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養蠶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也是農業開發中主要的多種經營項目,但長期以來蠶桑業束縛在小農經濟中,使蠶桑生產處于家庭副業的地位;養殖戶分散飼養,缺乏規模效益。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蠶桑生產一般推行家庭勞力為主的(1-1.33hm2)經營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33hm2則不能取較好的效益,單戶經營6.67hm2以上更是難以成功。要全面提升蠶桑生產的行業優勢,增強競爭力,必須走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之路。如何進行規模化種植、綜合化開發是值得探索的課題。針對肥西縣銘傳鄉2001年一次種桑面積1.33hm2以上有23戶,6.67hm2以上有2戶的實際,選擇2個6.67hm2以上大戶及6個1.33hm2以上的大戶作為試驗戶,進行全年立體條桑育、少回施肥免除草技術等試驗、示范,對其余大戶進行跟蹤調查,經過2001-2004年的研究及調查總結,探索出了蠶桑規模生產的技術與其綜合開發的措施。
1 生產實縫
銘傳鄉農林村農戶柏光來經土地流轉,承包該村四葉片小流域山田及早地12h2,分2年種植。全部種桑養蠶。第1年桑園中套種西瓜、九頭芥,收人67530元。2002年在桑園中放養土雞,桑枝條扦插育苗,蠶糞養魚等共收入14.7萬元。2003年在桑園中放養土雞,蠶糞養魚,出售桑枝條、蠶糞等,全年各項產值合計595930元,實現利潤277530元。2004年全年養蠶,生產絲棉被、蠶沙枕,全年各項產值237.5萬元,獲利68.7萬元。
2 規模生產技術
2.1 1年兩剪快速養成技術一般桑園養成法需經過2年春伐以養樹型,第3年夏伐后才可正式投產,回報較慢。試驗戶改常規剪伐為1年兩剪快速成林技術,使桑園提早1年投產,即對定植后桑苗在離地21cm處剪去苗梢,選留位置適當的健壯芽梢2-3根;至6月初對新留芽梢離地面40cm處進行摘芯,以促進腋芽萌發,養成第1、2枝干,5-6月用尿素、磷酸二氫鉀交替進行葉面施肥6次,增加養分吸收,養成粗壯枝干。第2年春蠶后夏伐,提早投入,對照戶為常規剪伐。
2.2 桑園少回施肥免除草技術 在桑園施肥上改全年6次施肥為全年3次施肥,把有機復合肥和碳酸氫銨、過磷酸鈣混合開溝施人,使速效與長效肥料相結合。4月初施春肥1次.夏伐后施夏肥、秋肥各1次。桑園養雞可不進行除草,雞糞還可培肥桑園.改良土壤。
2.3 小蠶塑料薄膜少回育、大蠶立體條桑育技術 對照戶為常規飼育管理,調查蠶繭產量和養蠶用工。全年4期條桑育,中秋、晚秋間伐收獲條桑,即中秋蠶剪伐收獲每株樹上的1/2枝條,晚秋蠶剪伐另外1/2枝條,同時中秋剪口下留4-5葉,晚秋留3-4葉。
2.4 標準化蠶病綜合防治技術 根據大規模集中養蠶特點,配合省力化養蠶技術,制訂標準化蠶病綜合防治技術,立足預防為主.嚴格做好養蠶前、中、后的回山消毒,執行切實可行的衛生制度。
2.5 提高基礎設施水平 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為規模生產提供了保障,銘傳鄉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扶持柏光來戶10萬余元,支持其進行桑園噴灌工程建設,解決了該戶桑園易受旱災的困難。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這是財政支農、扶持大戶發展的一項舉措。
3 綜合開發措施
3.1 充分利用桑園土地資源 進行幼齡桑套種、桑園放養土雞。在第1年桑園中套種西瓜、九頭芥,第2年起在桑園中放養土雞,并利用“農桑12號”枝條扦插育苗、蠶糞養魚;土雞不使用配合飼料,讓其食桑園蟲、草,輔助喂飼玉米、稻谷、青菜等提高肉質。土雞肉質優、價格高、效益好,養雞還可以節約桑園除草開支,增加土地肥力。
3.2 綜合利用蠶桑副產品 開發蠶桑系列產品可提高附加值,栽桑養蠶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蠶糞、桑條等資源,值得開發利用。目前柏光來戶利用小蠶沙開發了蠶沙寶寶枕和蠶沙保健枕;把桑枝條粉碎培植食用菌;飼養雄蠶,讓其羽化,用雄蛾加中藥生產強身健體的雄蛾酒,用繭殼生產絲棉被。這些措施既綜合利用了資源,提高了效益,又可解決蠶閑季節熟練飼養員的就業問題。
3.3 逐年投資。減少資金壓力 聘請輔導員全面負責生產技術,雇用熟練工進行生產,桑蠶飼養分組負責,定產量指標,超產部分按比獎勵,即1-4齡每人飼養10張(包括采葉),5齡時再增加1個勞力負責室內飼養,5齡采葉可另行雇工。
3.4 注重生產經營管理 全面調度人力、物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立體種養.綜合經營,利用蠶沙等副產品開發蠶桑系列產品,延長蠶桑產業鏈,增收節支。從而獲得良好的綜合規模效益。
1 生產實縫
銘傳鄉農林村農戶柏光來經土地流轉,承包該村四葉片小流域山田及早地12h2,分2年種植。全部種桑養蠶。第1年桑園中套種西瓜、九頭芥,收人67530元。2002年在桑園中放養土雞,桑枝條扦插育苗,蠶糞養魚等共收入14.7萬元。2003年在桑園中放養土雞,蠶糞養魚,出售桑枝條、蠶糞等,全年各項產值合計595930元,實現利潤277530元。2004年全年養蠶,生產絲棉被、蠶沙枕,全年各項產值237.5萬元,獲利68.7萬元。
2 規模生產技術
2.1 1年兩剪快速養成技術一般桑園養成法需經過2年春伐以養樹型,第3年夏伐后才可正式投產,回報較慢。試驗戶改常規剪伐為1年兩剪快速成林技術,使桑園提早1年投產,即對定植后桑苗在離地21cm處剪去苗梢,選留位置適當的健壯芽梢2-3根;至6月初對新留芽梢離地面40cm處進行摘芯,以促進腋芽萌發,養成第1、2枝干,5-6月用尿素、磷酸二氫鉀交替進行葉面施肥6次,增加養分吸收,養成粗壯枝干。第2年春蠶后夏伐,提早投入,對照戶為常規剪伐。
2.2 桑園少回施肥免除草技術 在桑園施肥上改全年6次施肥為全年3次施肥,把有機復合肥和碳酸氫銨、過磷酸鈣混合開溝施人,使速效與長效肥料相結合。4月初施春肥1次.夏伐后施夏肥、秋肥各1次。桑園養雞可不進行除草,雞糞還可培肥桑園.改良土壤。
2.3 小蠶塑料薄膜少回育、大蠶立體條桑育技術 對照戶為常規飼育管理,調查蠶繭產量和養蠶用工。全年4期條桑育,中秋、晚秋間伐收獲條桑,即中秋蠶剪伐收獲每株樹上的1/2枝條,晚秋蠶剪伐另外1/2枝條,同時中秋剪口下留4-5葉,晚秋留3-4葉。
2.4 標準化蠶病綜合防治技術 根據大規模集中養蠶特點,配合省力化養蠶技術,制訂標準化蠶病綜合防治技術,立足預防為主.嚴格做好養蠶前、中、后的回山消毒,執行切實可行的衛生制度。
2.5 提高基礎設施水平 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為規模生產提供了保障,銘傳鄉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扶持柏光來戶10萬余元,支持其進行桑園噴灌工程建設,解決了該戶桑園易受旱災的困難。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這是財政支農、扶持大戶發展的一項舉措。
3 綜合開發措施
3.1 充分利用桑園土地資源 進行幼齡桑套種、桑園放養土雞。在第1年桑園中套種西瓜、九頭芥,第2年起在桑園中放養土雞,并利用“農桑12號”枝條扦插育苗、蠶糞養魚;土雞不使用配合飼料,讓其食桑園蟲、草,輔助喂飼玉米、稻谷、青菜等提高肉質。土雞肉質優、價格高、效益好,養雞還可以節約桑園除草開支,增加土地肥力。
3.2 綜合利用蠶桑副產品 開發蠶桑系列產品可提高附加值,栽桑養蠶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蠶糞、桑條等資源,值得開發利用。目前柏光來戶利用小蠶沙開發了蠶沙寶寶枕和蠶沙保健枕;把桑枝條粉碎培植食用菌;飼養雄蠶,讓其羽化,用雄蛾加中藥生產強身健體的雄蛾酒,用繭殼生產絲棉被。這些措施既綜合利用了資源,提高了效益,又可解決蠶閑季節熟練飼養員的就業問題。
3.3 逐年投資。減少資金壓力 聘請輔導員全面負責生產技術,雇用熟練工進行生產,桑蠶飼養分組負責,定產量指標,超產部分按比獎勵,即1-4齡每人飼養10張(包括采葉),5齡時再增加1個勞力負責室內飼養,5齡采葉可另行雇工。
3.4 注重生產經營管理 全面調度人力、物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立體種養.綜合經營,利用蠶沙等副產品開發蠶桑系列產品,延長蠶桑產業鏈,增收節支。從而獲得良好的綜合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