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水稻-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

   日期:2016-04-1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45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采用規格化育秧、機械化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適合機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機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農藝配套措施等。采用該技術可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效、高產穩產。節本增效情況:采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成本可降到20~25元/畝,加上用油、用工等其他費用,機插秧總成本是每畝40元左右,比人工作業(大約育秧32元+栽插50元=82元)可節省50%左右。同時采用規格化育秧密度大,秧大田比為1:100,比人工栽插的秧大田比1:8可節省秧田92%。實踐證明采用機械化育插秧及配套的大田管理技術合計為每畝3工?日,比人工栽插和大田管理4.7工?日可節省用工60%,社會經濟效益明顯。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可使秧苗定穴移栽,保證了秧苗個體的壯實和水稻群體的質量,寬行淺栽有利于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以利于秧苗生根及水稻低節位分蘗,縮短返青期,增加有效分蘗,易使水稻生產實現穩產高產。技術要點:(1)規格化育秧技術規格化育秧是機械化插秧的關鍵,常用的方式有雙膜育秧、軟盤育秧及硬盤育秧三種。規格化育秧的顯著特點是密度大、秧齡短,要求播種均勻、出苗整齊、根系發達、莖葉健壯、無病無雜。   ②育秧前期準備。床土準備:床土宜選擇菜園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采用機械或半機械手段進行碎土、過篩、拌肥,形成酸堿度適宜(PH值5~6)的營養土。每畝大田需備足營養土100千克,集中堆悶。  

    種子準備:品種選擇:選擇通過審定、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雙季稻應選擇生育期適宜的品種。每畝大田依據不同品種備足種子。  

    種子處理:種子需經選種、曬種、脫芒、藥劑浸種、清洗、催芽、脫水處理。采用機械或半機械手段可縮短發芽時間,提高發芽率,出芽整齊。機械播種“破胸露白”即可,手工播種芽長不超過2毫米。  

    秧床準備:選擇排灌、運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塊做秧田(或大棚秧床)。按照秧田與大田1:100左右的比例備足秧田。秧床規格為畦面寬約140厘米,秧溝寬約30厘米,深約15厘米;四周溝寬約30厘米以上、深約25厘米。秧床板面達到“實、平、光、直”。  

    ③機械播種。為了確保規格化育秧質量,必須采用機械或半機械方法,保證播種均勻度,出苗整齊。  

    工藝流程:鋪放育秧載體→裝床土→灑水→播種→覆土  

    確定播種期:適宜播種期為當地常規栽插時間減去適宜機插的秧齡。  

    鋪放載體:育秧載體有軟盤、硬盤和有孔地膜。根據不同水稻品種,每畝機插大田約需15~25張軟(硬)盤。雙膜育秧按每畝大田備足幅寬150厘米的有孔地膜,孔距一般為2×3厘米,孔徑0.2~0.3厘米。  

    根據不同育秧方式鋪放不同載體。軟(硬)盤緊密排放于秧床上。雙膜育秧將有孔地膜平鋪于秧床上,四周用木條固定,以控制床土厚度。  

    鋪底土:在育秧載體上鋪放底土,土層厚2厘米左右,表面平整,并使床土水分達到飽和狀態。裝淤泥底土時,要待淤泥沉實后播種。  

    播種:規格化育秧需精量播種。根據品種和當地農藝要求,選擇適宜的播種量。雙膜育秧由于要切塊切邊,用種量略高于盤育秧。  

    播種后需覆土,覆土厚度0.5厘米左右,以不見芽谷為宜,覆土不宜拌肥和壯秧劑。  

    ④覆膜: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搭拱棚或覆蓋農膜后加蓋稻草進行控溫育秧。  

    ⑤秧苗管理:  

    立苗:立苗期保溫保濕,快出芽,出齊苗。一般溫度控制在30℃左右,超過35℃時,應揭膜降溫。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遇到大雨,及時排水,避免秧床積水。  

    煉苗:一般在秧苗出土2厘米左右,揭膜煉苗。揭膜原則: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日平均氣溫低于12℃,不宜揭膜。溫室育秧煉苗溫度,白天控制在20~25℃,超過25℃通風降溫;晚上低于12℃,蓋膜護苗。  

    水肥管理:先濕后干。秧苗三葉期以前,保持盤土或床土濕潤不發白。移栽前控水,促進秧苗盤根老健,如遇大雨,需蓋膜遮雨。根據苗情及時追施斷奶肥和送嫁肥。  

    病蟲害防治:秧苗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做好防治工作。同時,應經常拔除雜株和雜草,保證秧苗純度。  

    ⑥秧苗標準:適宜機械化插秧的秧苗應要求根系發達、苗高適宜、莖部粗壯、葉挺色綠、均勻整齊。參考標準為:葉齡3葉1芯,苗高12~25厘米,莖粗2毫米左右,根數12~15條/苗。  

    (2)機械化插秧技術。機械化插秧具有定苗定穴,栽深一致等特點。  

    ①大田質量要求  

    機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耕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機械化插秧作業質量。要求田塊平整、田面整潔,田面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泥漿沉實,水層適中。  

    綜合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結合旋耕作業施用適量有機肥和無機肥。  

    整地后進行病蟲草害的防治,并保持水層2~3天,即可薄水機插。  

    ②秧塊準備  

    插前秧塊床土含水率40%左右(用手指按住底土,以能夠稍微按進去的程度為宜)。  

    將秧苗起盤后小心卷起,疊放于運秧車,堆放層數一般2~3層為宜,運至田頭應隨即卸下平放(清除田頭放秧位置的石頭、磚塊等,防止粘在秧塊上,打壞秧針),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隨起隨運隨插,嚴防烈日傷苗。  

    雙膜育秧應按插秧機作業要求切塊起秧,將整塊秧板切成適合機插的寬為27.5~28厘米、長為58厘米左右的標準秧塊。  

    ③插秧作業  

    插秧:插秧作業前,機手須對插秧機作一次全面檢查調試,各運動部件應轉動靈活,無碰撞卡滯現象,運動副的接觸處加注潤滑油,以確保插秧機能夠正常工作。  

    空秧箱裝秧苗必須將插秧機苗箱移動到導軌的一端,再裝秧苗,防止出現漏插的情況。秧塊要緊貼秧箱,不能拱起,兩片秧塊接頭處要對齊,不留間隙,必要時秧塊與秧箱間要注水潤滑,使秧塊下滑順暢。  

    按照農藝要求,確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數,調節好相應的株距和取秧量,保證每畝大田適宜的基本苗。  

    根據大田泥腳深度,調整插秧機插秧深度,并根據土壤軟硬度,通過調節仿形機構靈敏度來控制插深一致性,達到不漂不倒,深淺適宜。  

    選擇適宜的栽插行走路線,正確使用劃印器和側對行器,以保證插秧的直線度和鄰間行距。 

    插秧作業質量:機械插秧的作業質量對水稻的高產、穩產影響至關重要。作業質量必須達到以下要求。  

    漏插:機插后插穴內無秧苗,漏插率≤5%;  

    傷秧:秧苗插后莖基部有折傷、刺傷和切斷現象,傷秧率≤4%;  

    漂秧:插后秧苗漂浮在水(泥)面,漂秧率≤5%;  

    勾秧:插后秧苗莖基部90°以上的彎曲,勾秧率≤4%;  

    翻倒:秧苗倒于田中,葉梢部與泥面接觸,翻倒率≤4%;  

    均勻度:各穴秧苗株數與其平均株數的接近程度。均勻度合格率≥85%;  

    插秧深度一致性:一般插秧深度在0~10毫米(以秧苗土層上表面為基準)。  

    (3)大田管理配套技術  

    根據機插水稻的生長發育規律,采用相應的肥水管理技術措施,促進秧苗早發穩長和低節位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爭取足穗、大穗。  

    ①施肥。施肥總量與當地的施肥總量相似。基肥以有機肥和無機速效化肥相結合施用;分蘗肥宜分多次施用;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結合,以促花肥為主。  

    ②管水。栽后及時灌淺水護苗活棵,栽后2天~7天間歇灌溉,扎根立苗。活棵分蘗期淺水勤灌,促發根促分蘗;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及時曬田,以“輕曬、勤曬”為主;拔節長穗期保持10天~15天淺水層,其它時間采用間歇濕潤灌溉;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防止斷水過早。  

    ③病蟲草害防治。與人工栽插水稻病蟲草害防治的要求基本類同,可根據當地植保部門預測和提供的藥劑配方,有針對性的防治。  

    適宜區域: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適宜于全國水稻產區,尤其是長江流域、東北及南方丘陵的水稻主產區。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