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美國青蛙產品的藥殘和養殖自身的污染,提高蛙產品品質,確保其食用安全,提高蛙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筆者通過利用蛙溝、蛙田、田埂種植水稻和魚牧草,養殖美國青蛙和草食性魚類,形成蛙、稻、草、魚產業鏈,對開展稻田生態養殖美國青蛙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養殖環境條件
1.養殖地點 垅田6.5畝,光照中等,每個田塊0.5畝~2.0畝,交通、用電、排灌比較便利。
2.養殖用水 水質清新,未受任何污染,水量能夠滿足蛙田、魚塘每日交換2~3次,2月~11月水溫保持在15℃~35℃。
3.生態養蛙設施 建種蛙池3口,每口土池長6m、寬4m、深0.4m~0.5m。建蛙田36口,每口長9m、寬6m,共計1298平方米。在蛙田長軸邊上各挖溝一條,長9m、寬1.0m~1.5m、深0.4m,蛙田與蛙溝之間筑一條小田埂,高寬各為0.3m,蛙田四周加高田埂至寬0.4m、高0.3m。插秧后在蛙田中挖"十"、"井"字溝,寬深各0.35m。建蝌蚪培育池4口,每口長7m、寬6m,面積42平方米。沿著各類培育池、每塊蛙田和整個養蛙區域邊緣打木樁,用尼龍篩絹布圍,拉平拉直,并用竹、木片、鐵釘將圍網固定在木樁上,圍網高1m,網腳埋入土壤中0.1m。各類培育池和蛙田單獨對角設置進出水口,用尼龍篩絹布和方條木制作成長0.4m、高0.3m的攔魚柵。養蛙區域四周開挖寬、深各0.5m以上的排洪溝,防止洪水入內。建魚塘1口,面積2畝,水深1.5m,配套養殖草食性魚類,放養5~6寸草魚250尾/畝、老口草魚100尾/畝、團頭魴100尾/畝,搭配放養鯉、鯽、鰱、鳙等220尾/畝,7月份再放養秋片草魚1000尾/畝,鰱、鳙、鯉、鯽各100尾/畝,通過套養就地解決魚種問題。
4.蛙田生態環境營造 種蛙、蝌蚪入池前1個月~2個月,將種蛙池、蝌蚪培育池清整、曬干、蓄水,并種植輪葉黑藻,放入少量水葫蘆;每年6月~10月在蛙.田種植一茬水稻;3月~10月在蛙池、蛙田、蛙溝及整個養蛙區域的四周、邊坡、溝堤、空閑地分別種植墨西哥玉米草,9月份至翌年4月份在蛙田、蛙池、堤面播種黑麥草。通過蛙、
稻、草、魚對接,發揮稻和草的繁衍、誘蟲、避暑、保護等功能。
關于水稻栽培與管理,可選用汕優70、特優70等中、遲熟稻種,5月中旬播種,6月中旬插秧,施糞肥500kg/畝、碳銨20kg/畝作基肥。第一次除草時用碳銨10kg、過鈣15kg、氯化鉀5kg,防治病蟲害,并選用廣譜低毒農藥噴施。
關于黑麥草、墨西哥玉米草的種植與管理,可在每期播種和移栽前,施糞肥1000kg/畝~1500kg/畝,每茬施追肥4~6次,用碳銨60kg/畝或尿素50kg/畝、過鈣15kg/畝;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及時移栽、除草、施肥、收割。黑麥草于每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播種,用草種1.5kg/畝,12月下旬第一次收割,以后間隔25天~30天收割1次,翌年4月下旬結束,每次割草后施追肥1次,用尿素10kg/畝。墨西哥玉米草于2月下旬播種,用草種1kg/畝,3月下旬移栽,株行距0.3m~0.35m,4月下旬開始割草,中途間隔20~25天割草1次,每次割草后及時追肥,用尿素10kg/畝~15kg/畝,10月初結束。黑麥草和墨西哥玉米草很少發病,沒有使用農藥,黑麥草有部分發生棄霉病,常采用提藥收割辦法解決。
二、美國青蛙養殖
1.1999年從廣東補充引進種蛙43只(♂),從江西補充購回種蛙(♀)40只,共計放養種蛙106組。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前進行初選,將雌蛙、雄蛙分開單獨培育,2月以后第二次選種,3年共淘汰種蛙45組。種蛙分別達到體重280g~350g,體表豐滿、光亮,種蛙活潑、好動。對每年10月、翌年2月春、秋季產完卵的親蛙采取強化培育,投喂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的飼料,多投喂新鮮活餌、動物內臟和顆粒飼料,要求做到喂好、喂飽。
2.每年以自然產卵為主,3月初,水溫在17℃以上,作產卵準備,整理產卵池、撈除四周雜草和放入少量水葫蘆。當水溫達到19℃~20℃,雌蛙與雄蛙嗚叫聲大且持續時間延長時,將雌蛙與雄蛙按1∶1的比例放入產卵池。水溫穩定在21℃以上,雌蛙與雄蛙抱對,嗚叫活躍、頻繁,晴天的早晨5時~7時尤其是雨后的第二天清晨產卵多,注意觀察和及時收卵。
3.孵化前20天,將蛙溝、孵化池進行干池、整理、日曬。放卵前7天~10天,先蓄水20cm~30cm,用生石灰兌水潑灑消毒。放卵前1小時,將孵化網箱安裝固定好,孵化網箱長2m~10m、寬1.0m~1.5m,網目60~80目,用無結節尼龍篩絹布縫制,網箱間隔0.8m~1.0m。先在網箱內的水面放一些雜草,蛙卵產出后1小時內立即將蛙卵撈出,移入網箱內孵化,避免卵塊被種蛙攪散或因時間過長蛙卵經撈動易翻轉而很難復位,進而易產生死卵。將蛙卵放于雜草面上,防止蛙卵沉入水底,及時將蛙卵平鋪于水草上,并均勻分散,將白卵翻轉復位使其保持黑色卵朝上,以利蛙卵的正常發育和出苗,蛙卵放養密度5000粒/平方米~8000粒/平方米。孵化時,經常觀察以防止大風吹翻網箱。高溫高熱天氣,保持孵化箱內水深30cm,并在網箱上方鋪設遮陽網,加一定量的水,邊進邊排。
4.蝌蚪孵化出5天后,開始投喂蛋黃,每天投喂2~3次,每1萬尾蝌蚪每天投喂蛋黃1~2個,以后視蝌蚪攝食情況逐漸增加。第7天~第8天,開始投喂黃豆漿,每1萬尾每天投喂黃豆0.5kg,12天~15天內將蝌蚪移入蛙田的溝內、蝌蚪池進行培育,并繼續投喂豆漿;每隔1天~2天施入人畜糞便1次,每次施糞肥50kg/畝。蝌蚪生長至體長4cm以上,開始投喂配合飼料,魚粉、米糠、麥麩的配比為6∶3∶1,并經常投喂瓜果、豆渣、薯類、多維素;每隔2天~3天施入糞肥60kg/畝~100kg/畝,保持水位0.3m~0.4m。9月底以前,將蝌蚪集中專門培育,增加飼料中的植物性餌料含量,以推遲蝌蚪的變態期,待翌年2月開始及時分開稀養,強化培育,從而提高蝌蚪成活率。
5.蝌蚪飼養30天后,及時分養,放養密度1500尾/平方米~2500尾/平方米,待蝌蚪的前肢已長出時再分塘1次,放養密度調整為500尾/平方米~1000尾/平方米。
6.幼蛙養殖 蝌蚪完全變態前或幼蛙放養前,在每條蛙溝或蛙田上方距水面0.3m~0.4m處安裝3~4盞黑光燈,在蛙溝或蛙田內放置好2~3個飼料臺,蓄水至0.2m~0.3m。飼料臺長1m~2m、寬0.8m~1.2m,用3cm~5cm的杉木方條釘成正反兩面框架,再用40目的尼龍篩絹鋪框底制成飼料臺。蝌蚪四肢長齊、攀爬自如時,及時將幼蛙撈出,過數后放養密度調整為80尾/平方米~100尾/平方米。起初投喂蠅蛆、小蝦和少量蛙料誘食,少量多餐,每天投喂4~6次,以后逐漸調整為每天投喂3~4次配合飼料,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0%~42%,每隔1天~2天清洗飼料臺1次,每隔2天沖水1次,防止殘餌霉變和水質惡化。每隔10天~15天分選幼蛙1次,將大、中、小蛙分開飼養。
7.成蛙養殖 規格為體重50g~100g的小蛙或體重150g以上的中蛙,放養密度為40尾/平方米~50尾/平方米,每天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半前、晚10點前不投喂,讓幼蛙捕食各類昆蟲。蛙田保持水深5cm~15cm,蛙溝水深0.3m~0.4m,每隔1天~2天加水1次,水溫30℃以上時每天堅持連續沖水。冬季水溫低,蟲害少,9月~10月間應多投喂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的飼料,并將稻草全部裁短回田,加滿蛙田水至0.7m~0.8m,確保越冬安全。
8.病害防治 放養前15天,對各類培育池、蛙田用生石灰200g/立方米兌水遍灑;蝌蚪、幼蛙、中成蛙等按標準放養,適當密養;種蛙、蝌蚪、蛙苗進池前,放入10ppm~15ppm濃度的高猛酸鉀溶液中浸洗20分鐘~30分鐘,每隔1天~2天沖水1次;勤換水,及時調節水質;發病季節,每隔15天~20,天對各類培育池和蛙田交替使用20ppm生石灰、0.5ppm二氧化氯進行消毒;經常投喂鮮活餌料生物和多維素。按上述方法進行預防,發病少,用藥少。
三、養殖結果與經濟效益
3年共產蛙卵48.1萬粒,孵化出蝌蚪31.2萬尾,收稻谷4312kg,收成蛙6186.1kg,收魚牧草103911kg,產魚4760.8kg,其中草食性魚類3570.3kg,創產值132025.43元,扣除成本64118.65元,純收入64307.68元,投入產出為1∶2.06。稻田生態養殖美國青蛙,與工廠化集約式養殖相比,品質更優。
四、小結與討論
1.蛙的飼料含蛋白質高,營養豐富,殘餌和蛙糞是蛙田的最好肥料,可改良土壤,供水稻、魚牧草吸收;在水肥充足時,水稻、魚牧草生長旺盛,高產,對直接養殖草食性魚類和帶動肥水性魚類恰到好處;蛙田在養蛙的同時,交替種植水稻、黑麥草,各類培育池和蛙田四周大量種植墨西哥玉米草,對凈化空氣和水質,繁衍昆蟲,直接為蛙類周年提供天然活餌,防高溫、避天敵和吸收蛙田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等起了多元復合作用,生態效益顯著。
2.通過建立稻田養蛙新生態,結合使用生石灰清塘、適當密養、加換水、改進投喂技術等措施,改變了單純依賴藥物和僅靠增加用藥品種、次數和加大用藥劑量等被動的蛙病治療方法,降低了蛙病的發病率,減少了用藥量和藥物殘留,確保了蛙類產品品質的提升和食用安全。
3.稻田生態養蛙的核心是減少污染和蛙病,蛙、稻、草、魚均有較大的功能、空間和潛力,不斷更新品種和種養技術,做好蛙、稻、草、魚的對接,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實現稻田生態養蛙業持續發展,真正達到生態產品標準的最佳選擇和對策。
一、養殖環境條件
1.養殖地點 垅田6.5畝,光照中等,每個田塊0.5畝~2.0畝,交通、用電、排灌比較便利。
2.養殖用水 水質清新,未受任何污染,水量能夠滿足蛙田、魚塘每日交換2~3次,2月~11月水溫保持在15℃~35℃。
3.生態養蛙設施 建種蛙池3口,每口土池長6m、寬4m、深0.4m~0.5m。建蛙田36口,每口長9m、寬6m,共計1298平方米。在蛙田長軸邊上各挖溝一條,長9m、寬1.0m~1.5m、深0.4m,蛙田與蛙溝之間筑一條小田埂,高寬各為0.3m,蛙田四周加高田埂至寬0.4m、高0.3m。插秧后在蛙田中挖"十"、"井"字溝,寬深各0.35m。建蝌蚪培育池4口,每口長7m、寬6m,面積42平方米。沿著各類培育池、每塊蛙田和整個養蛙區域邊緣打木樁,用尼龍篩絹布圍,拉平拉直,并用竹、木片、鐵釘將圍網固定在木樁上,圍網高1m,網腳埋入土壤中0.1m。各類培育池和蛙田單獨對角設置進出水口,用尼龍篩絹布和方條木制作成長0.4m、高0.3m的攔魚柵。養蛙區域四周開挖寬、深各0.5m以上的排洪溝,防止洪水入內。建魚塘1口,面積2畝,水深1.5m,配套養殖草食性魚類,放養5~6寸草魚250尾/畝、老口草魚100尾/畝、團頭魴100尾/畝,搭配放養鯉、鯽、鰱、鳙等220尾/畝,7月份再放養秋片草魚1000尾/畝,鰱、鳙、鯉、鯽各100尾/畝,通過套養就地解決魚種問題。
4.蛙田生態環境營造 種蛙、蝌蚪入池前1個月~2個月,將種蛙池、蝌蚪培育池清整、曬干、蓄水,并種植輪葉黑藻,放入少量水葫蘆;每年6月~10月在蛙.田種植一茬水稻;3月~10月在蛙池、蛙田、蛙溝及整個養蛙區域的四周、邊坡、溝堤、空閑地分別種植墨西哥玉米草,9月份至翌年4月份在蛙田、蛙池、堤面播種黑麥草。通過蛙、
稻、草、魚對接,發揮稻和草的繁衍、誘蟲、避暑、保護等功能。
關于水稻栽培與管理,可選用汕優70、特優70等中、遲熟稻種,5月中旬播種,6月中旬插秧,施糞肥500kg/畝、碳銨20kg/畝作基肥。第一次除草時用碳銨10kg、過鈣15kg、氯化鉀5kg,防治病蟲害,并選用廣譜低毒農藥噴施。
關于黑麥草、墨西哥玉米草的種植與管理,可在每期播種和移栽前,施糞肥1000kg/畝~1500kg/畝,每茬施追肥4~6次,用碳銨60kg/畝或尿素50kg/畝、過鈣15kg/畝;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及時移栽、除草、施肥、收割。黑麥草于每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播種,用草種1.5kg/畝,12月下旬第一次收割,以后間隔25天~30天收割1次,翌年4月下旬結束,每次割草后施追肥1次,用尿素10kg/畝。墨西哥玉米草于2月下旬播種,用草種1kg/畝,3月下旬移栽,株行距0.3m~0.35m,4月下旬開始割草,中途間隔20~25天割草1次,每次割草后及時追肥,用尿素10kg/畝~15kg/畝,10月初結束。黑麥草和墨西哥玉米草很少發病,沒有使用農藥,黑麥草有部分發生棄霉病,常采用提藥收割辦法解決。
二、美國青蛙養殖
1.1999年從廣東補充引進種蛙43只(♂),從江西補充購回種蛙(♀)40只,共計放養種蛙106組。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前進行初選,將雌蛙、雄蛙分開單獨培育,2月以后第二次選種,3年共淘汰種蛙45組。種蛙分別達到體重280g~350g,體表豐滿、光亮,種蛙活潑、好動。對每年10月、翌年2月春、秋季產完卵的親蛙采取強化培育,投喂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的飼料,多投喂新鮮活餌、動物內臟和顆粒飼料,要求做到喂好、喂飽。
2.每年以自然產卵為主,3月初,水溫在17℃以上,作產卵準備,整理產卵池、撈除四周雜草和放入少量水葫蘆。當水溫達到19℃~20℃,雌蛙與雄蛙嗚叫聲大且持續時間延長時,將雌蛙與雄蛙按1∶1的比例放入產卵池。水溫穩定在21℃以上,雌蛙與雄蛙抱對,嗚叫活躍、頻繁,晴天的早晨5時~7時尤其是雨后的第二天清晨產卵多,注意觀察和及時收卵。
3.孵化前20天,將蛙溝、孵化池進行干池、整理、日曬。放卵前7天~10天,先蓄水20cm~30cm,用生石灰兌水潑灑消毒。放卵前1小時,將孵化網箱安裝固定好,孵化網箱長2m~10m、寬1.0m~1.5m,網目60~80目,用無結節尼龍篩絹布縫制,網箱間隔0.8m~1.0m。先在網箱內的水面放一些雜草,蛙卵產出后1小時內立即將蛙卵撈出,移入網箱內孵化,避免卵塊被種蛙攪散或因時間過長蛙卵經撈動易翻轉而很難復位,進而易產生死卵。將蛙卵放于雜草面上,防止蛙卵沉入水底,及時將蛙卵平鋪于水草上,并均勻分散,將白卵翻轉復位使其保持黑色卵朝上,以利蛙卵的正常發育和出苗,蛙卵放養密度5000粒/平方米~8000粒/平方米。孵化時,經常觀察以防止大風吹翻網箱。高溫高熱天氣,保持孵化箱內水深30cm,并在網箱上方鋪設遮陽網,加一定量的水,邊進邊排。
4.蝌蚪孵化出5天后,開始投喂蛋黃,每天投喂2~3次,每1萬尾蝌蚪每天投喂蛋黃1~2個,以后視蝌蚪攝食情況逐漸增加。第7天~第8天,開始投喂黃豆漿,每1萬尾每天投喂黃豆0.5kg,12天~15天內將蝌蚪移入蛙田的溝內、蝌蚪池進行培育,并繼續投喂豆漿;每隔1天~2天施入人畜糞便1次,每次施糞肥50kg/畝。蝌蚪生長至體長4cm以上,開始投喂配合飼料,魚粉、米糠、麥麩的配比為6∶3∶1,并經常投喂瓜果、豆渣、薯類、多維素;每隔2天~3天施入糞肥60kg/畝~100kg/畝,保持水位0.3m~0.4m。9月底以前,將蝌蚪集中專門培育,增加飼料中的植物性餌料含量,以推遲蝌蚪的變態期,待翌年2月開始及時分開稀養,強化培育,從而提高蝌蚪成活率。
5.蝌蚪飼養30天后,及時分養,放養密度1500尾/平方米~2500尾/平方米,待蝌蚪的前肢已長出時再分塘1次,放養密度調整為500尾/平方米~1000尾/平方米。
6.幼蛙養殖 蝌蚪完全變態前或幼蛙放養前,在每條蛙溝或蛙田上方距水面0.3m~0.4m處安裝3~4盞黑光燈,在蛙溝或蛙田內放置好2~3個飼料臺,蓄水至0.2m~0.3m。飼料臺長1m~2m、寬0.8m~1.2m,用3cm~5cm的杉木方條釘成正反兩面框架,再用40目的尼龍篩絹鋪框底制成飼料臺。蝌蚪四肢長齊、攀爬自如時,及時將幼蛙撈出,過數后放養密度調整為80尾/平方米~100尾/平方米。起初投喂蠅蛆、小蝦和少量蛙料誘食,少量多餐,每天投喂4~6次,以后逐漸調整為每天投喂3~4次配合飼料,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0%~42%,每隔1天~2天清洗飼料臺1次,每隔2天沖水1次,防止殘餌霉變和水質惡化。每隔10天~15天分選幼蛙1次,將大、中、小蛙分開飼養。
7.成蛙養殖 規格為體重50g~100g的小蛙或體重150g以上的中蛙,放養密度為40尾/平方米~50尾/平方米,每天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半前、晚10點前不投喂,讓幼蛙捕食各類昆蟲。蛙田保持水深5cm~15cm,蛙溝水深0.3m~0.4m,每隔1天~2天加水1次,水溫30℃以上時每天堅持連續沖水。冬季水溫低,蟲害少,9月~10月間應多投喂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的飼料,并將稻草全部裁短回田,加滿蛙田水至0.7m~0.8m,確保越冬安全。
8.病害防治 放養前15天,對各類培育池、蛙田用生石灰200g/立方米兌水遍灑;蝌蚪、幼蛙、中成蛙等按標準放養,適當密養;種蛙、蝌蚪、蛙苗進池前,放入10ppm~15ppm濃度的高猛酸鉀溶液中浸洗20分鐘~30分鐘,每隔1天~2天沖水1次;勤換水,及時調節水質;發病季節,每隔15天~20,天對各類培育池和蛙田交替使用20ppm生石灰、0.5ppm二氧化氯進行消毒;經常投喂鮮活餌料生物和多維素。按上述方法進行預防,發病少,用藥少。
三、養殖結果與經濟效益
3年共產蛙卵48.1萬粒,孵化出蝌蚪31.2萬尾,收稻谷4312kg,收成蛙6186.1kg,收魚牧草103911kg,產魚4760.8kg,其中草食性魚類3570.3kg,創產值132025.43元,扣除成本64118.65元,純收入64307.68元,投入產出為1∶2.06。稻田生態養殖美國青蛙,與工廠化集約式養殖相比,品質更優。
四、小結與討論
1.蛙的飼料含蛋白質高,營養豐富,殘餌和蛙糞是蛙田的最好肥料,可改良土壤,供水稻、魚牧草吸收;在水肥充足時,水稻、魚牧草生長旺盛,高產,對直接養殖草食性魚類和帶動肥水性魚類恰到好處;蛙田在養蛙的同時,交替種植水稻、黑麥草,各類培育池和蛙田四周大量種植墨西哥玉米草,對凈化空氣和水質,繁衍昆蟲,直接為蛙類周年提供天然活餌,防高溫、避天敵和吸收蛙田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等起了多元復合作用,生態效益顯著。
2.通過建立稻田養蛙新生態,結合使用生石灰清塘、適當密養、加換水、改進投喂技術等措施,改變了單純依賴藥物和僅靠增加用藥品種、次數和加大用藥劑量等被動的蛙病治療方法,降低了蛙病的發病率,減少了用藥量和藥物殘留,確保了蛙類產品品質的提升和食用安全。
3.稻田生態養蛙的核心是減少污染和蛙病,蛙、稻、草、魚均有較大的功能、空間和潛力,不斷更新品種和種養技術,做好蛙、稻、草、魚的對接,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實現稻田生態養蛙業持續發展,真正達到生態產品標準的最佳選擇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