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癥狀:主要危害瓜蔓,主蔓側(cè)蔓都易發(fā)病,發(fā)病部位常在植株莖蔓的近基部。病斑開始在近節(jié)部呈淡黃色,油浸狀斑、稍凹陷、病斑橢圓形至梭形,病部易裂,并分泌出黃褐色膠狀物,干燥后呈紅褐色,或黑色塊狀。生長后期病部逐漸干枯凹陷、呈灰白色,表面散生小黑點。葉和果實也可受害,葉片上病斑黑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上有明顯的同心輪紋,葉緣老病斑上有小黑點,病葉干枯呈星狀破裂。果實上初期產(chǎn)生水浸狀,病斑中央變褐色壞死斑,呈星狀干裂,引起瓜腐爛,果實膨大到成熟期發(fā)病猛,蔓延迅速,嚴(yán)重時會造成絕收。
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此病由球腔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病菌可在病殘體上、土壤里越冬,種子表面也能帶菌。病菌靠風(fēng)、雨傳播。病菌可從莖的節(jié)間、葉和葉緣水孔及傷品侵入。高溫高濕、葉蔓茂密、通風(fēng)不良、缺肥、植株長勢弱均易發(fā)病,重茬地、低洼地發(fā)病重,施肥和整蔓造成傷口,病菌易侵染。
3.防治方法:實行2~3年的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并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播前種子消毒。 用70℃的熱水燙干種子10分鐘,水的體積是種子體積的3倍,燙種時要不停地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用朵麥可1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雷多米爾加百菌清至糊狀涂莖。
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此病由球腔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病菌可在病殘體上、土壤里越冬,種子表面也能帶菌。病菌靠風(fēng)、雨傳播。病菌可從莖的節(jié)間、葉和葉緣水孔及傷品侵入。高溫高濕、葉蔓茂密、通風(fēng)不良、缺肥、植株長勢弱均易發(fā)病,重茬地、低洼地發(fā)病重,施肥和整蔓造成傷口,病菌易侵染。
3.防治方法:實行2~3年的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并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播前種子消毒。 用70℃的熱水燙干種子10分鐘,水的體積是種子體積的3倍,燙種時要不停地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用朵麥可1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雷多米爾加百菌清至糊狀涂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