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附紅細胞體病因畜種和個體體況的不同,臨床癥狀差別很大。主要引起:仔豬體質變差,貧血,腸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豬日增重下降,急性溶血性貧血;母豬生產性能下降等。
哺乳仔豬:5日內發病癥狀明顯,新生仔豬出現身體皮膚潮紅,精神沉郁,哺乳減少或廢絕,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齡多發,體溫升高,眼結膜皮膚蒼白或黃染,貧血癥狀,四肢抽搐、發抖、腹瀉、糞便深黃色或黃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仔豬臨死前四肢抽搐或劃地,有的角弓反張。部分治愈的仔豬會變成僵豬。
育肥豬根據病程長短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急性型病例較少見,病程1天-3天。亞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達39.5度~42度。病初精神萎頓,食欲減退,顫抖轉圈或不愿站立,離群臥地。出現便秘或拉稀,有時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現。病豬耳朵、頸下、胸前、腹下、四肢內側等部位皮膚紅紫,指壓不褪色,成為“紅皮豬”。有的病豬兩后肢發生麻痹,不能站立,臥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見耳廓、尾、四肢末端壞死。有的病豬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結膜發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轉為慢性經過。慢性型患豬體溫在39.5℃左右,主要表現貧血和黃疸?;钾i尿呈黃色,大便干如栗狀,表面帶有黑褐色或鮮紅色的血液。生長緩慢,出欄延遲。
母豬癥狀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感染的癥狀為持續高熱(體溫可高達42度),厭食,偶有乳房和陰唇水腫,產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豬呈現衰弱,粘膜蒼白及黃疸,不發情或屢配不孕,如有其它疾病或營養不良,可使癥狀加重,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