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水稻苗期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日期:2016-05-1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2    
為使水稻高產優質,對水稻苗期病害惡苗病、立枯病、水稻紋枯病,提出防治措施。 

    一、水稻立枯病 

    1、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針基腐等癥狀。(1)芽腐是在出土前或剛出土時發生,幼芽或幼根變褐色,芽扭曲腐爛而死,在種子和芽基部生有霉層。(2)針腐多發生于立針期至2葉期,病苗心中枯黃,葉片不展,種子和莖基交界處常有霉層,莖基軟易折,根變成黃褐色。青枯是水分失調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發生在3葉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天氣驟晴高溫,迅速出現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葉色青綠、整株萎蔫,成簇成片枯死。 

    尤其是寒冷稻區發生較重,主要由低溫多濕、溫差大,土壤偏堿,光照不足、播種過密、秧苗細弱等因素所致。發病時期,從出苗到插秧的整個育秧階段均可發生,但離乳期發病最重。病苗葉尖無露珠,心葉或上部葉片打綹,根少暗黃色,無新根,莖基部逐漸黃枯,軟化至腐爛,苗提取時與種子分離。 

    2、防治方法:(1)主要選擇地勢平坦、通風、光照良好地方育苗;鹽堿地育苗設隔離層;洼地要深溝高床。(2)藥劑防治:用42%立枯一次凈或35%枯必凈可濕性粉劑,在秧苗一葉一心時,每袋40克兌水100~120公斤澆在苗床上,即可防止立枯病的發生。或播前做好苗床,在澆足水的基礎上,用30%的堊霉靈(立枯靈或土菌消)水劑10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噴壺澆灌2~3升即可。不僅防病且可促進稻苗生長。水稻苗1葉1心時可再澆灌1次,效果更佳。也可用3%育菌靈水劑,每平方米苗床12.5毫米兌水3千克澆灌即可。 

    二、水稻惡苗病 

    1、惡苗病俗稱公稻子,又稱徒長病。水稻惡苗病菌侵染水稻,水稻發生惡苗病后,其發病植株的節間伸長,長得細而高,植株顏色較淡,葉片較正常株窄,節位上的葉鞘里或外有不定數的須根,稻稈內生有白色的霉物,后變成淡紅色,有時是黑色的小點。發病的植株抽穗較早,穗子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為不實粒。病死的植株抽穗較早,穗子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為不實粒。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淺紅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殼的內外穎合縫外,著生有淺紅色霉層。 

    2、防治方法: (1)用30%惡苗凈可濕性粉劑進行種子消毒,每袋100克兌水50公斤,可浸種40公斤左右,常溫下浸5~7天,浸后不用清水洗,可直接催芽播種,防惡苗病效果達99%以上。或用45%901可濕性粉劑加水500倍液,常溫下浸種,每100公斤藥液浸稻種80公斤。或用25%施保克乳油每支(2ml裝)兌水5kg浸種4kg,浸泡48小時,然后取出用清水催芽。防病效果95%以上。(2)苗期發病,每畝用抗枯寧3支加施保克2支,加水30~40kg均勻噴霧,防效在90%以上。石灰水或硫酸銅液浸種:用0.5~1%石灰水或0.1%硫酸銅液浸種2~3天。 

    三、水稻紋枯病 

    1、水稻紋枯病俗稱“花腳病”,為我國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稈雜交稻的高產田發生最為普遍而嚴重,致葉片枯死,紋枯病可使植株莖稈、葉鞘干枯至腐爛,引起結實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甚至在植株基部葉鞘、葉片上長有白色菌絲狀物,絲狀物之間生有褐色蘿卜籽狀小顆粒~菌核。后期在病部表面(或葉鞘內側)有時看到一層白色粉狀物,為病菌有性階段的子實層 (擔子和擔孢子)。 

    2、防治辦法:(1)農業防治:推廣稀播、稀插、增施磷鉀肥,實行淺水勤灌,選用抗病的品種。(2)科學管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不同要求,嚴格水位管理,貫徹“前淺、中曬、后濕潤”的用水原則,避免長期深灌或曬田過度,做到“淺水分蘗,夠苗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淺水養胎,濕潤保穗,不過早斷水,防止早衰”。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貫徹“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靈活追肥”的原則。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葉直骨硬,葉色退淡不過黃;后期不貪青,收獲時青枝蠟桿。(3)合理密植,改善群體通透性。(4)藥劑防病是目前防治紋枯病重要措施。要及時噴藥控病。’藥劑防治應采取“前壓、中控、后保重點”的策略。即分蘗拔節期控制病害水平擴展,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擴展,保護功能葉不受侵害。藥劑前期用5%田安水劑400倍液,后期以施2萬單位井崗霉素300倍液,或28%多井懸浮劑500~700倍液,連續2~3次。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