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方式
其栽培方式與平菇相似,可采取瓶栽或袋栽。
二、栽培季節
因其生育期長,一般可考慮9月上旬到來年5月中旬為接種期。依當地氣候和菇房控溫條件而定,如有空調菇房,則主要根據市場需求考慮。
一般來說,9月上旬到第二年5月中旬均為真姬菇的接種期。栽培較晚的,菌絲經越夏管理后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為出菇期。
三、栽培場地
塑料大棚、空房、地下室和防空洞等均可作為真姬菇的栽培場地,有條件的可用專業菇房栽培。
四、菌種
真姬菇菌種制作分母種、原種和栽培種三個階段,菌種的制作基本上與白蘑菇和平菇一樣。
五、培養料的調配
真姬菇栽培原料較廣,但最適合且較高產的原料為棉籽殼。現介紹如下幾種配方供參考:
1、棉籽殼85%、米糠(或麩皮)10%、白糖1%、石灰3%、石膏粉1%,加水130%左右,pH值7.5。
2、木屑77%、米糠(或麩皮)20%、白糖1%、石膏粉1%、石灰1%,加水150%左右,pH值7.5。
3、甘蔗渣(鮮)95%、石膏粉1%、石灰粉3%、過磷酸鈣1%,加水110%左右,pH值8.0。
4、酒糟(新)70%、木屑20%、玉米面6%、石灰3%、石膏粉1%,加水適量,pH值8.5。
配制方法:以配方(1)為例,裝料前一天下午,將經過翻曬的棉籽殼和輔料按比例稱好,翻料均勻,再把3%的石灰稱好,放入容器內加水,攪拌,使石灰溶解,取其澄清液,按比例混入應加水中,然后一邊拌料一邊加水,將應加的水全部加進去后,打成圓堆,蓋上塑料薄膜過夜。次日把堆攤開,撒入米糠、石膏繼續翻料,以手握法試水分(即指縫有二三滴水為度),用廣泛試紙測pH值,調到合適為止。
六、瓶、袋栽培管理
用塑料袋栽培真姬菇比瓶栽真姬菇普遍,其工藝流程:配料→裝袋(瓶)→套圈封口→滅菌→接種→菌絲培養→催蕾→育菇。
1、配料根據當地原料來源,參考培養料配方合理配料。
2、裝袋真姬菇發菌時間長,出菇時間較長,一般采用30厘米×15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袋或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低壓聚乙烯袋。裝袋時要小心,防袋破損。裝袋可采用人工或裝袋機裝袋。有條件時,采用每小時每5人裝400袋的裝袋機比較合適。
3、套圈封口袋裝好后,及時套圈,用包裝線扎緊袋口。
4、滅菌高壓蒸汽滅菌,需在1.5公斤/平方厘米下保持2小時;常壓滅菌需持續10小時。
5、接種真姬菇發菌時間長,接種過程必須嚴格無菌操作。750毫升菌種瓶原種可接17厘米×35厘米×0.05厘米袋30袋。
6、菌絲培養接種后菌袋應及時搬到發菌室發菌,室溫保持18―26℃。經40天左右菌絲基本長滿,再培養30天左右,菌絲分泌淺黃色素時,才達到生理成熟。
7、出菇管理將生理成熟的菌絲袋移送到出菇房。排放方法多樣,有立放于床架的,也有臥倒疊放于地溝兩側的,然后依下列次序進行:
①搔菌。打開袋口,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其目的是促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接種塊處成叢地形成,使以后長出的幼菇向四周發展,形成菌柄肥實、菌蓋完整、菌肉肥厚的優質菇。搔菌后往料面注入清水,2―3小時后,倒去尚未被吸收的水。
②催蕾。在袋口蓋上潮濕的報紙或粗白布,同時降溫至13―15℃,增加通風量,促使菇蕾形成。一般經10―15天,料面上可以看見針頭狀的灰褐色菇蕾。
③育菇。菇蕾出現后,揭去覆蓋物,菇房溫度保持在14℃左右。采取向周圍和地面噴水的辦法保持90%的濕度,切勿直接向菇蕾噴水。加強通風,使空氣新鮮,并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5―7天真姬菇即可育成。
七、立體蓄水式高產栽培法
1、排袋。菌絲成熟的菌袋,打開一端,將塑料袋卷褪到另一端的邊緣,但不要全部脫掉,使之形成土壤與菇體的隔離層,避免出菇時菇體帶土。在地溝中間部位,把菌袋頭對頭(相隔8厘米)并放兩排,未脫去塑料袋的一頭朝外。每袋間留2厘米間隙,所有間隙用肥沃壤土填充,每層菌袋覆土3厘米,并噴水使土壤吸足水分。照此依次排放第2、3、4……層,共排8層左右(根據菇房實際情況決定層數)。另外,兩個墻邊各排一行料袋,緊貼墻邊排,依次逐層覆土。這樣從橫截面上看菌袋共4排,覆土后成為3堵菌墻,2條寬70厘米左右的走道,出菇都在走道兩邊。每排最上面一層覆土厚4厘米,并抹個水槽,兩個墻邊排棒時要注意留通風孔。菌墻做好后,以保濕為主,每天要根據菇房情況進行通風換氣,待袋口形成菇蕾后,即可轉入出菇管理。
2、原基期管理。覆土后15天左右,菌絲體長入土壤中,并和周圍菌棒菌絲相互交織,形成了3堵菌墻。此時,菇房溫度應保持在12―14℃,相對濕度85%―90%,散射光線150―200勒克斯,空氣新鮮,二氧化碳濃度在0.1%以下。約7天左右,料面上分化出密密麻麻小米粒大小白色原基,5天左右原基伸長成針尖狀,再過約5天,針狀菇蕾發育成深褐色球形小菌蓋。這時可將袋口卷起,露出菇蕾,進行出菇管理。
3、形成期管理。隨著菇體的發育長大,增加菇房通風量,同時及時補水調濕,每天噴水2次,以提高菇體周圍的空氣濕度。頭潮菇結束后,必須及時往菌墻水槽加水,為下潮菇打下基礎。菌墻補水是一項高產措施,菌墻蓄水保持了袋料的水分,提高了酶的活性,使培養料中的養分得以充分利用,能夠滿足菇體生長對營養的要求。在適宜條件下,菌墻出菇整齊,生長迅速,菇體幼嫩肥大,產量高,品質好,生物學效率可達150%。
其栽培方式與平菇相似,可采取瓶栽或袋栽。
二、栽培季節
因其生育期長,一般可考慮9月上旬到來年5月中旬為接種期。依當地氣候和菇房控溫條件而定,如有空調菇房,則主要根據市場需求考慮。
一般來說,9月上旬到第二年5月中旬均為真姬菇的接種期。栽培較晚的,菌絲經越夏管理后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為出菇期。
三、栽培場地
塑料大棚、空房、地下室和防空洞等均可作為真姬菇的栽培場地,有條件的可用專業菇房栽培。
四、菌種
真姬菇菌種制作分母種、原種和栽培種三個階段,菌種的制作基本上與白蘑菇和平菇一樣。
五、培養料的調配
真姬菇栽培原料較廣,但最適合且較高產的原料為棉籽殼。現介紹如下幾種配方供參考:
1、棉籽殼85%、米糠(或麩皮)10%、白糖1%、石灰3%、石膏粉1%,加水130%左右,pH值7.5。
2、木屑77%、米糠(或麩皮)20%、白糖1%、石膏粉1%、石灰1%,加水150%左右,pH值7.5。
3、甘蔗渣(鮮)95%、石膏粉1%、石灰粉3%、過磷酸鈣1%,加水110%左右,pH值8.0。
4、酒糟(新)70%、木屑20%、玉米面6%、石灰3%、石膏粉1%,加水適量,pH值8.5。
配制方法:以配方(1)為例,裝料前一天下午,將經過翻曬的棉籽殼和輔料按比例稱好,翻料均勻,再把3%的石灰稱好,放入容器內加水,攪拌,使石灰溶解,取其澄清液,按比例混入應加水中,然后一邊拌料一邊加水,將應加的水全部加進去后,打成圓堆,蓋上塑料薄膜過夜。次日把堆攤開,撒入米糠、石膏繼續翻料,以手握法試水分(即指縫有二三滴水為度),用廣泛試紙測pH值,調到合適為止。
六、瓶、袋栽培管理
用塑料袋栽培真姬菇比瓶栽真姬菇普遍,其工藝流程:配料→裝袋(瓶)→套圈封口→滅菌→接種→菌絲培養→催蕾→育菇。
1、配料根據當地原料來源,參考培養料配方合理配料。
2、裝袋真姬菇發菌時間長,出菇時間較長,一般采用30厘米×15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袋或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低壓聚乙烯袋。裝袋時要小心,防袋破損。裝袋可采用人工或裝袋機裝袋。有條件時,采用每小時每5人裝400袋的裝袋機比較合適。
3、套圈封口袋裝好后,及時套圈,用包裝線扎緊袋口。
4、滅菌高壓蒸汽滅菌,需在1.5公斤/平方厘米下保持2小時;常壓滅菌需持續10小時。
5、接種真姬菇發菌時間長,接種過程必須嚴格無菌操作。750毫升菌種瓶原種可接17厘米×35厘米×0.05厘米袋30袋。
6、菌絲培養接種后菌袋應及時搬到發菌室發菌,室溫保持18―26℃。經40天左右菌絲基本長滿,再培養30天左右,菌絲分泌淺黃色素時,才達到生理成熟。
7、出菇管理將生理成熟的菌絲袋移送到出菇房。排放方法多樣,有立放于床架的,也有臥倒疊放于地溝兩側的,然后依下列次序進行:
①搔菌。打開袋口,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其目的是促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接種塊處成叢地形成,使以后長出的幼菇向四周發展,形成菌柄肥實、菌蓋完整、菌肉肥厚的優質菇。搔菌后往料面注入清水,2―3小時后,倒去尚未被吸收的水。
②催蕾。在袋口蓋上潮濕的報紙或粗白布,同時降溫至13―15℃,增加通風量,促使菇蕾形成。一般經10―15天,料面上可以看見針頭狀的灰褐色菇蕾。
③育菇。菇蕾出現后,揭去覆蓋物,菇房溫度保持在14℃左右。采取向周圍和地面噴水的辦法保持90%的濕度,切勿直接向菇蕾噴水。加強通風,使空氣新鮮,并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5―7天真姬菇即可育成。
七、立體蓄水式高產栽培法
1、排袋。菌絲成熟的菌袋,打開一端,將塑料袋卷褪到另一端的邊緣,但不要全部脫掉,使之形成土壤與菇體的隔離層,避免出菇時菇體帶土。在地溝中間部位,把菌袋頭對頭(相隔8厘米)并放兩排,未脫去塑料袋的一頭朝外。每袋間留2厘米間隙,所有間隙用肥沃壤土填充,每層菌袋覆土3厘米,并噴水使土壤吸足水分。照此依次排放第2、3、4……層,共排8層左右(根據菇房實際情況決定層數)。另外,兩個墻邊各排一行料袋,緊貼墻邊排,依次逐層覆土。這樣從橫截面上看菌袋共4排,覆土后成為3堵菌墻,2條寬70厘米左右的走道,出菇都在走道兩邊。每排最上面一層覆土厚4厘米,并抹個水槽,兩個墻邊排棒時要注意留通風孔。菌墻做好后,以保濕為主,每天要根據菇房情況進行通風換氣,待袋口形成菇蕾后,即可轉入出菇管理。
2、原基期管理。覆土后15天左右,菌絲體長入土壤中,并和周圍菌棒菌絲相互交織,形成了3堵菌墻。此時,菇房溫度應保持在12―14℃,相對濕度85%―90%,散射光線150―200勒克斯,空氣新鮮,二氧化碳濃度在0.1%以下。約7天左右,料面上分化出密密麻麻小米粒大小白色原基,5天左右原基伸長成針尖狀,再過約5天,針狀菇蕾發育成深褐色球形小菌蓋。這時可將袋口卷起,露出菇蕾,進行出菇管理。
3、形成期管理。隨著菇體的發育長大,增加菇房通風量,同時及時補水調濕,每天噴水2次,以提高菇體周圍的空氣濕度。頭潮菇結束后,必須及時往菌墻水槽加水,為下潮菇打下基礎。菌墻補水是一項高產措施,菌墻蓄水保持了袋料的水分,提高了酶的活性,使培養料中的養分得以充分利用,能夠滿足菇體生長對營養的要求。在適宜條件下,菌墻出菇整齊,生長迅速,菇體幼嫩肥大,產量高,品質好,生物學效率可達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