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種植茶樹的大國,并且我國種植茶樹的歷史也是悠久的,在許多書籍中都有記載。現在我們就來簡單回顧一下我國茶樹的發展歷史。
自明代起,茶農逐漸講究茶樹栽植技藝,并積累了“土壤氣候之適宜,種籽之選育,栽植施肥之得法。三者齊備,茶樹之生長,無不欣欣向榮”的栽種經驗。
民國時期,境內茶樹栽種仍沿襲傳統舊法:栽種前先清理山地,砍去喬木,燒墾后挖穴將種籽直播,每畝100―400叢不等,茶地普遍間套雜糧、油桐等。這種方法,廣種薄收投產期長,栽種6年后才能開園采摘。只有龍井茶區,采取等高叢植和條植,筑梯砌坎,茶園整齊成片。
解放后,茶樹種植方法有較大的變革,茶園面貌大有改觀。50年代中期,改傳統叢栽為條栽,產量增兩倍以上。60年代,改間作為專業茶園,全市建設集中連片的專業化茶園55,720畝。70年代,改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重點建設茶葉商品基地。按照“集中連片,等高種植;深翻土壤,施足底肥;修筑梯地,路渠相通;采用良種,合理密植”的規范發展茶園,標準高,質量好,成為杭州茶葉增產主要基地。
1973年,杭州開始建設“矮化密植速生茶園”試驗,改變了種茶稀植低產的傳統習慣,使茶樹一年種,兩年采,三年畝產超雙百,四年五年奪高產,經濟效益好。1975年后,向全市茶區逐步推廣,到1985年,全市共發展密植速成茶園46,206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