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山嶺薄地占有較大比重,完全用機械化耕作比較困難。在一個長時期內,耕牛仍然是農村不可缺少的輔助耕作力量。但是,近年來由于忽視了耕牛的選種選配工作,使耕牛的質量出現了大滑坡,生產性能開始下降,體質狀況差,利用年限縮短。因此,掌握耕牛的選種選配技術,加強飼養管理,對提高農田的耕作速度和質量、適應農時,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搞好選種:一般來講,留作種用的耕牛應當身體健壯,有明顯的本品種特征,如身軀高大、肌肉豐滿,兩睪丸對稱且大而堅韌,頭粗重、長短適中,眼大有神,頸后隆起,肩峰聳立,前胸寬深,蹄質堅實等;種母牛要有明顯的母性特征,如性情溫順,頭細長、清秀,腹部充實,大而不下垂,身軀寬大等。品種牛還要有明顯的本品種特性。如魯西黃牛還要有“三粉”特征(即眼圈、嘴圈、腹下四肢內側三處的毛色較被毛淺),結構細致緊湊,肌肉發達,前軀較深,膘背寬廣,側觀呈長方形等。
二、加強種牛的飼養管理:
1.種公牛的飼養管理。耕牛的配種季節比較強,一般都在春季或早夏。在配種季節到來這前正處在冬季。要使公牛在配種季節達到良好的膘情,就應該加強冬季的飼養管理,特別是配種前2個月,更應該加強飼養。在冬季,要喂品質優良的干草,加喂青貯和精料。
公牛的精料可由麩皮、玉米、豆餅等混合而成。一般不要喂豌豆,因為豌豆中賴氨酸含量低,會降低種公牛的精子活力。精料的用量可根據公牛的體重和膘情適當喂1~5公斤。變質、腐敗的飼料不能喂,最好不喂棉籽餅和菜籽餅。對容積大的多汁飼料和秸稈等粗料在數量上也要有所限制。青貯料宜控制在每天10公斤以下,飼喂過多會影響配種質量。種公牛在管理上要固定專人,加強運動,并經常刷拭身體,夏天最好洗澡。
2.種母牛的飼養管理。12月齡以后的種母牛,消化器官的發育已近成熟,同時又無泌乳和妊娠負擔,如能吃到足夠的優質粗料,基本上就能滿足營養的需要。在粗料質量較差時,可適當補喂1~4公斤精料,并注意補充鈣、磷、食鹽和必需的微量元素。
育成母牛受胎后,一般仍可按育成牛飼養,僅在臨產前2~3個月才需要加強飼養。因為此時胎兒迅速增大,需要提高營養水平;同時為第一次泌乳而貯備營養物質,也需要增加營養,尤其對維生素A、鈣、磷的貯備更顯得重要。因此,此期要給予優質的粗料。精料的喂量應視育成母牛的膘情逐漸增加到4~7公斤,以母牛見不到肋骨為理想膘情,但也不宜過肥。
三、選配的原則和方法:
1.避免近親選配。適當的近親繁殖,雖然能固定某一優良性狀,但同時也會固定有害基因,造成后代生活力下降,適應能力差,體質和抗病能力差,生長發育不良而出現“疙瘩牛”。甚至還可能造成孕牛的死胎、流產和胎兒畸形。一般地講,三代以內有親緣關系的公母牛,即便是選種效果都很好,也不要交配繁殖,產后代。
2.盡量避免用太幼或過老的公母牛交配。耕牛的始配年齡一般為1.5~2歲。15歲以后進入衰老期而失去繁殖能力。選配時,要本著“壯年配壯年、壯年配青年”的原則,進行恰當配對。
3.充分利用雜交優勢。不同品種的公母牛交配,能顯示出優越的雜交優勢,所產犢牛生長發育快,適應性強,易飼養,而且役用性能好。目前較易被群眾接受的是引進西門塔爾牛改良當地黃牛。
4.選好配對后適時配種。如果選擇產后配種,一般應于產后60~90天進行,過早過晚均不利于母牛和犢牛的生長發育。情期中,母牛的適宜配種時機是在發情開始后9~24小時。
一、搞好選種:一般來講,留作種用的耕牛應當身體健壯,有明顯的本品種特征,如身軀高大、肌肉豐滿,兩睪丸對稱且大而堅韌,頭粗重、長短適中,眼大有神,頸后隆起,肩峰聳立,前胸寬深,蹄質堅實等;種母牛要有明顯的母性特征,如性情溫順,頭細長、清秀,腹部充實,大而不下垂,身軀寬大等。品種牛還要有明顯的本品種特性。如魯西黃牛還要有“三粉”特征(即眼圈、嘴圈、腹下四肢內側三處的毛色較被毛淺),結構細致緊湊,肌肉發達,前軀較深,膘背寬廣,側觀呈長方形等。
二、加強種牛的飼養管理:
1.種公牛的飼養管理。耕牛的配種季節比較強,一般都在春季或早夏。在配種季節到來這前正處在冬季。要使公牛在配種季節達到良好的膘情,就應該加強冬季的飼養管理,特別是配種前2個月,更應該加強飼養。在冬季,要喂品質優良的干草,加喂青貯和精料。
公牛的精料可由麩皮、玉米、豆餅等混合而成。一般不要喂豌豆,因為豌豆中賴氨酸含量低,會降低種公牛的精子活力。精料的用量可根據公牛的體重和膘情適當喂1~5公斤。變質、腐敗的飼料不能喂,最好不喂棉籽餅和菜籽餅。對容積大的多汁飼料和秸稈等粗料在數量上也要有所限制。青貯料宜控制在每天10公斤以下,飼喂過多會影響配種質量。種公牛在管理上要固定專人,加強運動,并經常刷拭身體,夏天最好洗澡。
2.種母牛的飼養管理。12月齡以后的種母牛,消化器官的發育已近成熟,同時又無泌乳和妊娠負擔,如能吃到足夠的優質粗料,基本上就能滿足營養的需要。在粗料質量較差時,可適當補喂1~4公斤精料,并注意補充鈣、磷、食鹽和必需的微量元素。
育成母牛受胎后,一般仍可按育成牛飼養,僅在臨產前2~3個月才需要加強飼養。因為此時胎兒迅速增大,需要提高營養水平;同時為第一次泌乳而貯備營養物質,也需要增加營養,尤其對維生素A、鈣、磷的貯備更顯得重要。因此,此期要給予優質的粗料。精料的喂量應視育成母牛的膘情逐漸增加到4~7公斤,以母牛見不到肋骨為理想膘情,但也不宜過肥。
三、選配的原則和方法:
1.避免近親選配。適當的近親繁殖,雖然能固定某一優良性狀,但同時也會固定有害基因,造成后代生活力下降,適應能力差,體質和抗病能力差,生長發育不良而出現“疙瘩牛”。甚至還可能造成孕牛的死胎、流產和胎兒畸形。一般地講,三代以內有親緣關系的公母牛,即便是選種效果都很好,也不要交配繁殖,產后代。
2.盡量避免用太幼或過老的公母牛交配。耕牛的始配年齡一般為1.5~2歲。15歲以后進入衰老期而失去繁殖能力。選配時,要本著“壯年配壯年、壯年配青年”的原則,進行恰當配對。
3.充分利用雜交優勢。不同品種的公母牛交配,能顯示出優越的雜交優勢,所產犢牛生長發育快,適應性強,易飼養,而且役用性能好。目前較易被群眾接受的是引進西門塔爾牛改良當地黃牛。
4.選好配對后適時配種。如果選擇產后配種,一般應于產后60~90天進行,過早過晚均不利于母牛和犢牛的生長發育。情期中,母牛的適宜配種時機是在發情開始后9~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