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水稻育秧期間幾種病害防治

   日期:2016-03-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3    
   水稻育秧期間,秧苗常發生綿腐病、立枯病、青枯病和爛秧等病害,如防治不及時,影響培育壯秧,嚴重者造成秧苗短缺。 

    綿腐病 屬真菌病害。綿腐病多發生在3葉期前,長期淹水的水秧田。播種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溫,秧苗根系活力減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長停滯,秧苗抗性減弱,為綿腐病菌提供了侵染條件。病菌在低溫潮濕的環境下生長旺盛,乘虛浸入秧苗,造成爛秧。秧苗3葉期前后,氣溫愈低,持續的時間愈長,爛秧就愈重。一旦發生綿腐病,應及時施藥防治。每畝用敵克松1.25公斤,旱秧于一葉一心期,以1∶600~700倍液均勻噴施預防;半旱早育秧于發病初期,以1∶300~500倍液均勻噴施。水秧田應及時換清水串灌2~3次,并排水落干,以提高土溫。每畝秧田用硫酸銅50克兌水50公斤噴灑,防治效果很好。 

    立枯病 水稻苗期立枯病分為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兩種類型。 

    1.病理性立枯病 是由多種混生真菌病原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鐮刀菌、腐霉菌、根霉菌、木霉菌以及絲黑菌等危害引起。病菌侵染以灌溉水及土壤傳播為主。 

    由鐮刀菌浸染引起的秧苗枯萎,凡是用旱地土壤作苗床土,發病的可能性較大。其癥狀是秧苗生長不良,葉鞘出現褐色病變,并逐漸腐爛,根部呈現褐色,葉片卷縮,發黃凋萎,最后褐枯死亡。從感染病菌的床土斷面看,能明顯地見到部分白色或淡紅色的霉斑。 

    由腐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先是葉鞘出現褐色,秧苗生長衰退。它與由鐮刀菌引起的病癥區別,主要是地上部分呈現的褐色要淡一些,床土表面不出現白色或淡紅色的霉斑,根與地上部分呈現出被水浸漬狀,并發生腐爛壞死現象。 

    由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開始時在種子周圍長出白色棉絮似的霉斑,發展迅速,2~3天秧盤內全布滿霉斑。造成種子發芽不良和幼苗生長瘦弱,葉鞘和葉呈現淡褐色,基部膨大,根部吸收功能發生障礙,根尖端肥大,根短變為褐色。 

    由木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其癥狀從出芽初期就開始發生,床土表面和稻種周圍長出很厚的白色菌絲,以后便形成青綠色的孢子塊,但它與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不同的是:只是局部而不是全秧盤發生。秧苗遭到侵染后,根的伸長受阻,根的數量少,也往往變成褐色。本病在發芽時容易蔓延,到幼苗綠化初期病情還不嚴重,以后就不會造成實際危害了。 

    由絲核菌引起的立枯病,一般在撒秧前7天左右開始,在育秧盤中央突然出現秧苗成團發黃,下部葉片和葉鞘逐漸變成灰綠色,呈橢圓形至紡錘形水浸狀,與紋枯病和稻瘟病相似。在顯微鏡下觀察,具有蛛網狀糾結的菌絲,并能形成白色或褐色的菌核。這種病在秧苗過度繁茂,氣溫高多濕而通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極易發生,這種病菌喜歡在旱地土壤棲息孳生,各地在房前屋后,或菜園地上育秧,更易發生。 

    2.生理性立枯病 主要發生在煉苗開始,秧苗突然出現一塊飯碗大小的卷葉青枯,因此,有人稱為青枯病。生理性立枯病發生很普遍,對生產造成的損失較嚴重。特別是在育秧期間氣溫不正常的年份里,常造成大量缺秧,威脅水稻生產。 

    生理性立枯病與病理性立枯病,在生產上往往是同時發生,兩者的主要區別是: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死亡后,莖基部不腐爛,用手工拔苗可連根拔起;病理性立枯病,在莖的基部多產生水浸狀褐色斑點,并逐漸擴大腐爛,在病苗基部和周圍床土上長出霉層,拔苗時易從莖基部斷裂。 

    生理性立枯病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低溫,10℃以下的溫度發病嚴重,低溫持續的時間越長發病越嚴重。當氣溫升高到20℃時,一般就不會再發生生理性立枯病了。其次是葉齡,在同樣低溫條件下,隨著秧齡增大,遇低溫發病的可能性加大。 

    3.藥劑防治立枯病 一般是用敵克松1000~15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或者每平方米苗床用70%敵克松可溶性粉劑3克,兌水3公斤噴灑。 

    敵克松忌陽光直接照射,應選無風晴天下午4時以后噴藥為好。敵克松在冷水中溶解較慢,可先用少量溫水溶成糊狀,再加水稀釋到所需濃度。施藥后2~3天內苗床不要灌水,以免降低藥效。如床土潮濕,兌水的倍數要適當減少,但苗期噴施500倍以下,也易產生藥害。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