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目前尚未見有關該病病原的正式報道。從該病發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點來看,極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
2、癥狀與診斷:發病早期,少數鱉背甲上有白斑癥狀出現,容易被忽視或誤診,患病鱉有的頸部腫大,全身浮腫,臟器出血,但體表光滑。有的則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鱉因水腫導致運動遲鈍,常浮出水面沿著池壁緩緩獨游,有時靜臥于食臺或曬背臺上不動,不攝食。到發病后期還可見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鱉,可見兩癥狀:一是鰓腺灰白糜爛,胃部和腸道有大塊暗紅色淤血。另一種是鰓腺糜爛程度較輕,呈紅色,胃部和腸道呈純白色的貧血狀態,腹腔則積有大量的血水,肝呈點狀充血。該病最顯著的特征:一是脖頸腫大,但不發紅;二是胃腸道有凝固的血塊或毫無血色。
3、流行與危害:鰓腺炎病在甲魚病害中,是危害最大、傳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種傳染病,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是一種可怕的災害性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稚、幼鱉生長期。流行季節為6~9月份。水溫在25~30℃之間發病最為嚴重。
4、預防與治療:腮腺炎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方法是隔離發病鱉,或將病鱉挑出后深埋或燒毀。養殖池可用50~100毫克/升的福爾馬林進行浸浴,兩小時后換掉水,再用水體濃度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毫克/升的強氯精遍灑。
2、癥狀與診斷:發病早期,少數鱉背甲上有白斑癥狀出現,容易被忽視或誤診,患病鱉有的頸部腫大,全身浮腫,臟器出血,但體表光滑。有的則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鱉因水腫導致運動遲鈍,常浮出水面沿著池壁緩緩獨游,有時靜臥于食臺或曬背臺上不動,不攝食。到發病后期還可見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鱉,可見兩癥狀:一是鰓腺灰白糜爛,胃部和腸道有大塊暗紅色淤血。另一種是鰓腺糜爛程度較輕,呈紅色,胃部和腸道呈純白色的貧血狀態,腹腔則積有大量的血水,肝呈點狀充血。該病最顯著的特征:一是脖頸腫大,但不發紅;二是胃腸道有凝固的血塊或毫無血色。
3、流行與危害:鰓腺炎病在甲魚病害中,是危害最大、傳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種傳染病,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是一種可怕的災害性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稚、幼鱉生長期。流行季節為6~9月份。水溫在25~30℃之間發病最為嚴重。
4、預防與治療:腮腺炎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方法是隔離發病鱉,或將病鱉挑出后深埋或燒毀。養殖池可用50~100毫克/升的福爾馬林進行浸浴,兩小時后換掉水,再用水體濃度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毫克/升的強氯精遍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