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黑龍江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減產10~20%,嚴重的達40~50%,個別感病品種發病嚴重時甚至全田出現白穗,可導致顆粒不收。稻瘟病病原菌為無性世代屬于半知菌亞門,稻梨孢菌。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病稻草和病種子上越冬。稻瘟病的病菌孢子具有隨空氣飄散的特性,帶病稻草是初侵染的主要來源。用帶有潛伏菌絲的種子播種,其秧苗可能發病,而表面帶菌(分生孢子)的種子,則在催芽播種后,分生孢子萌芽從幼苗基部侵入,因而秧苗發病。在病稻草中越冬的菌絲于來年6~7月間,平均氣溫達15℃以上時,于降雨后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本田,葉片受侵染發病后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再經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越冬的病草、病癟粒,都可成為第二年稻瘟病的初侵染來源。水稻穗頸瘟發生在穗頸和小穗梗上,病部發生褐色至黑色圓型或梭型病斑,在潮濕的氣候下,病斑上產生青霉層,發生早時形成秕谷和白穗,發生遲時,籽粒不飽滿,造成減產。谷粒瘟發生在稻粒及護穎上,在穎殼處呈現暗灰色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斑,影響結實,嚴重的可使米粒變黑。
一、水稻稻瘟病發病條件
1、品種抗病性。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差異很大,一般耐肥力強的品種抗性也較強。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組織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葉期)至分蘗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葉片而言,初葉當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漸增強,13d后很少感病。穗頸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漸增強。種植感病品種易引起發病。
2、氣象條件。影響稻瘟病的氣象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其次是光和風。溫度主要影響水稻和病菌的生長發育,濕度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水稻葉瘟病,旬平均氣溫為24~28℃,且有一晝夜以上的飽和濕度,則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間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霧、露天氣多,光照少,適合稻瘟病流行。水稻抽穗期如氣溫降到20℃以下,并持續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頸瘟流行。2005年的氣象條件就非常適宜于水稻稻瘟病的發生流行,結果造成很大的損失。
3、肥水管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長,葉色濃綠,組織柔軟,導致組織細胞壁變薄,葉片硅質化程度降低,葉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減弱。追施氮肥過急、過晚也易造成抗病性減弱。施用氮肥不均時,施肥過多的地方,往往形成發病中心;長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溫低,對水稻生長不利,往往先發病,發病重。此外,地勢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氣溫、水溫、土溫冷涼,排水通氣不好,也易發病。
4、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從近年來稻瘟病發生情況來看,凡是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的縣(市、區),稻瘟病發生就比較重。近三年來大面積種植空育131,該品種品質好并且產量高,今年該品種的發病株率就達到30%以上,個別地塊以達絕產程度。
二、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治技術
1、選用抗病品種。第一積溫帶可選用五優稻一號、牡丹江19、松粳2、松粳3、富士光;第二積溫帶可選用北稻1、綏粳4、松粳6、墾稻10;三積溫帶可選用龍盾102、龍盾103、龍盾104、合江19;第四積溫帶可選用黑粳6、黑粳7。同時搭配種植一些性狀好,抗病較強的品種。
2、種子處理。可用25%使百克乳油或25%施保克乳油5000倍液浸種,殺死種子身上的稻瘟病菌。
3、加強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使用,適當施用硅鈣肥或硅鉀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早施追肥,切忌氮肥過多,過晚。在灌水方面,水層深淺以滿足水稻的需要為原則。還應加強田間管理,田間要保持淺水層,盡可能降低田間濕度。另外,應將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割凈,以增加通風透光性。
4、處理病谷、病草。在收獲時對病區的病谷、病草應分別堆放,可以用火焚燒,切忌不能用其來喂牲畜,防止菌源流入田間。
5、藥劑防治。6~7月下旬,要經常深入田間檢查病情,如田間發現病斑特別是急性病斑,并且水稻葉色濃綠瘋長,天氣陰雨連綿,則應立即打藥防治。穗頸瘟防治應在水稻孕穗末期到剛抽穗期噴藥防治,如天氣連續陰雨,也可在齊穗期再補噴1次藥劑。應用藥劑可選用25%使百克乳油、25%施保克乳油等咪鮮胺類藥劑每667平方米用量40~60mm對水30kg均勻噴霧,隔7~10d再噴1次。噴藥時應注意躲開水稻開花期,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后噴藥為宜,以避免影響水稻授粉。
一、水稻稻瘟病發病條件
1、品種抗病性。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差異很大,一般耐肥力強的品種抗性也較強。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組織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葉期)至分蘗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葉片而言,初葉當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漸增強,13d后很少感病。穗頸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漸增強。種植感病品種易引起發病。
2、氣象條件。影響稻瘟病的氣象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其次是光和風。溫度主要影響水稻和病菌的生長發育,濕度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水稻葉瘟病,旬平均氣溫為24~28℃,且有一晝夜以上的飽和濕度,則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間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霧、露天氣多,光照少,適合稻瘟病流行。水稻抽穗期如氣溫降到20℃以下,并持續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頸瘟流行。2005年的氣象條件就非常適宜于水稻稻瘟病的發生流行,結果造成很大的損失。
3、肥水管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長,葉色濃綠,組織柔軟,導致組織細胞壁變薄,葉片硅質化程度降低,葉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減弱。追施氮肥過急、過晚也易造成抗病性減弱。施用氮肥不均時,施肥過多的地方,往往形成發病中心;長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溫低,對水稻生長不利,往往先發病,發病重。此外,地勢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氣溫、水溫、土溫冷涼,排水通氣不好,也易發病。
4、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從近年來稻瘟病發生情況來看,凡是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的縣(市、區),稻瘟病發生就比較重。近三年來大面積種植空育131,該品種品質好并且產量高,今年該品種的發病株率就達到30%以上,個別地塊以達絕產程度。
二、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治技術
1、選用抗病品種。第一積溫帶可選用五優稻一號、牡丹江19、松粳2、松粳3、富士光;第二積溫帶可選用北稻1、綏粳4、松粳6、墾稻10;三積溫帶可選用龍盾102、龍盾103、龍盾104、合江19;第四積溫帶可選用黑粳6、黑粳7。同時搭配種植一些性狀好,抗病較強的品種。
2、種子處理。可用25%使百克乳油或25%施保克乳油5000倍液浸種,殺死種子身上的稻瘟病菌。
3、加強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使用,適當施用硅鈣肥或硅鉀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早施追肥,切忌氮肥過多,過晚。在灌水方面,水層深淺以滿足水稻的需要為原則。還應加強田間管理,田間要保持淺水層,盡可能降低田間濕度。另外,應將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割凈,以增加通風透光性。
4、處理病谷、病草。在收獲時對病區的病谷、病草應分別堆放,可以用火焚燒,切忌不能用其來喂牲畜,防止菌源流入田間。
5、藥劑防治。6~7月下旬,要經常深入田間檢查病情,如田間發現病斑特別是急性病斑,并且水稻葉色濃綠瘋長,天氣陰雨連綿,則應立即打藥防治。穗頸瘟防治應在水稻孕穗末期到剛抽穗期噴藥防治,如天氣連續陰雨,也可在齊穗期再補噴1次藥劑。應用藥劑可選用25%使百克乳油、25%施保克乳油等咪鮮胺類藥劑每667平方米用量40~60mm對水30kg均勻噴霧,隔7~10d再噴1次。噴藥時應注意躲開水稻開花期,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后噴藥為宜,以避免影響水稻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