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育苗是栽培的前奏,壯苗一半收”。所謂壯苗,是指苗子的綜合素質而言,引深一步是指苗子對逆境的適應性、忍耐性,對病害的耐性和抗性等。若采取傳統的育苗方式是難以達到這些要求的。因為傳統的方法是在半保護狀態下,仍然是以“靠天”為主的環境下進行的。尤其是在冬季低溫,夏季高溫、強光、暴雨等災害性因素頻頻出現時,由于保護不力,很難育出壯苗。甚至會出現大片的死苗、病苗、小老苗、徒長苗……
傳統的育苗重量不重質,只要有苗就算成功。至于苗的抗性,對環境的適應性,結果的質量、產量、早熟性等都無法考慮。這些都與目前栽培的進步、市場的要求不相適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雖在某些環節上也做了一些升級和改動,但傳統法仍然是在對天的依賴性占主要成分的狀態下進行的,所以就難以達到壯苗的標準。
現代育苗方法最大的一個改進是根據幼苗不同生育期,在人為調控下,充分利用自然光熱資源,在自然條件不足時人為及時給予補充。所以現代育苗法是通過調控生態環境來協調苗子的生長發育進程,來達到壯苗標準。
由傳統方式完全過渡到現代方式,在目前我國廣大農民經濟實力尚不足、蔬菜價格偏低的狀況下,完全轉型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應該借鑒現代育苗方式中某些關鍵性的內容,對目前我們的育苗方式加以改進和補充。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以發酵腐熟基質代替土壞目前,99%的農戶都是利用土壤進行育苗。近些年,土傳病害日趨嚴重,尤其是線蟲危害既普遍又猖獗,利用這些帶有病蟲的土壤育苗,常導致苗子從小就帶菌帶蟲,給今后幼苗的健康生長帶來極大隱患。如果改土壤育苗為基質育苗,幼苗從苗床中根部帶菌、帶蟲的問題可基本避免。
基質可采用粉碎的農作物秸稈,加一定量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經堆制發酵利用。基質育苗最大的優點是:不帶病蟲、理化性狀好、通透性強、根系發育好、質輕便于運輸搬動。
大力提倡穴盤、營養缽護根育苗傳統的育苗法是畦地撒籽先育小苗,長至2~3片小葉時再在畦地分苗擴大營養面積繼續培育大苗。地苗的最大缺陷是定植時就地挖苗,使大量的根被留在畦土中。剩余的少量受傷根也需重新愈合后才能再發新根,使苗子大傷“元氣”。尤其在土質疏松的地方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傷根苗栽后需長時間緩苗期,更難成為壯苗。這種育苗方式與早熟栽培更不配套。
穴盤和營養缽育苗又稱為護根育苗。它可以達到全根定植目的。定植后不經緩苗即進入正常生長階段,尤其是穴盤苗更利于運輸銷售。
改變完全“靠天”狀況,逐步走向人工調控傳統育苗主要“靠天”,冬季若遇多日低溫,苗子甚至還會受寒凍死。夏日高溫、強光、暴雨、病蟲嚴重時,如若保護不力,常常是毀于一旦,更難育成壯苗。
根據現階段廣大菜農的經濟實力,我們提出人工調控。主要是指當苗床溫度處于苗子生長要求的下限溫度時要給予必要的加溫。夏季主要是遮陽、擋雨保護。冬季加溫為了節省能源,提倡育苗箱中先育小苗,長至兩片葉后再移栽到穴盤或營養缽中繼續培育成大苗。加溫方式可采用電爐、地熱線、燈泡、火道、熱風爐等進行局部加溫。為了減少能源消耗,一是要減少苗床的散熱和冷風侵入,要多蓋幾層。二是床底深挖。深度在30~50厘米利用深層地熱。筆者曾試驗,改變地熱線的鋪設方式,由習慣的鋪在畦面上再排放營養缽,改變為提升到離畦面5厘米處,把地熱線夾在兩營養缽間擠緊減少熱量的損耗。
在增溫方式上也要樹立新的理念冬季育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溫度,但一般人是重氣溫輕地溫。通過試驗觀察已經證明,在耗能同樣的情況下,加熱地溫的效果遠比加熱氣溫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地溫直接影響著苗子根系的生長和吸收。試驗表明,當地溫處于12℃以下時,喜溫果菜類苗子的生長和吸收基本處于停頓狀態。長時間處于10℃以下就會遭凍害使根系泛黃死亡,新根又無法產生。根據苗子生長的特性要求,在加溫方式上也應樹立新理念。筆者提出:當氣溫和地溫都不能滿足幼苗生長狀況下,在相等耗能情況下,應該加熱地溫保根系,在根系不受低溫危害的情況下,地上部莖葉的抗寒性會大大增強,因它符合“壯苗先壯根,壯根是根本”的原理。事實證明只要抓住“根”這個“本”,就抓住了培育壯苗的“牛鼻子”。己經被廣大農民接受并大力推廣的地膜覆蓋,所以能苗肥棵壯,它的最大作用是使幼苗處在一個“頭冷腳熱”的環境中,起到促根、壯根的作用。
實踐證明:通過加熱氣溫來提高地溫遠沒有直接加熱地溫升溫快、效果好、耗能少。因為地溫的提升比氣溫來的慢。為此,在冬季提倡在苗床設火道、地熱線直接加溫。苗床澆水不能直接用冰冷的河水、塘水,可用深井水。更為理想的是在溫室內放一貯水罐加預熱水,以維持一定的土溫。通過不同形式的加溫使夜間的土溫始終不低于12℃,每天在15℃以上能保持20個小時,并且使夜間的地溫始終高于氣溫可以控制旺長。
改善幼苗見光環境幼苗的健壯與否與光照條件息息相關。尤其在冬季光照弱、光照時間短的狀況下,如果忽視幼苗的見光環境,即使其他條件再好也難育出壯苗。因為光直接影響著葉片的厚度、葉綠素的形成及葉色、莖粗、花芽分化的質量等。我們要求:一是幼苗從出土至成苗要身見光,葉片之間不能相互遮擋過多,注意隨時拉開苗間距。二是每天苗子的見光時間不低于7小時。冬季苗床覆蓋物,尤其是不透明覆蓋物如草苫、棉氈等更要及時揭蓋。每天盡量做到適時揭(日出后陽光照到薄膜面上時揭。陰天可適當延后半小時)。按時蓋(日落前半小時蓋上)。雨雪天也應揭,雨雪停后要及時掃去草苫上的積雪揭苫見光,尤其是不能長時間“悶苫”不揭。溫度不夠可通過加溫來解決。陰天進入室內的散射光同樣有很好的增溫效果不應忽視。利用薄膜進行多層覆蓋,日出后及時揭開只留一層,冷天日照充足時最多蓋兩層。下午日落前及時蓋上,增加蓄熱量,以縮短夜間床內的低溫時間。
另外,還要注重防苗期病害。育苗畦常處于低溫高濕環境,苗子長勢弱而環境又利于發生病害,尤其是猝倒病引發的倒苗更是處處可見。所以苗期除通過加溫、排濕,控制發病環境、增強苗子的抗病性外,定時噴藥防病做到防患于未然非常必要。
傳統的育苗重量不重質,只要有苗就算成功。至于苗的抗性,對環境的適應性,結果的質量、產量、早熟性等都無法考慮。這些都與目前栽培的進步、市場的要求不相適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雖在某些環節上也做了一些升級和改動,但傳統法仍然是在對天的依賴性占主要成分的狀態下進行的,所以就難以達到壯苗的標準。
現代育苗方法最大的一個改進是根據幼苗不同生育期,在人為調控下,充分利用自然光熱資源,在自然條件不足時人為及時給予補充。所以現代育苗法是通過調控生態環境來協調苗子的生長發育進程,來達到壯苗標準。
由傳統方式完全過渡到現代方式,在目前我國廣大農民經濟實力尚不足、蔬菜價格偏低的狀況下,完全轉型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應該借鑒現代育苗方式中某些關鍵性的內容,對目前我們的育苗方式加以改進和補充。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以發酵腐熟基質代替土壞目前,99%的農戶都是利用土壤進行育苗。近些年,土傳病害日趨嚴重,尤其是線蟲危害既普遍又猖獗,利用這些帶有病蟲的土壤育苗,常導致苗子從小就帶菌帶蟲,給今后幼苗的健康生長帶來極大隱患。如果改土壤育苗為基質育苗,幼苗從苗床中根部帶菌、帶蟲的問題可基本避免。
基質可采用粉碎的農作物秸稈,加一定量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經堆制發酵利用。基質育苗最大的優點是:不帶病蟲、理化性狀好、通透性強、根系發育好、質輕便于運輸搬動。
大力提倡穴盤、營養缽護根育苗傳統的育苗法是畦地撒籽先育小苗,長至2~3片小葉時再在畦地分苗擴大營養面積繼續培育大苗。地苗的最大缺陷是定植時就地挖苗,使大量的根被留在畦土中。剩余的少量受傷根也需重新愈合后才能再發新根,使苗子大傷“元氣”。尤其在土質疏松的地方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傷根苗栽后需長時間緩苗期,更難成為壯苗。這種育苗方式與早熟栽培更不配套。
穴盤和營養缽育苗又稱為護根育苗。它可以達到全根定植目的。定植后不經緩苗即進入正常生長階段,尤其是穴盤苗更利于運輸銷售。
改變完全“靠天”狀況,逐步走向人工調控傳統育苗主要“靠天”,冬季若遇多日低溫,苗子甚至還會受寒凍死。夏日高溫、強光、暴雨、病蟲嚴重時,如若保護不力,常常是毀于一旦,更難育成壯苗。
根據現階段廣大菜農的經濟實力,我們提出人工調控。主要是指當苗床溫度處于苗子生長要求的下限溫度時要給予必要的加溫。夏季主要是遮陽、擋雨保護。冬季加溫為了節省能源,提倡育苗箱中先育小苗,長至兩片葉后再移栽到穴盤或營養缽中繼續培育成大苗。加溫方式可采用電爐、地熱線、燈泡、火道、熱風爐等進行局部加溫。為了減少能源消耗,一是要減少苗床的散熱和冷風侵入,要多蓋幾層。二是床底深挖。深度在30~50厘米利用深層地熱。筆者曾試驗,改變地熱線的鋪設方式,由習慣的鋪在畦面上再排放營養缽,改變為提升到離畦面5厘米處,把地熱線夾在兩營養缽間擠緊減少熱量的損耗。
在增溫方式上也要樹立新的理念冬季育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溫度,但一般人是重氣溫輕地溫。通過試驗觀察已經證明,在耗能同樣的情況下,加熱地溫的效果遠比加熱氣溫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地溫直接影響著苗子根系的生長和吸收。試驗表明,當地溫處于12℃以下時,喜溫果菜類苗子的生長和吸收基本處于停頓狀態。長時間處于10℃以下就會遭凍害使根系泛黃死亡,新根又無法產生。根據苗子生長的特性要求,在加溫方式上也應樹立新理念。筆者提出:當氣溫和地溫都不能滿足幼苗生長狀況下,在相等耗能情況下,應該加熱地溫保根系,在根系不受低溫危害的情況下,地上部莖葉的抗寒性會大大增強,因它符合“壯苗先壯根,壯根是根本”的原理。事實證明只要抓住“根”這個“本”,就抓住了培育壯苗的“牛鼻子”。己經被廣大農民接受并大力推廣的地膜覆蓋,所以能苗肥棵壯,它的最大作用是使幼苗處在一個“頭冷腳熱”的環境中,起到促根、壯根的作用。
實踐證明:通過加熱氣溫來提高地溫遠沒有直接加熱地溫升溫快、效果好、耗能少。因為地溫的提升比氣溫來的慢。為此,在冬季提倡在苗床設火道、地熱線直接加溫。苗床澆水不能直接用冰冷的河水、塘水,可用深井水。更為理想的是在溫室內放一貯水罐加預熱水,以維持一定的土溫。通過不同形式的加溫使夜間的土溫始終不低于12℃,每天在15℃以上能保持20個小時,并且使夜間的地溫始終高于氣溫可以控制旺長。
改善幼苗見光環境幼苗的健壯與否與光照條件息息相關。尤其在冬季光照弱、光照時間短的狀況下,如果忽視幼苗的見光環境,即使其他條件再好也難育出壯苗。因為光直接影響著葉片的厚度、葉綠素的形成及葉色、莖粗、花芽分化的質量等。我們要求:一是幼苗從出土至成苗要身見光,葉片之間不能相互遮擋過多,注意隨時拉開苗間距。二是每天苗子的見光時間不低于7小時。冬季苗床覆蓋物,尤其是不透明覆蓋物如草苫、棉氈等更要及時揭蓋。每天盡量做到適時揭(日出后陽光照到薄膜面上時揭。陰天可適當延后半小時)。按時蓋(日落前半小時蓋上)。雨雪天也應揭,雨雪停后要及時掃去草苫上的積雪揭苫見光,尤其是不能長時間“悶苫”不揭。溫度不夠可通過加溫來解決。陰天進入室內的散射光同樣有很好的增溫效果不應忽視。利用薄膜進行多層覆蓋,日出后及時揭開只留一層,冷天日照充足時最多蓋兩層。下午日落前及時蓋上,增加蓄熱量,以縮短夜間床內的低溫時間。
另外,還要注重防苗期病害。育苗畦常處于低溫高濕環境,苗子長勢弱而環境又利于發生病害,尤其是猝倒病引發的倒苗更是處處可見。所以苗期除通過加溫、排濕,控制發病環境、增強苗子的抗病性外,定時噴藥防病做到防患于未然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