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實現水稻病蟲無公害防治的基礎,其基本原則是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孳生的環境。
1.增施有機肥料,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 在生產中單純依賴施用化肥(特別是氮素化肥),忽視有機肥的培育、積制和利用,是當前水稻病蟲害嚴重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改變觀念,重視發展畜牧業,種植綠肥和積制各種農家肥,建立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新的施肥模式。為了增加有機肥的來源,要求冬季進行翻耕播種綠肥或其他作物,防止板田過冬。這樣做,既能減少二化螟、紋枯病菌核的越冬基數,又能改良土壤。有機肥料是完全肥料,能全面供給作物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但它又是遲效肥料,所含營養元素大都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變成銨態氮和無機鹽后,才能被吸收。而水稻前期正是需要速效肥 (特別是氮肥)的關鍵時期,如不能保證供給所需養分,勢必會影響正常分蘗而造成前期不發,后期又貪青晚熟的后果。因此,增施有機肥時,必須重視解決上述供需矛盾,才能實現水稻安全吸氮(即根據各生育期的需要,不斷地均衡地供給氮肥,不過多也不過少,使水稻前期、中期穩定生長,后期不早衰,也不貪青)。例如:以綠肥為主要肥源時,首先必須控制施用總量,每667平方米施鮮草1000公斤左右即可,不宜過多;其次,播種綠肥時,必須混播分解難易程度不同的綠肥品種;第三,要適時提早翻耕,促進綠肥分解。以廄肥和餅肥為主要肥源時,施肥前要設法使之充分腐熟,施肥時要做到均勻分布,插秧后注意間隙灌溉,促進有機肥料分解。增施有機肥并不排斥施用化學肥料,要將兩者結合起來。掌握分蘗始期每667平方米及時追施硅錳復混肥50公斤~100公斤,促使禾苗實現早生快發和穩健生長,為無公害水稻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品種,預防稻瘟病危害 在選用優質高產品種時,要求同時具有抗稻瘟病的特性。這是因為對稻瘟病的藥劑防治效果較差。而選用抗性品種的防治效果好且不難做到。具體辦法是每年于水稻抽穗結實期,對當地當家品種和新引進的品種進行1次穗頸稻瘟發病率調查。凡穗頸稻瘟平均發病率達到3%~5%的品種,下年度一律不再種植,堅決予以淘汰。同時不斷引進優質、高產、抗稻瘟病品種進行試種推廣,使之逐步替換已喪失抗性的品種。只要持之以恒做好這項工作,便可避免稻瘟病的發生、流行。
3.提倡施用硅肥,增強水稻抗逆能力 水稻是需硅作物,稻株內硅酸含量高達11.3%,僅依靠天然供給不能滿足正常生長的需要,必須提倡稻草還田,增施硅肥。硅酸在莖葉表面積累后,可使莖葉表面硅質化,抑制稻瘟病、胡麻斑病等病菌的侵入和擴展,二化螟也不易侵入和取食,從而可減輕病蟲危害。此外硅酸還能促進氮、磷、鉀的吸收和運轉,促進氧氣在稻株內運輸,增強根系的氧化能力,保障水稻正常生長,并顯著增強抗倒伏能力。
4.改進育秧方法,重視培育壯秧從無公害生產的角度來看,目前水稻育秧方法中有兩個方面需要改進:一是秧田施用化學氮肥,導致秧苗生長嫩綠,容易誘集病蟲孳生危害,并增加移植時的機械損傷。秧田面積較小,可以使用腐熟人畜糞作基肥,滿足秧苗期正常生長的需要。將硫酸鉀或氯化鉀等改作追肥。這樣就能培育出不是表面好看,而是真正健康的秧苗。二是秧田濫施農藥的現象。秧田是各種害蟲的天敵~寄生蜂和稻田蜘蛛過渡到本田的橋梁田,如濫施農藥會使它們很難繁殖,難以發揮它們控制害蟲的作用。因此,必須改變治小田保大田的觀念,采用科學用藥的方法,達到保益控害的目的。
5.實行科學管水,減輕水稻病害水是水稻正常生長發育的命脈,也是誘發病害的原因之一。在科學管水方面,要堅持分蘗期淺灌,夠苗曬田,復水后實行間隙灌溉,保持田面濕潤的管水原則。有些地方或由于水源困難,或由于管理不善,長期進行深灌,易導致小球菌核病、紋枯病和稻瘟病嚴重發生,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并注意改正。
農業防治是實現水稻病蟲無公害防治的基礎,其基本原則是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孳生的環境。
1.增施有機肥料,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 在生產中單純依賴施用化肥(特別是氮素化肥),忽視有機肥的培育、積制和利用,是當前水稻病蟲害嚴重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改變觀念,重視發展畜牧業,種植綠肥和積制各種農家肥,建立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新的施肥模式。為了增加有機肥的來源,要求冬季進行翻耕播種綠肥或其他作物,防止板田過冬。這樣做,既能減少二化螟、紋枯病菌核的越冬基數,又能改良土壤。有機肥料是完全肥料,能全面供給作物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但它又是遲效肥料,所含營養元素大都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變成銨態氮和無機鹽后,才能被吸收。而水稻前期正是需要速效肥 (特別是氮肥)的關鍵時期,如不能保證供給所需養分,勢必會影響正常分蘗而造成前期不發,后期又貪青晚熟的后果。因此,增施有機肥時,必須重視解決上述供需矛盾,才能實現水稻安全吸氮(即根據各生育期的需要,不斷地均衡地供給氮肥,不過多也不過少,使水稻前期、中期穩定生長,后期不早衰,也不貪青)。例如:以綠肥為主要肥源時,首先必須控制施用總量,每667平方米施鮮草1000公斤左右即可,不宜過多;其次,播種綠肥時,必須混播分解難易程度不同的綠肥品種;第三,要適時提早翻耕,促進綠肥分解。以廄肥和餅肥為主要肥源時,施肥前要設法使之充分腐熟,施肥時要做到均勻分布,插秧后注意間隙灌溉,促進有機肥料分解。增施有機肥并不排斥施用化學肥料,要將兩者結合起來。掌握分蘗始期每667平方米及時追施硅錳復混肥50公斤~100公斤,促使禾苗實現早生快發和穩健生長,為無公害水稻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品種,預防稻瘟病危害 在選用優質高產品種時,要求同時具有抗稻瘟病的特性。這是因為對稻瘟病的藥劑防治效果較差。而選用抗性品種的防治效果好且不難做到。具體辦法是每年于水稻抽穗結實期,對當地當家品種和新引進的品種進行1次穗頸稻瘟發病率調查。凡穗頸稻瘟平均發病率達到3%~5%的品種,下年度一律不再種植,堅決予以淘汰。同時不斷引進優質、高產、抗稻瘟病品種進行試種推廣,使之逐步替換已喪失抗性的品種。只要持之以恒做好這項工作,便可避免稻瘟病的發生、流行。
3.提倡施用硅肥,增強水稻抗逆能力 水稻是需硅作物,稻株內硅酸含量高達11.3%,僅依靠天然供給不能滿足正常生長的需要,必須提倡稻草還田,增施硅肥。硅酸在莖葉表面積累后,可使莖葉表面硅質化,抑制稻瘟病、胡麻斑病等病菌的侵入和擴展,二化螟也不易侵入和取食,從而可減輕病蟲危害。此外硅酸還能促進氮、磷、鉀的吸收和運轉,促進氧氣在稻株內運輸,增強根系的氧化能力,保障水稻正常生長,并顯著增強抗倒伏能力。
4.改進育秧方法,重視培育壯秧從無公害生產的角度來看,目前水稻育秧方法中有兩個方面需要改進:一是秧田施用化學氮肥,導致秧苗生長嫩綠,容易誘集病蟲孳生危害,并增加移植時的機械損傷。秧田面積較小,可以使用腐熟人畜糞作基肥,滿足秧苗期正常生長的需要。將硫酸鉀或氯化鉀等改作追肥。這樣就能培育出不是表面好看,而是真正健康的秧苗。二是秧田濫施農藥的現象。秧田是各種害蟲的天敵~寄生蜂和稻田蜘蛛過渡到本田的橋梁田,如濫施農藥會使它們很難繁殖,難以發揮它們控制害蟲的作用。因此,必須改變治小田保大田的觀念,采用科學用藥的方法,達到保益控害的目的。
5.實行科學管水,減輕水稻病害水是水稻正常生長發育的命脈,也是誘發病害的原因之一。在科學管水方面,要堅持分蘗期淺灌,夠苗曬田,復水后實行間隙灌溉,保持田面濕潤的管水原則。有些地方或由于水源困難,或由于管理不善,長期進行深灌,易導致小球菌核病、紋枯病和稻瘟病嚴重發生,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并注意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