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茄子灰霉病 1.癥狀 茄子葉、莖、果均可受害,以果實發病最重。 成株期葉片發病, 由葉緣向內呈“V”字形擴展。病斑初呈水漬狀,邊緣不規則,后呈淺褐色至黃褐色。染病的花瓣、花芯等落到葉面或枝杈上,可形成圓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上有淺輪紋。病葉干枯后高濕度下可產生灰褐色霉層。病枝易折斷,也可形成霉層,果實發病,多在結果期危害門茄對加茄,在幼果頂部或蒂部附近形成指肚大小的褐色水漬狀病斑。病部凹陷腐爛,暗褐色,表面生有黑色霉層,葉上病斑形狀和番茄上相似,顏色較深汪茶褐色。 2.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該病由灰葡萄孢屬真菌侵染引起。 在溫度20℃左右、濕度在90%以上時最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在冬春溫室和大棚的低溫、高濕環境、連茬地、密度大、植株徒長、光照不足、棚室內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或施氮肥過多,低洼潮濕處發病均較重。病菌在病殘體或土表越冬,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靠氣流、灌溉水、農事操作傳播。 3.防治方法 參照番茄灰霉病 二、茄子綿疫病 1.癥狀 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果實。果實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較多,發病初期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并產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狀菌絲。果實內部變黑腐爛且易脫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濕可使全果腐爛遍生白霉,最后干縮成僵果。葉片被害,病部水浸狀,褐色,有明顯輪紋,潮濕時邊緣不明顯,擴展極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狀物。干燥時病斑停止擴大,病部組織干枯。花被害;常在發病盛期,呈水浸狀褐色濕腐,向下蔓延,常使嫩莖變褐腐爛,縊縮以致折斷,上部葉片萎蔫下垂。幼苗受害,常發生猝倒現象,病部常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體。 2.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此病由辣椒疫霉屬真菌浸染所致。在高溫(28~30℃最適)、高濕、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過密、定植過遲、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長果型品種發病較重。特別是在結果期、雨后暴晴,最易發病。在保護地濕度大,植株上有水(侵染水),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氣溫25~35℃條件下,發病較迅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傳播為害。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病害高發地區一般選用圓茄型,選擇較高地勢栽培。及時清除病果并帶出田外集中處理。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性。與瓜類、豆類等蔬菜實行3~4年輪作。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藥保護,可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64%殺毒礬M8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 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續噴藥2~3次。 三、茄子生理性病害 (一)果形異常 矮胖果、下部膨脹果,都是果形彎曲的劣果。茄子劣果與植株的的營養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植物激素、土壤、肥料等都對果形異常又有明顯的影響。 不同種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果形有不同的影響。 使用2,4-D處理很容易產生矮胖類型的果實。稀濃度的羥甲氯苯氧乙酸鈉容易產生果實長度短縮的劣果,采用番茄靈處理后的果形較好。使用不同種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應注意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使用不同的濃度。 要注意土壤水分,土壤較干燥時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花朵會產生石果,土壤稍微干燥時用植物激素處理則容易產生矮胖果,在濕度適中或濕度較高時生長的果實較好。 肥料對果形有明顯影響。在銨態氮過多的情況下,會產生矮胖形劣果,這多是由于果實膨大受到阻抑的緣故,切開果實可看到果頂部分變黑的現象。從外表看,與尾腐病的病果完全不同。在銨態氮過多的情況下,果實變黑是由缺鈣引起的,鈣不足時,也容易產生矮胖果。鉀不足時果實膨大也會受到顯著影響,因此要供給足夠的鉀。 一氧化碳的影響。一氧化易使果實膨大受到抑制。嚴重的時候會產生石果。受害輕的也會產生果形異常,要注意熱風爐的使用,避免出現不完全燃燒。 (二)茄裂果 1、癥狀 果實部分發生開裂稱為裂果。嚴重的茄裂果開裂的部位大多從花萼以下開始,果實的果頂部、中腹部開裂的情況也有多種。 2、發生原因 裂果在夏秋季的茄子栽培中發生較多。在白天高溫、干燥,傍晚灌水的情況下極易發生。果實與枝葉摩擦,使果面受到損傷,灌水后果肉膨大,受損傷部分就很容易裂。 由于溫室中熱風爐的燃料燃燒不完全,產生的一氧化碳使果實膨大受到抑制時,果實的光澤會消失,如果給予過量的水分會出現裂果。雖然果實的果皮較硬,果肉吸收過多的分也會引起裂果。合理供水可減少和避免裂果出現。 (三)僵果 1、癥狀 果實表面光澤消失,也稱為無光果或呆果。發病輕的癥狀只表現在頂端或者在果實的某一面,發病重的整個果實全無光澤。開花后10天左右果實開始顯著膨大時,如果植株向果實中輸送的水分不充足,果實的光澤會消失,果實的膨大受到抑制,容易形成燈泡形的劣果。 2.防治方法 為使根系很好地吸收水分, 土壤必須保存適當的含水量。4月份以后,溫室中溫度上升,水分的蒸發加劇,只灌少量水是不夠的。土壤要求含有較多的腐殖質,才能提高有效保水力。 注意保持根系的活力。果實過多會影響根的活力,地下水位上升也會使根的活力變弱。分布在地表的根系的活力常常由于土壤溫度高低的變化,或者土壤溫度的變化而衰退。土壤中雖然有水分,但如果植株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則容易發生無光澤果。 陰雨天的翌日立刻轉晴時要特別注意。陰雨天葉片的蒸騰很少,根吸水也少。急轉睛天后溫度上升蒸騰加快,根系失調,吸收的水分仍較少時,葉片就會出現缺水,引起葉片與果實爭奪水分,就易產生無光澤果。出現這種情況,早晨必須在葉面上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