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是我省糧食生產的主要害蟲,每年因玉米螟危害造成的玉米損失在10%左右,損失糧食約10億公斤。為保障我省玉米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提高我省玉米綜合生產能力,2005年吉林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在我省糧食主產區實施1000萬畝生物防治玉米螟技術推廣項目,以實現蟲口奪糧。雙陽區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積20萬畝,落實在我區的奢嶺、齊家、雙營子三個鄉、鎮(街)。主要技術指標:玉米螟卵寄生率70%,田間平均防治效果65%,挽回玉米產量損失率5%,防治成本每畝1.2元,投入產出比1∶18.75。現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如下:
一、組織監測,適時防治
從5月1日起,每三天調查一次玉米螟越冬幼蟲生長發育進度。玉米螟幼蟲化蛹率達到10%后,每天調查一次,6月26日玉米螟幼蟲化蛹率達到20%。結合氣象預報,確定第一次放蜂時間為7月5日,第二次放蜂時間為7月10日。
二、適時進行玉米螟卵寄生率調查
7月25口、26日(第二次放蜂15天后),分別對防蜂區和對照區玉米螟卵寄生率進行調查,每個鄉調查2個村,每個村調查兩塊地,每塊地隨機采集玉米螟卵20塊,放置培養皿內發育。
3天后,計算玉米螟卵寄生率。平均寄生率為81.0%,校正寄生率為77.4%。達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指標(玉米螟卵寄生率70%)。
三、玉米螟生物防治效果調查及經濟效益分析
9月22~30日,我們先后對奢嶺街道辦事處、齊家鎮、雙營鄉三個放蜂區的放蜂田及平湖街道辦事處、鹿鄉鎮兩個對照區進行了剖桿調查。防治區每個鄉(鎮)調查2個村,每個村調查2塊地,每塊地按對角線調查法取5點,每點調查20株,共計100株。對照區取2個鄉 (鎮),方法與防治區相同。調查數據計算結果為:被害株減退率為49.1%,百桿活蟲減退率為84.8%,蟲孔減退率為85.0%,田間平均防治效果73.0%,達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指標(田間平均防治效果65%)。防治區的產量損失率為4.61%,對照區的產量損失率為12.32%,挽回玉米產量損失率7.71%,達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指標(挽回玉米產量損失率5%)。玉米平均單產按每畝566公斤計算,畝挽回玉米43.6公斤。防治區20萬畝玉米田共挽回產量872萬公斤。每公斤玉米按0.8元計算,新增總產值697.6萬元。每畝玉米田防治成本1.2元,防治區20萬畝防治成本24萬元,純增收益673.6萬元,投入產出比1∶29.1。
一、組織監測,適時防治
從5月1日起,每三天調查一次玉米螟越冬幼蟲生長發育進度。玉米螟幼蟲化蛹率達到10%后,每天調查一次,6月26日玉米螟幼蟲化蛹率達到20%。結合氣象預報,確定第一次放蜂時間為7月5日,第二次放蜂時間為7月10日。
二、適時進行玉米螟卵寄生率調查
7月25口、26日(第二次放蜂15天后),分別對防蜂區和對照區玉米螟卵寄生率進行調查,每個鄉調查2個村,每個村調查兩塊地,每塊地隨機采集玉米螟卵20塊,放置培養皿內發育。
3天后,計算玉米螟卵寄生率。平均寄生率為81.0%,校正寄生率為77.4%。達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指標(玉米螟卵寄生率70%)。
三、玉米螟生物防治效果調查及經濟效益分析
9月22~30日,我們先后對奢嶺街道辦事處、齊家鎮、雙營鄉三個放蜂區的放蜂田及平湖街道辦事處、鹿鄉鎮兩個對照區進行了剖桿調查。防治區每個鄉(鎮)調查2個村,每個村調查2塊地,每塊地按對角線調查法取5點,每點調查20株,共計100株。對照區取2個鄉 (鎮),方法與防治區相同。調查數據計算結果為:被害株減退率為49.1%,百桿活蟲減退率為84.8%,蟲孔減退率為85.0%,田間平均防治效果73.0%,達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指標(田間平均防治效果65%)。防治區的產量損失率為4.61%,對照區的產量損失率為12.32%,挽回玉米產量損失率7.71%,達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術指標(挽回玉米產量損失率5%)。玉米平均單產按每畝566公斤計算,畝挽回玉米43.6公斤。防治區20萬畝玉米田共挽回產量872萬公斤。每公斤玉米按0.8元計算,新增總產值697.6萬元。每畝玉米田防治成本1.2元,防治區20萬畝防治成本24萬元,純增收益673.6萬元,投入產出比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