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鎮發生條紋葉枯病的稻田發病率達到全鎮水稻面積的60%以上,實為歷史所罕見。發病重的原因主要有暖冬天氣的影響,種植的部分水稻品種抗病性弱,有部分農戶未能適時進行綜合防治等。對水稻條紋葉枯病的發生與防治,重點要抓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農業防治是綜合治理水稻條紋葉枯病的主要手段
1.選用抗病品種,清除雜草選用抗性較強的水稻品種,如徐稻3號等。采用化學或人工方法,冬春清除小麥、油菜等作物田內雜草,春夏清除水稻秧池及大田周圍的雜草,創造不適宜灰飛虱生存繁衍的環境。
2.改革種植方式凡是采用稻套麥或麥套稻種植方式的田塊,發病率較重;凡是栽插比較早的,還有旱直播田,發病較重,而晚栽秧、機插秧的田塊,由于灰飛虱發生相對分散,則條紋葉枯病的發生相對較輕。
3.及時拔除病株7月上旬水稻分蘗盛期是條紋葉枯病顯癥始盛期和第一個顯癥高峰期,應及時、多次連根拔除顯癥發黃病株,帶出田外深埋或銷毀,防止毒源擴散蔓延。
二、化學防治灰飛虱是控制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的重點
1.統防統治麥田灰飛虱結合小麥穗期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每畝用10%虱蚜斃20~30克,加水40~50公斤噴霧,壓低麥田一代灰飛虱若蟲的密度。
2.藥劑浸種主動預防灰飛虱結合防治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使用吡蟲啉浸種(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8克,加水6公斤,浸稻種4公斤),連續浸72小時,撈出后不淘洗,不催芽,晾干后直接播種。這樣能殺死早期遷入秧田的灰飛虱。
3.全程藥控防治秧田灰飛虱 自秧苗齊苗后,每隔5~7天噴1次虱蚜斃,直至移栽。小麥開始乳熟時是灰飛虱向秧田遷移的高峰期,此時用藥間隔期應縮短至2~3天,秧苗長勢好、葉色深的秧田更要適當縮短間隔期,增加用藥次數。在每次對秧苗用藥的同時,對秧田周圍的作物雜草一并用藥,形成保護帶。秧苗移栽前最后1~2次用藥要加用病毒鈍化制劑,每畝用50%稼潔60克(2袋),對水40公斤噴霧。
4.統一行動防治大田灰飛虱水稻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期,是第二代灰飛虱若蟲高峰期,也是防治大田期灰飛虱的關鍵時期,要組織所有水稻種植戶統一行動,用藥1~2次,用藥間隔5天,每次每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加50%稼潔60克(2袋)對水40公斤噴霧。
一、農業防治是綜合治理水稻條紋葉枯病的主要手段
1.選用抗病品種,清除雜草選用抗性較強的水稻品種,如徐稻3號等。采用化學或人工方法,冬春清除小麥、油菜等作物田內雜草,春夏清除水稻秧池及大田周圍的雜草,創造不適宜灰飛虱生存繁衍的環境。
2.改革種植方式凡是采用稻套麥或麥套稻種植方式的田塊,發病率較重;凡是栽插比較早的,還有旱直播田,發病較重,而晚栽秧、機插秧的田塊,由于灰飛虱發生相對分散,則條紋葉枯病的發生相對較輕。
3.及時拔除病株7月上旬水稻分蘗盛期是條紋葉枯病顯癥始盛期和第一個顯癥高峰期,應及時、多次連根拔除顯癥發黃病株,帶出田外深埋或銷毀,防止毒源擴散蔓延。
二、化學防治灰飛虱是控制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的重點
1.統防統治麥田灰飛虱結合小麥穗期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每畝用10%虱蚜斃20~30克,加水40~50公斤噴霧,壓低麥田一代灰飛虱若蟲的密度。
2.藥劑浸種主動預防灰飛虱結合防治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使用吡蟲啉浸種(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8克,加水6公斤,浸稻種4公斤),連續浸72小時,撈出后不淘洗,不催芽,晾干后直接播種。這樣能殺死早期遷入秧田的灰飛虱。
3.全程藥控防治秧田灰飛虱 自秧苗齊苗后,每隔5~7天噴1次虱蚜斃,直至移栽。小麥開始乳熟時是灰飛虱向秧田遷移的高峰期,此時用藥間隔期應縮短至2~3天,秧苗長勢好、葉色深的秧田更要適當縮短間隔期,增加用藥次數。在每次對秧苗用藥的同時,對秧田周圍的作物雜草一并用藥,形成保護帶。秧苗移栽前最后1~2次用藥要加用病毒鈍化制劑,每畝用50%稼潔60克(2袋),對水40公斤噴霧。
4.統一行動防治大田灰飛虱水稻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期,是第二代灰飛虱若蟲高峰期,也是防治大田期灰飛虱的關鍵時期,要組織所有水稻種植戶統一行動,用藥1~2次,用藥間隔5天,每次每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加50%稼潔60克(2袋)對水40公斤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