菌性胃腸病。
1.4 其他病癥 蠶體表有大型黑色病斑,或體表呈紫醬色者,可診斷為蠅蛆病;小蠶頭胸突出、起縮、抖動呈不安狀,尸體不腐爛,大蠶排連珠狀糞、大量脫肛者,可診斷為壁虱病;蠶成堆亂爬、搖頭、翻滾、大量吐水,體軀彎曲者可診斷為農藥中毒;在一眠或二眠眠中呈半蛻皮或不蛻皮狀,尸體僵直發黑,體壁緊張發亮者,可診斷為煤氣中毒。
1.5 發病規律 一是養蠶規模小的零散戶在蠶的飼養過程中發病率相對較高;二是中秋時節發病重,晚秋次之,春蠶發病最輕;三是發病早(有的在二齡起蠶即開始發病)、范圍廣。
2 發病原因
蠶病的發生是病原、蠶體與環境三因素之問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蠶發病的原因較為復雜。蠶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預防為主”的意識不強 有相當一部分蠶農對蠶的生理特性缺乏了解,因而主觀上沒有“預防在先”的意識,不會主動切斷病原物;忽視蠶室、蠶具、蠶座和蠶體的消毒,蠶期中的蠶體保護措施不力,導致病原污染,引起蠶病暴發,收入減少。
2.2 蠶期前后消毒不徹底 蠶農普遍存在“重養輕消”的思想,有的甚至不消毒,有的即使消毒也只是走過場,思想馬虎,也有的消毒方法掌握不當,更多的是回山消毒不重視,消毒方法不科學等。消毒不徹底使殘留的病原物感染蠶群,導致蠶病大發生。
2.3 蠶期中消毒防病不力 養蠶過程中,蠶農沒有抓住關鍵環節做好蠶體、蠶座消毒。對蟻蠶、小蠶、起蠶、將眠蠶和老熟蠶的保護上不夠重視,也沒有及時隔離或淘汰病弱蠶,加大了病蠶與健康蠶重復傳染的機會,導致蠶病暴發。
2.4 蠶園治蟲防病工作不到位 由于蠶繭價格的不穩定,蠶農的經濟收益得不到相對的保障。因此,大多數蠶農對桑園的管理較為粗放,查蟲不勤,治蟲不力。害蟲尸體、糞便污染的桑葉是蠶病發生的又一個傳染源。
3 防治措施
3.1 全面清洗,徹底消毒 實踐表明,病死蠶及蠶糞等都帶有大量致病的病原體,它們是蠶病傳染發生的根源。因此養蠶前的消毒十分重要,應按照“一掃、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的清毒程序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同時消毒藥液的配制要準確,搖液噴灑要均勻、充足。蠶期結束后的回山消毒應及時徹底,用過的草籠要立即集中漚堆或焚燒,使殘存的病原數量降到最少,從而消滅病原滋生。
3.2 提倡小蠶共育,加強蠶體保護 實行小蠶共育,即可以解決單家獨戶消毒不徹底且費工費時的問題,又可以做到“統一消毒,統一飼養,統一管理”,還有利于農技部門推廣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
3.3 提高桑園治蟲能力,推廣桑葉葉面消毒技術 為了提高蠶繭質量,在桑園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增施有機肥,提高桑葉質量;二是要加強桑園治蟲防病工作;三是消除病蟲寄生和越冬環境;四是掌握好治蟲時機;五是對污染的桑葉要用0.3%的漂白粉澄清液進行葉面消毒,以殺滅病原體。
3.4 規范養蠶操作技術 目前農村存在著蠶農年齡偏大,技術老化,養蠶操作不規范的現象,應及時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出黑板報,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以提高蠶農的科技素質,逐步使蠶農達到操作規范化,自覺形成在采桑、治桑、擴座除沙等操作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消毒衛生習慣,做到家蠶無病、高產、穩產,增加蠶農經濟收入。
3.5 臺理安排養蠶批次,預留充足消毒時間 1年多次養蠶,尤其是多批次不間斷地飼養,蠶室蠶具連續使用,每期蠶結束后沒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時間,給病毒的殘留和積累創造了條件,膿病便有了隨時發生的可能。因此,一是適當減少養蠶次數,將兩個相鄰蠶期之間至少留出1周的間隙,以便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蠶室、蠶具的洗刷消毒,徹底殺滅上期蠶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減少養蠶批次時,可建立小蠶專用蠶房,實行小蠶共育。
3.6 嚴格提青分批、淘汰和隔離病、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感染 蠶感染病毒后,發育遲緩,不僅養蠶技術處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將病傳染給健康蠶。因此,在生產上凡是發育遲緩的小蠶,都應用分批提青的辦法,與健康蠶分開飼養.發現患病個體,必須立即撿出,堅決淘汰,以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蠶座內有病死蠶,應小心撿出,防止尸體流出膿液而污染環境,并立即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此外,嚴格禁止大小蠶同室共育或混育。
3.7 注意催青保護,防止蠶種被二次污染 蠶種在出庫提酸時,已經將附在蠶種表面的病原殺滅。如果發種的環節復雜或催青的環境不良,蠶種極易發生二次污染。解決的辦法是蠶種領回后,用福爾馬林或漂白粉溶液進行卵面消毒,消毒后的蠶種放置于干凈的蠶室進行催青。
3.8 飼養抗病力強的品種 不同的蠶品種對膿病的抵抗力不同,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綜合考慮選擇抗病力、抗逆性強的蠶品種。
3.9 加強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園害蟲的防治工作 桑園多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肥,對增強蠶的體質,減少蠶病的發生很有必要。此外,桑園要適時噴藥殺蟲,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防止病毒引起交叉感染。
1 常見病癥的診斷與發病規律
家蠶常見病主要有真菌病(白僵病、綠僵病、曲霉病、鐮刀霉菌病)、病毒病(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濃核病)、細菌病(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胃腸病)、蠅蛆病、壁虱病、農藥中毒、煤氣中毒等。
1.1 真菌病 蠶體體表有油漬狀病斑,初死時頭胸伸出,尸體柔軟,可以任意繞折,以后逐漸硬化者,可診斷為白僵病;蠶體體表環節間形成少數大小不一、形狀不定的黑褐色圓形、橢圓形輪狀斑或云紋狀病斑,初死時蠶體伸直發軟,略有彈性,體色乳白(體皮不易破),逐漸硬化者,可診斷為綠僵病;一齡蠶全身黑褐,體壁緊張,二齡以后蠶體后部或肛門附近有圓形黑褐色大塊病斑,死后病斑部分硬化,其余部分發黑腐爛者,可診斷為曲霉病(圖1);蠶皮膚呈淺銹色,體軀縮短,臨死前在肛門處或體軀兩側出現一個褐色大病斑,后腸有硬塊.排糞困難或有連珠狀糞便粘在肛門處,有脫肛或尾部潰爛者,可診斷為鐮刀霉菌病(也稱黑尾病)(圖2)。
1.2 病毒病 蠶體環節腫脹,體色乳白,狂躁爬行,體壁易破流膿者,可診斷為血液型膿病;蠶體大小不齊.食欲不振,空頭、下痢,靜伏不動,排白色粘液者,可診斷為中腸型膿病;蠶體大小不齊,食欲不振,空頭、下痢,頭胸昂起不動,體色帶黃發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診斷為濃核病(圖3)。
1.3 細菌病 蠶體體軀挺直,停止食桑,稍吐水,胸部膨大,初死時有暫時尸僵現象,不久體壁松馳,頭胸伸出.出現黑胸、青頭等尸斑,然后尸體軟化腐爛呈黑褐色或紫紅色者,可診斷為細菌性敗血病;蠶食欲不振,體軀瘦小,發育不齊,空頭、下痢,在淘汰病蠶、改善飼養條件、添食氯霉素等抗菌素后病情明顯好轉者,可診斷為細菌性胃腸病。
1.4 其他病癥 蠶體表有大型黑色病斑,或體表呈紫醬色者,可診斷為蠅蛆病;小蠶頭胸突出、起縮、抖動呈不安狀,尸體不腐爛,大蠶排連珠狀糞、大量脫肛者,可診斷為壁虱病;蠶成堆亂爬、搖頭、翻滾、大量吐水,體軀彎曲者可診斷為農藥中毒;在一眠或二眠眠中呈半蛻皮或不蛻皮狀,尸體僵直發黑,體壁緊張發亮者,可診斷為煤氣中毒。
1.5 發病規律 一是養蠶規模小的零散戶在蠶的飼養過程中發病率相對較高;二是中秋時節發病重,晚秋次之,春蠶發病最輕;三是發病早(有的在二齡起蠶即開始發病)、范圍廣。
2 發病原因
蠶病的發生是病原、蠶體與環境三因素之問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蠶發病的原因較為復雜。蠶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預防為主”的意識不強 有相當一部分蠶農對蠶的生理特性缺乏了解,因而主觀上沒有“預防在先”的意識,不會主動切斷病原物;忽視蠶室、蠶具、蠶座和蠶體的消毒,蠶期中的蠶體保護措施不力,導致病原污染,引起蠶病暴發,收入減少。
2.2 蠶期前后消毒不徹底 蠶農普遍存在“重養輕消”的思想,有的甚至不消毒,有的即使消毒也只是走過場,思想馬虎,也有的消毒方法掌握不當,更多的是回山消毒不重視,消毒方法不科學等。消毒不徹底使殘留的病原物感染蠶群,導致蠶病大發生。
2.3 蠶期中消毒防病不力 養蠶過程中,蠶農沒有抓住關鍵環節做好蠶體、蠶座消毒。對蟻蠶、小蠶、起蠶、將眠蠶和老熟蠶的保護上不夠重視,也沒有及時隔離或淘汰病弱蠶,加大了病蠶與健康蠶重復傳染的機會,導致蠶病暴發。
2.4 蠶園治蟲防病工作不到位 由于蠶繭價格的不穩定,蠶農的經濟收益得不到相對的保障。因此,大多數蠶農對桑園的管理較為粗放,查蟲不勤,治蟲不力。害蟲尸體、糞便污染的桑葉是蠶病發生的又一個傳染源。
3 防治措施
3.1 全面清洗,徹底消毒 實踐表明,病死蠶及蠶糞等都帶有大量致病的病原體,它們是蠶病傳染發生的根源。因此養蠶前的消毒十分重要,應按照“一掃、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的清毒程序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同時消毒藥液的配制要準確,搖液噴灑要均勻、充足。蠶期結束后的回山消毒應及時徹底,用過的草籠要立即集中漚堆或焚燒,使殘存的病原數量降到最少,從而消滅病原滋生。
3.2 提倡小蠶共育,加強蠶體保護 實行小蠶共育,即可以解決單家獨戶消毒不徹底且費工費時的問題,又可以做到“統一消毒,統一飼養,統一管理”,還有利于農技部門推廣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
3.3 提高桑園治蟲能力,推廣桑葉葉面消毒技術 為了提高蠶繭質量,在桑園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增施有機肥,提高桑葉質量;二是要加強桑園治蟲防病工作;三是消除病蟲寄生和越冬環境;四是掌握好治蟲時機;五是對污染的桑葉要用0.3%的漂白粉澄清液進行葉面消毒,以殺滅病原體。
3.4 規范養蠶操作技術 目前農村存在著蠶農年齡偏大,技術老化,養蠶操作不規范的現象,應及時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出黑板報,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以提高蠶農的科技素質,逐步使蠶農達到操作規范化,自覺形成在采桑、治桑、擴座除沙等操作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消毒衛生習慣,做到家蠶無病、高產、穩產,增加蠶農經濟收入。
3.5 臺理安排養蠶批次,預留充足消毒時間 1年多次養蠶,尤其是多批次不間斷地飼養,蠶室蠶具連續使用,每期蠶結束后沒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時間,給病毒的殘留和積累創造了條件,膿病便有了隨時發生的可能。因此,一是適當減少養蠶次數,將兩個相鄰蠶期之間至少留出1周的間隙,以便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蠶室、蠶具的洗刷消毒,徹底殺滅上期蠶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減少養蠶批次時,可建立小蠶專用蠶房,實行小蠶共育。
3.6 嚴格提青分批、淘汰和隔離病、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感染 蠶感染病毒后,發育遲緩,不僅養蠶技術處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將病傳染給健康蠶。因此,在生產上凡是發育遲緩的小蠶,都應用分批提青的辦法,與健康蠶分開飼養.發現患病個體,必須立即撿出,堅決淘汰,以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蠶座內有病死蠶,應小心撿出,防止尸體流出膿液而污染環境,并立即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此外,嚴格禁止大小蠶同室共育或混育。
3.7 注意催青保護,防止蠶種被二次污染 蠶種在出庫提酸時,已經將附在蠶種表面的病原殺滅。如果發種的環節復雜或催青的環境不良,蠶種極易發生二次污染。解決的辦法是蠶種領回后,用福爾馬林或漂白粉溶液進行卵面消毒,消毒后的蠶種放置于干凈的蠶室進行催青。
3.8 飼養抗病力強的品種 不同的蠶品種對膿病的抵抗力不同,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綜合考慮選擇抗病力、抗逆性強的蠶品種。
3.9 加強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園害蟲的防治工作 桑園多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肥,對增強蠶的體質,減少蠶病的發生很有必要。此外,桑園要適時噴藥殺蟲,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防止病毒引起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