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豬產后不做好護理工作,最易造成9種危害。
1、缺鈣:日糧中缺鈣或鈣磷比例不當,日照不足或缺乏運動時,維生素D原不能轉變成維生素D,均可使血鈣濃度降低,胃腸蠕動緩慢。若病程長時,還會出現運動障礙。
2、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1可以興奮腸胃,使其蠕動和分泌功能加強。當維生素B1缺乏時,可造成胃腸蠕動減弱、胃液分泌量下降、食欲下降和消化障礙。
3、不吃食:主要是因產前飼喂精料過多(尤其是多喂豆餅類),加上分娩時母豬過度疲勞,體質虛弱等,致使消化機能發生紊亂,引起不吃食。
4、產后感染:產后子宮感染,發生子宮內膜炎,母豬腹痛、惡露不盡等病癥,影響食欲,出現吃食減少或廢絕。
5、欄舍環境惡劣:母豬肢蹄有病,加之產床底網質量較差,過于松軟,使母豬肢蹄疼痛不食;衛生較差,床下污糞清理不及時,氨、硫化氫、糞臭等氣味刺激,引起不食。
6、產后虛弱:飼養不良,豬體衰弱,元氣不足;分娩時間過長,疲勞過度,損傷元氣;產時失血太多,致使氣血虧損,造成產后虛弱,致食欲減少。
7、飼料營養不足,營養不全,飼料單一,尤其是在哺乳期間,小豬生長迅速,吸吮奶汁多,容易造成母豬缺鈣,致使食欲減退。有的母豬還表現干瘦,毛焦,大便干燥,小便發黃等虛弱癥狀,主要是缺鈣造成的。如病情繼續發展,會引起破行或癱瘓。
8、胃腸神經紊亂:多發生于初產母豬,由于疼痛和疲勞,使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高度抑制,胃腸蠕動和分泌功能極度下降,食欲隨之下降。
9、其他疾病:如附紅細胞體、衣原體、關節炎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引起。
二、母豬怎樣做產后護理?
一般情況下,母豬產仔結束后,要注意檢查母豬胎盤是否完全排出,當胎盤排出困難時,可給母豬注射一定量的催產素,有助于胎盤的排出。
母豬產后要注意觀察是否有生殖道炎癥,如有炎癥,要及時進行消炎治療。
母豬分娩后身體極度疲乏,往往感到很渴,沒有食欲,也不愿活動,這時不要急于飼喂平時的飼料,只喂給稀的熱麩皮鹽水即可。
產后的頭幾天,仔豬小而吃奶量少,如果母豬產奶多,就會有剩余的奶留在乳管中引起乳房炎,因此應根據這個特點人為地調節母豬的日飼喂量,使母豬的產奶量隨著仔豬需要的增加而增加。母豬產后的日飼喂量應該由少而多地逐日增加,一般在產后4~5天達到其哺乳和自身維持所需的量,母豬自身維持需要的飼喂量參照其妊娠前期的飼喂量,然后,以哺乳一頭仔豬增加日糧0.2~0.3千克計算其哺乳需要。除飼喂全價配合飼料外,母豬在哺乳期間最好補喂一些優質的青綠多汁飼料如苜蓿、胡蘿卜等。
三、母豬產后的飼養管理:
1 分娩當天不喂食
由于母豬分娩時間較長,體質消耗較大,精神疲乏,胃腸功能活動能力較差。一般不提倡喂食,可供給足量的飲水,冬季飲溫水,適當加鹽、電解多維等,必要時可飲麩皮(少量)水。
2 分娩后2~3天喂稀食,并逐漸增加供食量
母豬分娩后2~3天,對哺乳母豬更要注意飼喂方式,由于分娩帶來的胃腸功能下降,這時飼喂過度,最易誘發母豬產后不食病的發生,前2~3天要少喂勤添,喂流汁食物。而后逐漸增加飼料供給量,5~7天達到正常飼喂量。
3 母豬分娩后4~5天,注意增加母豬的活動
母豬生產后,由于體質較弱,再加之仔豬頻繁的哺乳,這時應當增加母豬的運動,有利于體質的增強,減少疾病,增加泌乳。可采取母豬出圈活動,而后入圈再行哺乳。
4 注射適量藥物,預防母豬子宮內膜炎
大部分母豬的分娩時間都比較長,特別是胎衣很長時間暴露外部,甚至胎衣不下,生產后易感染繼發子宮內膜炎。一般主張在第一頭小豬產出后注射腦垂體后葉素,促進子宮復原,減少出血。產后1~3天,注射青霉素、鏈霉素、魚腥草等藥物,預防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保溫的措施很多,可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緒床處加鋪墊草,保持舍內清潔干澡,天冷時可在仔豬窩的上方備干草捆,讓仔豬鉆在干草捆里睡覺。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效果也好。有條件的可采用紅外燈泡保溫法,一般用250瓦的紅外線電燈泡,吊在仔豬躺臥處上方,離地面40-50厘米,可使豬床溫度保持在30℃左右。
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是:1-7日齡為32-28℃,8-30日齡為28-25℃,31-60日齡為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