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化大豆品種,組織大豆專品種生產
選擇優質品種是提高大豆品質,增加效益的最主要手段。長期以來、黑龍江省大豆生產上應用的品種以高產品種為主,忽視了大豆質量方面,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較少,導致了大豆的內在化學品質較差。另外,生產上品種多亂雜,以及品種退化等問題也十分嚴重,降低了大豆商品等級,致使本省大豆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因此要實現大豆提質增效,首先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品種選擇習慣。保證純度,防止多亂雜現象。
1.選擇優質品種,提高大豆的化學品質
選擇優質的大豆品種是提高大豆化學品質的內因。黑龍江省近些年先后育成了一些優質品種大豆,但應用面積還很少,尚有很大潛力。目前,在保證生育期適宜、高產、穩產、抗病的前提下,應大面積應用蛋白質含量43%以上、或脂肪含量21%以上,或蛋白質總量61%以上的品種,這樣將使我省大豆品質的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
2.組織大豆專品種生產,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
進行專品種生產是充分發揮優質品種或專用品種潛力的最佳途徑。目前雖然有一定量的優質品種和專用純品種的生產和出口,但規模還很小。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進行規模生產、規摸經營、并使基地與加工企業、外貿等部門對接,實行產加銷一條龍或產供銷一條龍。可在大豆適宜區內,選擇一批生產條件好,大豆種植面積大,商品量多的縣市做不同類型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
二、深松整地、科學施肥
1.以深松為主精細整地
在土壤耕作上必須堅持以深松為主、聯合整地的原則,既為大豆生產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土壤耕層,又節約成本,避免浪費。其方法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特點、生產條件及茬口等靈活運用。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采用伏秋翻同時深松或旋耕同時深松,或耙茬深松。有條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機,進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厘米。
2.科學施肥
增施有機肥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保證農業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改革開放后,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豆生產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肥料投入也有了明顯增加,但有機肥應用面積還很小,投肥量也不足,致使一些地區地力水平明顯下降。各地除要充分利用人畜糞便積造農肥外,要積極利用植物秸稈,發酵漚制農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農肥,畝施優質農肥1~1.5m3。除施用農家肥外,可應用有機復合肥做到有機肥與化學肥料的有機結合。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鉀搭配,并因地補充微肥,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配方平衡施肥是一種科學、經濟的施肥技術體系,是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有關職能部門可以采用“測、配、供”一條龍服務的手段,從而真正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沒有配方施肥條件的地方,應按照減磷、增鉀的原則確定。中等肥力地塊,一般每公頃施磷酸二銨100~150公斤,硫酸鉀40~60公斤。近幾年,在科研、推廣、生產廠家等部門配合下生產開發了大豆專用肥,各地可在試驗、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積極應用。化肥做種肥要施于種下4~5厘米處,或分層深施于種下7、14厘米處,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在大豆前期長勢較差時,可結合二遍地鏟后趟前追施氮肥,每公頃施尿素37~74公斤,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或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頃用尿素10公斤,加磷酸二氫鉀1.5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噴施。微肥的使用,必須克服盲目性,要在當地技術服務部門的指導下,選擇施用。
三、保證“壟三”標準,適當加大密度
大豆“壟三”栽培技術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種三項技術為核心的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壟三”栽培把地下地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深松和深施肥、為大豆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耕層條件和營養環境。具有蓄水保墑、抗早防澇、提高肥效等作用,精量播種為大豆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空間環節,提高了光合效率。該技術在廣大農村自20世紀90年開始大面積推廣以來,深受廣大農民歡迎,推廣范圍迅速擴大,對提高本省的大豆生產水平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始終存在著標準不夠,技術到位率低的問題,主要是深松淺,甚至不深松,還有施肥淺的問題也有播種不均勻的問題。
四、搞好病蟲害防治
地下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和根蛆,目前防治方法最好的是用種衣劑包衣,各地因病蟲害種類不同,可選擇不同的種衣劑拌種,目前較好的有宏光公司生產的西林牌大豆拌種劑,八一農大35%多克福種衣劑,密山35%多克福種衣劑等,這些種衣劑除可有效防治地下病蟲害,還可兼防薊馬、跳甲等早期蟲害。對于孢囊線蟲發生嚴重的地塊,可采用大豆根保菌劑拌種的方法進行防治同時兼防大豆根腐病。
大豆食心蟲對大豆外觀品質和商品等級影響嚴重,必須加強統一防治工作,根據蟲情報,在防治時期內如果大豆封壟好,用80%敵敵畏乳油制成毒熏蒸。公頃用量1.5~2公斤;如果封壟差,可用2.5%敵殺死等菊脂類農藥公頃用量0.3~0.45公斤,加水500公斤,進行計面噴施。
灰斑病是一種地區間歇性流行病害,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及中南部地區曾經危害十分嚴重。關鍵是必須搞好預測預報,在7月下旬陰雨連綿,當大豆小葉片有30%以上出現病斑時,用50%多苗靈,用基撫布津等及時防治。
五、收獲及收后管理
人工收割,落葉達90%時進行;機械聯合收割,葉片全部落凈,豆粒歸圓時進行。要做到割花低,不留底莢,減少收獲損失。收獲及脫粒后的清選、儲存、運輸等要分品種進行,防止混收、混貯、混運等,從而實現優質優價。
選擇優質品種是提高大豆品質,增加效益的最主要手段。長期以來、黑龍江省大豆生產上應用的品種以高產品種為主,忽視了大豆質量方面,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較少,導致了大豆的內在化學品質較差。另外,生產上品種多亂雜,以及品種退化等問題也十分嚴重,降低了大豆商品等級,致使本省大豆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因此要實現大豆提質增效,首先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品種選擇習慣。保證純度,防止多亂雜現象。
1.選擇優質品種,提高大豆的化學品質
選擇優質的大豆品種是提高大豆化學品質的內因。黑龍江省近些年先后育成了一些優質品種大豆,但應用面積還很少,尚有很大潛力。目前,在保證生育期適宜、高產、穩產、抗病的前提下,應大面積應用蛋白質含量43%以上、或脂肪含量21%以上,或蛋白質總量61%以上的品種,這樣將使我省大豆品質的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
2.組織大豆專品種生產,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
進行專品種生產是充分發揮優質品種或專用品種潛力的最佳途徑。目前雖然有一定量的優質品種和專用純品種的生產和出口,但規模還很小。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進行規模生產、規摸經營、并使基地與加工企業、外貿等部門對接,實行產加銷一條龍或產供銷一條龍。可在大豆適宜區內,選擇一批生產條件好,大豆種植面積大,商品量多的縣市做不同類型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
二、深松整地、科學施肥
1.以深松為主精細整地
在土壤耕作上必須堅持以深松為主、聯合整地的原則,既為大豆生產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土壤耕層,又節約成本,避免浪費。其方法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特點、生產條件及茬口等靈活運用。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采用伏秋翻同時深松或旋耕同時深松,或耙茬深松。有條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機,進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厘米。
2.科學施肥
增施有機肥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保證農業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改革開放后,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豆生產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肥料投入也有了明顯增加,但有機肥應用面積還很小,投肥量也不足,致使一些地區地力水平明顯下降。各地除要充分利用人畜糞便積造農肥外,要積極利用植物秸稈,發酵漚制農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農肥,畝施優質農肥1~1.5m3。除施用農家肥外,可應用有機復合肥做到有機肥與化學肥料的有機結合。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鉀搭配,并因地補充微肥,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配方平衡施肥是一種科學、經濟的施肥技術體系,是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有關職能部門可以采用“測、配、供”一條龍服務的手段,從而真正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沒有配方施肥條件的地方,應按照減磷、增鉀的原則確定。中等肥力地塊,一般每公頃施磷酸二銨100~150公斤,硫酸鉀40~60公斤。近幾年,在科研、推廣、生產廠家等部門配合下生產開發了大豆專用肥,各地可在試驗、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積極應用。化肥做種肥要施于種下4~5厘米處,或分層深施于種下7、14厘米處,切忌種肥同位,以免燒種。在大豆前期長勢較差時,可結合二遍地鏟后趟前追施氮肥,每公頃施尿素37~74公斤,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或在大豆初花期每公頃用尿素10公斤,加磷酸二氫鉀1.5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噴施。微肥的使用,必須克服盲目性,要在當地技術服務部門的指導下,選擇施用。
三、保證“壟三”標準,適當加大密度
大豆“壟三”栽培技術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種三項技術為核心的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壟三”栽培把地下地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深松和深施肥、為大豆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耕層條件和營養環境。具有蓄水保墑、抗早防澇、提高肥效等作用,精量播種為大豆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空間環節,提高了光合效率。該技術在廣大農村自20世紀90年開始大面積推廣以來,深受廣大農民歡迎,推廣范圍迅速擴大,對提高本省的大豆生產水平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始終存在著標準不夠,技術到位率低的問題,主要是深松淺,甚至不深松,還有施肥淺的問題也有播種不均勻的問題。
四、搞好病蟲害防治
地下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和根蛆,目前防治方法最好的是用種衣劑包衣,各地因病蟲害種類不同,可選擇不同的種衣劑拌種,目前較好的有宏光公司生產的西林牌大豆拌種劑,八一農大35%多克福種衣劑,密山35%多克福種衣劑等,這些種衣劑除可有效防治地下病蟲害,還可兼防薊馬、跳甲等早期蟲害。對于孢囊線蟲發生嚴重的地塊,可采用大豆根保菌劑拌種的方法進行防治同時兼防大豆根腐病。
大豆食心蟲對大豆外觀品質和商品等級影響嚴重,必須加強統一防治工作,根據蟲情報,在防治時期內如果大豆封壟好,用80%敵敵畏乳油制成毒熏蒸。公頃用量1.5~2公斤;如果封壟差,可用2.5%敵殺死等菊脂類農藥公頃用量0.3~0.45公斤,加水500公斤,進行計面噴施。
灰斑病是一種地區間歇性流行病害,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及中南部地區曾經危害十分嚴重。關鍵是必須搞好預測預報,在7月下旬陰雨連綿,當大豆小葉片有30%以上出現病斑時,用50%多苗靈,用基撫布津等及時防治。
五、收獲及收后管理
人工收割,落葉達90%時進行;機械聯合收割,葉片全部落凈,豆粒歸圓時進行。要做到割花低,不留底莢,減少收獲損失。收獲及脫粒后的清選、儲存、運輸等要分品種進行,防止混收、混貯、混運等,從而實現優質優價。